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刘克锡(特级教师)
憨憨熊:鹿老师,我写作文时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这是怎么回事呢?
鹿老师: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前后照应了。前面说过的话、提到的事,后面要有照应;或者后面说的话、提到的事,前面要有交代。否则,别人阅读时就觉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有时感到费解,甚至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
聪明猴:前后照应我知道,就是在文章中间随时加以呼应,这样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联系更加清晰明白,叙述更显自然合理。比如我前不久写的《贪吃的小表弟》,前文写小表弟“进厨房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出来”。他在厨房干什么?后文交代“山药的一头被咬了一大截”。这时读者就会明白,原来他在厨房里偷吃山药!这样前后一“照应”,真相大白,读者豁然开朗。
乖乖兔:我还见过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比如有一篇习作,题目是《泪》,开篇就写:“从小,我的性格就很坚强,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看见电视上哭哭啼啼的画面,会毫不犹豫地换台。男子汉就应该流血不流泪!然而,那一次,我却落泪了。”我觉得开头和题目照应得很好。
鹿老师:是的。从你的举例可以看出,文章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目“泪”,并采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那次落泪的特别,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文题照应,可以开头照应题目,能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可以结尾照应题目,能画龙点睛,强调中心,也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智慧鸟:我还见过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既概括全文,又在结构上给人以整体感。
爱爱鸽:对!我想起了一篇作文——《记一件难忘的事》。习作开头这样写:“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件事让我永远也忘不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文章对事情的经过作了详细的叙述。最后在结束时照应开头:“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幸福满满:多一份爱心、少一份私心,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鹿老师:是的,这就是首尾照应。一篇文章写完时,在结尾处与开头照应一下,这样一呼一应,不仅能在结构上给人更加完整的感觉,而且对概括全文、突出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憨憨熊:哇,太好了!我终于学到了首尾照应的写法。我要把它用到习作中去,写出结构严谨的文章来。
佳作展示
我的第一桶金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小学五(1)班陈鹏宇
国庆节前一天晚餐前,爷爷奶奶卖玩具回来,爷爷对我说:“小宇,今天晚上你跟我们去丽水广场卖玩具吧。”“我……我……去卖玩具?”我一听愣住了,问道,“为什么?”爷爷说:“看你会不会卖玩具呀!”“当然会。不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不过……我怕……”“怕什么,有奶奶在身边。”奶奶连忙鼓励我。我只好答应了。说干就干,我们开始为晚上卖玩具做准备。我把玩具一一挂在“干”字型的物架上,奶奶还把气球扭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有小猴子、长颈鹿等。
吃过晚饭,我们带着玩具,骑着车来到了丽水广场。广场上的灯早已亮了,人们有的跳舞,有的散步,有的吃夜宵,更多的则是大人带着小孩玩。奶奶说:“人家经过这里,你要主动招揽客人。”一个小孩走来了,后面跟着他妈妈。奶奶亲切地问道:“小朋友,要不要玩具呀?”“要。”一个稚嫩的童音回答道。奶奶朝我使了个眼色,我赶紧搬着“干”字架走到小孩面前。我向小孩美言推荐:“你看这气球多漂亮啊!这个小猴子又是最聪明的,而且便宜。”小孩也拿着气球不肯松手,说:“我要气球,我要小猴子。”他妈妈没办法,只好给钱,我连忙道谢。
糟了,我突然看到我们班的杨小凡同学朝我这边走来。他会不会看到我?我满脸通红,心怦怦直跳,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要是他在班上说我在广场卖玩具,我哪有脸见人?老天保佑,不能让他看到我呀!我马上转过身,躲在奶奶身后。奶奶觉得奇怪,问道:“你这是干啥?”我慌张至极:“我看到了班上一个同学,我怕……”“怕什么,卖玩具又不是丢人的事。”话虽这么说,但“怕见熟人”的心理一时难以丢下,我只顾往奶奶身后躲,也不和奶奶争辩。
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向四周扫视,见不到杨小凡的身影我才继续卖玩具。汽车五元,大刀三元,气球两元……这一晚,经我的手就卖出二十几个玩具!
奶奶给了我一张崭新的十元钱,说:“这是你的第一桶金。”我拿着钱,心里甜滋滋的。
(指导教师:文明)
高分解密
小作者记叙的是自己第一次经商的经过,这“第一桶金”来得真不容易啊!文章详写了小作者在奶奶的帮助下卖出第一个气球,以及见到同班同学的紧张,情景逼真,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文中的前后照应(如前文提到做“小猴子”,后文向小孩推荐“小猴子”)、文题照应都恰到好处,结构完整、严谨。
佳句展示
1.(前)“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来自英国政治家培根。
(后)只有掌握真知灼见的人,才能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判断,这也是成功的秘诀。
2.(前)她带走了落叶、纸屑、尘土和果皮,留下了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大地。
(后)来往的人们,骑车的,走路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一尘不染的街道,都油然对清洁工人产生一种敬仰之情。
3.(前)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后)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欢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现场操练
材料:李红也来参加毕业考试了,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她能这样做真不容易啊!……
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抓住“感到意外”“这样做真不容易” 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位令人感动的同学,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