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珍 毛莹 屈梦杰 苏雅丽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经历了2020年初以来疫情的冲击,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面临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互联网发展趋势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压力,针对武汉市出口规模小、品牌缺失、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数据孤岛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出口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品牌建设、培养数字化复合人才、解决数字化转型数据孤岛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年初以来,我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团结协作下,疫情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就纺织服装产业来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约为31.9%,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约占25.4%,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而同期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比约6.3%,较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整体呈下滑趋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在疫情防控期间,疫情影响的部分时段,部分消费者经历过居家办公,消费者居家办公带来消费行为的改变,如消费者的消费地点改变、消费者交通出行次数减少、消费者社交次数减少,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宅家。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的改变表现在网上购物次数的增加,线下门店购物次数减少,更加适应数字消费模式。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电商快速崛起,加之疫情影响下居家防疫,消费由线下转移至线上,消费者转变消费习惯,线上购物次数逐渐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CIIC)公布的各年度中国网络报告显示,2020年消费者网购的使用率高达65.8%,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79.1%,可见疫情更加强化了早已成形的网购习惯。
尽管纺织服装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但疫情前网上购物已经得到普及,在纺织服装线上线下两条线发展的模式下,线上业务正好能及时弥补一部分线下的业务的不足。尽管2020年1~5月网上服装类商品类零售累计增速出現下降,但市场状况逐月改善,单5月份服装类线上零售增速达+15.1%,较前4月累计增速-12.0%有显著改善。在疫情暴发前纺织服装产业就已有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通过疫情这一挑战,反而进一步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脚步。本文从纺织服装产业受疫情影响的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疫情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提出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应对数字化转型升级应采取的对策。
(一)面临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0年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与产业产生了极大冲击。从宏观角度来看,疫情重塑了过去已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使全球产业供应链重新洗牌;从微观层面来看,疫情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既有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原有生活面貌。纺织服装产业在经历了此次疫情后,也出现动荡变化,人们消费需求降低。居家隔离,人们的收入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学中,需求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人们收入的降低,消费需求也随之降低,加之预期收入也受疫情的影响而降低,人们会对消费更加谨慎,减少如服装类的非必要支出,因此,服装业势必会受到冲击。另外,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疫情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不小,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内销降低,因疫情影响,人们对于服装的消费欲没有之前强烈,购买力势必会下降,加之线下门店因疫情没有市场,内销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外销压力大,外销以出口为主,而受疫情影响,进出口都存在较多障碍,加之我国出口市场单一,主要出口欧、美、日,随着周边一些国家加入竞争,我国的出口优势也不如从前,因此出口受到影响。
疫情下购物模式转变,在疫情来临前,线下渠道已经开始面临压力,出现增长放缓。随着疫情稳定,消费者对线下门店的兴趣将有所提升,但线上模式更受青睐。据调查,2019年人们线上消费占比53%,线下消费占比47%,2020年线上占比进一步增加,线上消费占比61%,线下消费占比39%。尽管纯线上消费者的数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大多数消费者仍会选择全渠道购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纯线上消费者2019年占比4%,2020年1~3月受疫情影响占比激增到22%,2020年4~5月占比为19%,占比慢慢回落,2020年6~12月继续大幅回落,占比约为8%;而全渠道消费者2019年占比95%,2020年1~3月份受疫情影响占比下降为71%,2020年4~5月份占比为78%,占比慢慢回升,2020年6~12月继续大幅回升,占比约为90%。
(二)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互联网快速发展,不仅使得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得以发展,如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研究开发,也出现了许多互联网信息产物,如近期火爆的电商平台及大家熟知的自媒体等。首先,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踏足电商领域。就纺织服装产业而言,虽然疫情的影响使得线下门店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商家利用网络直播卖货带货,进而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销售量的增加。其次,电商得以进一步快速成长。2011~2016年线上消费高速发展,服装电商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纺织服装行业电商交易额从1.4 万亿提升到 4.45 万亿,增速超过电子商务的整体水平。线上分流,服装公司入驻电商平台,服装网购规模增长,渗透率提升。2011 年开始,服装网购实现高速增长,至 2016 年交易规模达到 10150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47.88%。服装公司利用平台的流量优势与推广营销能力,将线上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与发力点。因此,疫情防控期间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线上转移的同时电商得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为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打好坚实基础。
2011年开始,我国纺织服装电商交易规模快速增长,2011~2016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纺织服装网络购物额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断攀升。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传统服装品牌更多地选择向电商领域靠拢,服装网购渗透率逐年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战略实施,我国一系列数字化设备已较完善,为线下实体转型升级逐渐走向线上提供了现实基础,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又受疫情影响,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这次疫情过后服装业再次崛起的一大转机。
二、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分析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经济中心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于一体,而且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在地理位置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湖北省本身也是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省份,纺织业也是其重要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武汉市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门类也较为齐全,发展较为完善,根据武汉市统计局近三年数据显示,2020年工业总企业2890个,纺织业55个,纺织服装服饰业46个,2021年工业总企业2958个,纺织业52个,纺织服装服饰业41个,2022年工业总企业3135个,纺织业52个,纺织服装服饰业40个。可见近三年,武汉市工业总企业一直在逐年增加,但是纺织业企业及纺织服装企业却不增反降,武汉市近三年纺织服装企业确实存在发展上的难题,因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疫情影响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转型也迫在眉睫。
武汉纺织业曾一度位居全国第四,20世纪50年代前,武汉纺织业仅次于上海,20世纪50~80年代,也曾长期在国内排名靠前,有着“上青天汉”(上海、青岛、天津、武汉)之说,但20世纪90年代,武汉传统纺织业随着新兴纺织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下滑趋势,至今武汉的纺织业在全国排名已处于中等偏下。同其他地级市相比,武汉总体规模虽靠前,但比较优势并不明显。据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21年湖北省各市州的工业产值贡献率,贡献率平均值为13.84,但是武汉市贡献率仅为10.74,位居第一的咸宁市贡献率高达25.47,为武汉市贡献率的近2.37倍,在全部17个市州里面,武汉排在中等偏下位置第13名。曾是我国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的武汉,如今已呈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出口规模较小
武汉市出口现状分析:通过对2011~2019年武汉市服装批发数据分析得出,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的出口额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出口额最多,而近几年出口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虽然2019年出口额有所上升,但是近几年服装批发的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的出口额在2012~2019的八年期间都比较稳定,整体上略微升降。
与全国水平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的数据显示,国家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达304739百万美元,而武汉市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总出口额为1266.871百万元,出口额较低。与沿海出口先进地区、出口大省(浙江省、上海市等)相比差距也较大,湖北省出口相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比较受限,平时主要以内销为主,从而造成了出口规模较小的局面。
2.贴牌生产、缺乏知名品牌
贴牌生产。在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中,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的主要是低端制造,没有自己的品牌,采用贴牌、原料加工的经营模式,以及一些企业只是靠模仿国外大牌的服装外观进行设计生产,就整体而言,这种贴牌生产的利润极低,据大数据统计,80%的利润将归于品牌方,而生产的企业只拿到20%的利润,正如很多行业一样,缺乏了核心的竞争力,这对于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服装业都是很不利的。
缺乏知名品牌。武汉纺织服装工业落后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大少强,缺优少名”,如武汉整个纺织服装产业暂无一个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宁波服装业拥有雅戈尔等3个中国名牌,福建晋江市(县级市)则拥有七匹狼、柒牌、九牧王、SBS拉链等5项名牌产品,还有4项驰名商标。武汉市缺乏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品牌,缺少全国性乃至国际知名设计师、知名纺织企业,纺织服装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整体技术相对滞后,缺少有效的研发创新,设计能力匮乏,导致当前知名品牌的缺乏。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创新是我国品牌提升的必然路径。
3.人才缺乏、技術难题
人才缺乏。武汉市高校众多,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就高校人才方面而言,武汉市不缺乏人才,但是武汉市的人才流失却很严重,据已有数据显示,毕业生留在武汉工作的比例为2007年55.3%,2008年52.19%,逐年递减,到2011年首次跌破50%,仅为47.04%,并继续逐年递减。另外,人才的培养方面,高校内部由于多种因素限制使得教学资源不均衡,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师队伍,而高校内部教师团队构成较单一。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高端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是影响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缺乏既精通纺织服装又精通数字化方面的高端人才。现有人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如一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相关知识须不断更新和拓宽。
技术难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武汉市也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层面的挑战。在纺织服装方面,缺乏高端技术设备,缺乏技术创新及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的控制系统技术及企业管理系统技术等研发能力不足。另外,对于现有企业技术转型升级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缺乏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理念,缺乏动力,更缺乏技术的支撑,只有一些龙头企业斥资搭建数字化平台,但往往各自为政,导致整个区域缺乏宏观平台,而中小企业则更加分散,受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其转型升级困难。
4.数据孤岛
数据孤岛。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完整度不高,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因此出现了数据孤岛现象。首先,武汉市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不互联互通,在数据方面无法做到完全共享,一方面,可能是从信息的安全性出发,对数据保密;另一方面,源于技术规范。其次,武汉市各个纺织服装企业内部也无法做到数据流通,如现在众多企业会划分部门,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版块及领域,也会造成数据的割裂。最后,关于数据的整合方面,数据的整理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三、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出口数字化转型升级
大力拓展出口市场。武汉市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出口比重高达50%,但是近年来一些贸易壁垒及其他国家加入竞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武汉市的出口问题。未来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当积极开拓市场,一方面,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除欧、美、日以外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走出去,扩大销售渠道,如在国外开设专卖店、专柜、贸易公司等,让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进一步完善对外出口产业链。出口问题究其根本是对外出口产业链的问题,实现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是解决武汉市出口问题的一大举措。实现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服装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全过程数字化。在研发设计上,重视研发投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投入充足,融入数字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进行个性化设计。在生产制造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智能车间,依靠数据预估需求,打通上下游信息系统,从本质上提升供应链反应速度。在管理销售上,通过整个市场的消费大数据的分析,提供多样化的设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形成以武汉部分优良企业为服装企业龙头,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竞争格局和大体量的龙头企业,降低数字化进入门槛,进行行业的前期充分投入,搭建个性化服装体系,依靠大数据实时洞悉消费者并迅速提供针对性产品。
(二)推动数字化品牌建设和国际化
促进品牌建设。由贴牌生产到创立自主品牌,培养企业的品牌意识,调动企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对品牌进行宣传,对品牌进行维护。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品牌推广,在数字化时代,开展新媒体宣传推广,代言人宣传、微信公众号运营、微博运营、社交媒体运营。对自主品牌应有清晰认知,是走低端亲民路线还是高端轻奢风路线?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对品牌受众要有明确的定位。
推动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化。首先,提高品牌的品质,使用高品质原材料,以及过硬的技术进行加工,严格把控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其次,提高品牌的创新度,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优秀品牌发展的经验,不是一味地抄袭照搬,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在纺织服装品牌上也应该提高品牌的创新力。提高设计团队的创新力,引进设计人才,提高设计能力,运用新的设计技术,设立专门的设计团队,开创专业协作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通过数字化宣传,新媒体宣传等线上宣传,以及时装周等线下推广,让自主品牌逐渐走向国际化。
(三)培养数字化人才梯队
由传统的产学研走向创新的政用产学研,不断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协调作用和突出用户的中心作用。首先,武汉市政府应大力扶持本地服装业发展,降低数字化、智能化进入门槛。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合作,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如提供实训基地,让纺织专业学子及科研人员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训,提高专业素养。最后,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纺织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环,在数字化转型中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创新;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学科体系和相关专业建设。
(四)解决数字化转型数据孤岛问题
数据的孤岛效应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路上的一大障碍,企业数字化转型即企业对其业务进行系统化定义,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之一就是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打破数据孤岛,可参考阿里巴巴曾提出的概念——数据中台。数据中台以数据资产驱动业务增长,全方位、多角度重塑企业价值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组织的敏捷程度和业务协同响应能力,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建立行业级数据平台。通过构建统一数据标准,将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纳入一个可对比、可计算的范围内,消除数据二义性、打通数据烟囱。借鉴数据中台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数据中介平台,清除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数据屏障,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利用这些平台公开客观的数据,进行客观、可行的科学决策。
四、结语
在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纺织服装产业也是如此。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围绕数字经济这一背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为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分析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转变出口方向,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培育,加大人才培养,进而完成转型升级,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也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治,李小歡.新冠疫情影响下商业服务业数字转型的“势”与“道”[J].时代经贸,2022,19(12):21-25.
[2]江润恬,吴艳,金鹏.疫情下服装品牌的零售发展创新策略分析[J].纺织导报,2021(06):104-108.
[3]罗璇.数字经济驱动下常州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提升路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1(05):9-10.
[4]谢少安.湖北纺织服装出口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25(02):63-65.
[5]彭伟.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1(01):8-11.
[6]周蕾,孙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117-121.
[7]张馨文.“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价格月刊,2020(11):68-72.
[8]王金杰.新时代福建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03):85-87.
[9]韩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价值提升[J].现代营销,2019(11):80-81.
[10]邢万忠,谭志强,温洪宪等.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52(20):80.
[11]包振华.产业融合与专业融合协同发展问题研究——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1(03):202-206.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