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祥
好的教育,应该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让孩子成为品格优秀、身体强健的新时代好公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始终以培养“会健体、会担当、会探索、会生活”的“四会”好学生为使命,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个性课程:培养兴趣、挖掘潜能
一是“文明礼仪养成:做美德少年”课程。学校以“做文明礼仪好学生,扬中华优秀好美德”为切入点,教学生讲文明话语、行文明队礼、做美德少年。学校将湘西的民族特色美食文化融入餐厅建设,让学生享受美食的同时尽享文化大餐,感受家乡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以班为单位,分区域实施自助用餐,学生各取所需,养成团结礼让、勤俭节约的文明用餐好习惯。
二是“阅读经典开展:做博学少年”课程。学校创设优良的校园阅读环境,将阅读课程化、系统化。首先,创设阅读友好环境。学校在图书角、求索馆、休闲书吧、知心屋、诚信书屋等处放置书籍,学生随手可取、随时可阅。其次,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学校以丰富多彩的线上竞赛和线下分享活动,创新阅读形式和载体,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最后,优化阅读评价。学校在原有书面笔试阅读素养检测的基础上,新增诗词积累口试等级检测。
三是“优秀文化传承:做自信少年”课程。学校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把民族文化传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让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学校联动校外资源,实施“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如着眼泸溪民风民俗,将泸溪县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中的“非遗”传承项目请进学校,如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跳香舞等。学校聘请吴香芝、杨桂军、刘秀梅、藤静荣等2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校授课。学校还结合泸溪“非遗”中的苗族跳香舞自编自创了大型校园课间操《跳香》,将湘西苗鼓、竹竿舞、苗歌等引进校园,精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学校初步形成了文化与艺术并进,体育、美术、音乐、舞蹈、地方特色課程等全面开花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办学特色。
实践课程:融入社会、开阔视野
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学校给学生提供跨学科、跨空间的学习体验,实施社会实践课程,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高度融合,打造全新的学习生态圈。校内有“原生态劳动示范基地——忆苦田”“现代劳动农业基地——清心廊”“观赏性与采摘体验式劳动基地——桃李园”,校外有“红土溪的稻花鱼基地”“狮子山的椪柑、葡萄基地”“浦市的桑茶基地”。以这些劳动基地为载体,学校构建了季节性的实践课程。
“桃李园”基地开设“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季施肥”“冬季美妆”四季课程;“清心廊”基地开设“大蒜子儿梦游记”“大蒜芽儿历险记”“大蒜先生求生记”等成长课程;“忆苦田”基地开设“播种之歌”“耕耘之美”“收获之乐”“感恩之快”课程。春暖花开时节,学生们前往浦市古镇,体验浦市古镇小吃糖粑粑、粽叶糍粑、米豆腐的制作过程。夏季采桑叶、品葡萄,每年7月1日左右,学校举行“童心向党·让爱飞扬”大型特色课程成果展暨爱心义卖活动,学生销售农副产品、进行成果展演,让顾客一边购物一边欣赏节目,义卖所得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校以此构建了“基地劳动+技能学习+财商意识+社会实践”多元化教育新模式。秋季,学校组织学生去“红土溪稻花鱼基地”抓鱼。冬季,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把家乡的美用相机拍下来、用笔画出来、用美文写出来。
学校还开设了家庭劳动课程,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学生劳动任务清单”,引导家长做好劳动清单实施的指导、评价,带头践行“劳动最光荣”。
总之,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借助校内外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个性课程,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校园扩展至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助力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