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从“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释,凸显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阐释上的时代意蕴和思想境界
“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体系上作出的精辟概括,而且也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大历史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上作出的深刻概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概述,首先体现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所作的系统和全面阐释。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國式现代化”。从“根本社会条件”的创造到“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的奠定,再到“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确立,直至“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顽强斗争得来的;砥砺前行、踔厉奋进,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
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新时代十年来,锐意创新、不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显著发展,在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中,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创立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在决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征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战略课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进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十年砥砺前行、十年与时偕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以初步构建。
从战略部署和基本方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战略上的系统的整体谋划和方略上的统筹安排,稳中求进、锲而不舍,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底气和底蕴。
坚守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理论体系”上显示出“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才能明确地概括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历史的、也是实践的和理论的概括,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体系”上的时代意蕴和思想境界。
二、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探索的理论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在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在“理论体系”方面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要旨和核心要义作出深刻阐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同实现中国现代化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党的八大在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回顾中指出:“我国在近百年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远落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后,广大的觉悟的爱国人民一直要求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3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问题时认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1964年12月,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前景,实现现代化则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道路能否发展的根本问题。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致开幕词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同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之后就开始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概念,从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的高度,展示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意义,新时期就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旨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作出新的规划,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接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新的奋斗目标,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十年发展历程,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中,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顽强斗争、矢志不移,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融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探索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所实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各个方面逐渐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日臻成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
三、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战略擘画和方略落实
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中,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現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规划。在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也是在这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首次作出概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再次作出阐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重点部署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新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论断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力和理论伟力。
在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阐释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保持历史耐心、顺应历史进程、传承中华文化、坚持永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创新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的理念。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阐释中,他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高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加鲜亮的中国特色,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更加显著的中国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重要意义,提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特征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探索中成型为“理论体系”的;同时,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性阐释,也成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探索中最辉煌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从“理论体系”上更能看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四、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的理论升华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上成功与否,将成为能否“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重要衡量尺度,将成为能否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的根本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方向和进程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只有坚定不移地锚定党所确定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航道和航向,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这一“系统工程”所昭示的“一系列重大關系”中,更能体现“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的道理所在,也更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探索蕴含的道理所在。这些道理的聚焦点,就在于坚定信仰信念和把握历史主动,就在于坚守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在这“一系列重大关系”中,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需要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二是战略和策略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三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四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五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六是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对待这一关系,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处理和解决好“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必然会遇到许多历史上没有遇到过的新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在对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之中。
从“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深刻的阐释,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最显著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旨向和意蕴,而且拓展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视野和境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