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特点与演奏要点分析

2023-03-23 04:20□邵
艺术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暴风雪协奏曲姐妹

□邵 笑

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20 世纪70年代的《草原小姐妹》,是当代琵琶协奏曲中一首难得的佳作。作品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以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民族化的创作素材,塑造出了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歌颂了小姐妹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高贵品格,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作品的创作特点,并结合个人演奏实践就作品的演奏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背景

1964 年2 月的一天,在内蒙古大草原上,12岁的龙梅和9 岁的妹妹玉荣正在放养公社的三百多只羊。不料暴风雪突来,羊群受惊后四散狂奔。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姐妹二人拼命追赶拉拢羊群,一夜间竟走出了三十多公里,将损失降低到了最低。而姐妹二人一个失去了左脚拇指,一个失去了双脚。她们的英勇事迹被报道后,也被授予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正是根据上述真实故事改编,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三位名家于1973 年创作完成。该曲采用协奏曲形式,这也是历史上首次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乐队协奏。作品通过草原放牧、暴风雪中、寒夜前进、铭记关怀和红花盛开五个乐章,形象地再现了姐妹二人为了保护羊群与暴风雪抗争的场景,塑造了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更表现出对姐妹二人的赞美与歌颂。因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所以该曲问世后,在短时间内便得到了迅速传播,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直到今天仍广泛奏响于各类舞台上,展现出了长久与旺盛的生命力,堪称中国琵琶协奏曲创作的一颗明珠。

二、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特点

(一)中西融合的结构

结构是音乐作品的骨骼,对作品的音乐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该曲在结构上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中西合璧。一方面,作品分为引子和五个部分,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段体结构,通过起、承、转、合进行叙事;另一方面,五个部分分别有着各自的标题,同时又分别对应着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示部、展开部、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和再现部。所以该作品的结构是匠心独运的,实现了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巧妙融合。

在引子部分,作者采用了中国音乐常用的散板,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同时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为主题的呈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呈示部对应“草原放牧”部分,主题旋律选用了《草原赞歌》的素材,速度为小快板,并通过多次变奏和反复对其进行强化。节奏渐慢后平稳连接至副部,速度也随之转为行板,乐队和琵琶共同奏出蒙古族长调色彩的旋律,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展开部对应“暴风雪中”部分,该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转调、模进、速度变换等方式,就引子部分的旋律进行重新演绎。第二部分则通过强弱转换、节奏变化等方式,将《草原赞歌》的主旋律改编为进行曲风格,同时用琵琶的滑音技巧模拟呼啸的狂风,突出了姐妹二人与暴风雪抗争的英雄气概。第一插部对应“寒夜前进”部分。作者先用琵琶的摇指模仿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的音色,柔和的旋律营造出草原雪夜的朦胧感;随后则以颗粒性的音色和上行旋律描绘出小姐妹坚定的步伐,以轮指和弹跳的穿插奏出了厚重的音色,表现出了姐妹二人誓死保卫羊群的坚定信念。同时,结尾处由弱到强的马蹄声也意味着暴风雪已经结束,姐妹二人成功保护了羊群,也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第二插部对应“铭记关怀”部分,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多首民歌和民乐素材的借鉴,表现出了对祖国的赞美与歌颂。再现部对应“红花盛开”部分,先是通过对蒙古族乐器四胡的模仿营造出欢庆热闹的气氛,在最后部分中,速度转为急板,后通过一连串高难度的弹挑,将音乐推向最高潮。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品将中西两种音乐结构融为一体,实现了叙事性和音乐性的有机统一,不仅获得了理想的表现效果,更对民乐与管弦乐的协奏方式进行了成功探索,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风格鲜明的素材

一方面,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真实故事;另一方面,蒙古族音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所以基于上述两点,创作者就地取材,大量借鉴和运用了蒙古族音乐素材。

一是对蒙古族民歌的运用。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前者速度较慢,节奏自由,抒情性强;后者速度较快,节奏感突出。两种类型的民歌均在该曲中得到了灵活运用。在该曲的引子部分,作者借鉴了长调的手法和风格,节奏舒缓,旋律悠长,将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生动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而该曲又一项重要素材——《草原赞歌》,则是典型的短调风格。乐句结构规整,上下两句分为八个小节,表现出了欢庆热闹的氛围。二是对蒙古族民乐的运用。马头琴和四胡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民乐器。马头琴音色圆润,模仿性强。在该曲的呈示部中,作者便先后通过倚音、颤音和滑音,模仿了马头琴的音色,使作品的民族风格得到了强化。四胡又叫呼兀尔,不同形制的四胡音色丰富,被广泛应用于蒙古族的各类演唱和演奏活动中。在该曲的再现部分中,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对四胡音色进行了模仿,与琵琶演奏的主题旋律形成了默契的配合。三是对蒙古族音乐节奏的运用。蒙古族音乐节奏有两大类型,一种无明显的节奏型与节拍,速度较慢;一种节奏清晰规整,速度较快。这两种节奏形式均在该曲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在“寒夜前进”一段中,作者虽然为旋律设置了固定的速度,但是装饰音采用自由速度演奏,固定速度是为了配合乐队与指挥,而自由速度则借鉴了蒙古族音乐节奏特点,旨在使寒夜奔袭的画面得到凸显与强化。在“草原放牧”部分中,两个规整的乐句采用了近乎相同的节奏组合,都是从前十六后八与两个八分音符连接的部分,同时改变节奏重音位置,这正是对蒙古族音乐另一种节奏形式的借鉴。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创作者充分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表现内容,对蒙古族音乐进行全面的借鉴,也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三)相得益彰的配器

《草原小姐妹》是中国音乐史上首部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所以配器是该曲创作的重中之重。而创作者则通过对管弦乐队形制、音色的全面把握,结合主题表现需要,获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先由圆号开场,给人厚重质朴之感;随后相继引入了弦乐和木管组,实现了音色上的丰富。之后则由主奏乐器琵琶奏出轻巧灵动的旋律,与乐队厚重、丰富的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二部分“暴风雪中”,先由弦乐组奏出长音,烘托出暴风雪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随后是乐队的齐奏,气势恢宏,意味着漫天的暴风雪已然到来;然后由琵琶奏出颗粒性的音色,以此表现出姐妹俩紧张和忐忑的心情;而在该部分的尾声处,还加入了一段琵琶华彩,虚按、绞弦、滑音无所不包,同时配以快速变化的节奏,一方面获得了配器的平衡,另一方面则塑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第三部分“寒夜前进”,亮点在于先是由弦乐组对马头琴的音色进行模仿,同时与琵琶一唱一和;然后是长笛对长调的模仿,旋律舒展流畅,素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所以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第四部分“铭记关怀”,先是由琵琶演奏主旋律;随后是木管组、打击乐和竖琴的加入,共同将乐曲推向高潮。最后一部分“红花盛开”,通过琵琶和乐队对四胡的模仿,丰富了音响效果;随后各个乐器的逐步加入,使全曲最终以齐奏的形式在澎湃激昂的氛围中结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充分考虑到了中西乐器音色平衡的问题,通过创造性的配器运用,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演奏要点

(一)做好演奏准备

琵琶演奏是一项二度创作活动,并且以一度创作为基础,所以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指演奏者要对作品的来龙去脉、表现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包含创作者的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等。具体到这部作品,可以概括为首次以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对草原小姐妹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情景予以再现,表现出了对小姐妹精神和品质的赞美。二是音乐分析。音乐分析是指按照乐段—乐句—乐音的顺序对作品进行剖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这首曲目在结构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同时,因为该曲是一首协奏曲,还需要在音乐分析过程中对琵琶和乐队的关系进行初步把握,并在脑海中形成理想的演奏效果。三是尝试演奏。在进行了文本和音乐分析后,可以尝试演奏,该阶段的演奏重点是要验证之前的分析和体验是否正确和到位,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完善。

(二)灵活运用技术

《草原小姐妹》篇幅较长,加之体裁为协奏曲,所以具有较高的演奏难度。演奏技法不仅囊括了已有的传统技法,演奏者还要根据表现需要进行创新。第一段“草原放牧”,主要用到了右手的弹挑技法,要点在于要突出节奏的韵律感,展示出小姐妹天真活泼的形象。同时,在主题重复的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适当增强力度,使主题形象得到强调。第二段“暴风雪中”,需要先用快速的弹挑演奏连续的下行音阶,表现出小姐妹二人内心的不安;随后用轮指虚滑模仿呼啸的狂风,同时把握好左手按弦力度与右手轮指的强弱规律。随后则要用摭弹技法表现出姐妹二人誓死保护羊群的坚定信念。对此,演奏者可以适当加大食指的演奏力度,突出一种坚定感。第三段“寒夜前行”,要求用三指摇的技法演奏与长笛对位的主题旋律,之所以使用改编的摇指,是因为传统的中指摇音色过于明亮,而三指摇的音色则与马头琴的音色更为接近,同时也可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呼啸的场景。第四段“铭记关怀”,主要运用大量的长轮技法,这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是一个巨大考验,演奏时要尤其注意对连贯性的把握。第五段“红花盛开”,需要有针对性地练习急板部分的快速弹挑,提升准确度,演奏时要一气呵成。最后则要用右手摭分法再次模仿马头琴的音色,实现首尾呼应。

(三)乐器间密切配合

《草原小姐妹》是一首协奏曲,演奏者要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体会作品在对话、对比、烘托等方面的创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与乐队形成默契配合。第一段“草原放牧”中出现了琵琶和大提琴的交替演奏,好像是两姐妹之间的对话,深情而融洽。但是因为大提琴模仿的是马头琴的音色,加之本身的音色较为厚重,而琵琶旋律则在高音区,且音色清脆明亮,因此在演奏时就要适当减弱力度和速度,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效果。第二段“暴风雪中”,在乐队齐奏的状态下,琵琶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演奏时要铿锵有力,展示出小姐妹面对危机时的坚定信念。第三段“寒夜前行”中,由长笛奏出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温情之感。琵琶演奏要与长笛融为一体,表现出小姐妹在雪地里蹒跚的步伐,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第四段“铭记关怀”中,作者使用了卡农的手法,并由圆号演奏,琵琶配合要点在于要精准把握时值,不能出现节奏偏差。最后一段“红花盛开”中,为了配合乐队的齐奏,可以在保持音乐律动的同时将速度拉宽,同时做好力度方面的准备,与乐队齐奏,在辉煌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植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积极借鉴西方优秀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在此基础上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与价值追求。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是永不过时的。当代琵琶和民乐创演者也必须充分重视这部作品,通过对作品创作与演奏的研究获得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猜你喜欢
暴风雪协奏曲姐妹
八闽姐妹的2020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暴风雪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八闽姐妹的2019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你是对的
冬日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