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策略

2023-03-23 01:19吉林省长春市吉林警察学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长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警察学院 纪 元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青春期生理发育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其情绪冲动易变,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多变复杂,敏感脆弱,极易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报道显示:“目前青少年有心理异常表现的占35%,其中,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20.5%。 ”因此,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急需被重视,应得到特殊关注。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其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也是其与父母矛盾冲突最多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健全的人格,拥有稳定的情绪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相反,不当的家庭教育会极大地影响亲子关系,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心情压抑,情感封闭,甚至性格扭曲,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个人发展。

国内外大量事例和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异常,甚至走向犯罪。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1]。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中国有句俗语“家是心灵的港湾”,很好地诠释了家在人心理上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尤为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有家庭的坚实力量做支撑,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阳光乐观的性格,拥有坚强豁达的生活态度。因此,家长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做智慧父母, 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管控力度过强,亲子矛盾频发

台湾翰林云端教育学院以《世代教育大调查》为题,针对多个家庭进行了一场教育的问答,揭露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教育传递的问题,真实地让每一个父母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家长的父母对他们童年时代的管制和不信任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记, 直到其为人父母依然没有释怀。但他们却正在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这些让他们伤痛的做法。在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家长的“为你好”的心态:“因为我吃过亏,所以知道他怎样做会更好”“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希望孩子更优秀”。 但这些都是家长的要求和期待,于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我“要你做”“为你好”。 比如,家长要孩子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 要孩子规定时间读书、限制孩子看手机和平板、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好,等等。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尤其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有强烈的“做自己”的意愿,势必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家长产生各种矛盾。

(二)言传多于身教,教育收效甚微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对孩子进行说教,以为这就是教育孩子,并且希望通过一味强调自我的观点和感受改变孩子,使其能够满足自己的期待,这种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卢梭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心理学上做过调查,说教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有7%左右,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是38%左右,而身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55%左右。 孩子是以家长为榜样的,一个喜欢看书学习的家长,孩子也会跟着学,而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却刚好相反, 要求孩子每天读书学习,自己却天天看手机、打游戏,对孩子的要求和建议,自己做不到,一味地跟孩子讲道理,要求孩子做到,其结果必然使孩子逆反,难以信服。

(三)心理关怀不足,情绪问题累积

当今时代,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却不太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如果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当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时,心理稳定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可能还会引发一系列学习上、行为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心情、有精力和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只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培养和支持孩子自主自律,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独立走向社会,面对未来。

(四)忽视倾听诉求,孩子内心孤独

2018 年9 月,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开展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有部分青少年报告家长不尊重自己[2](见表1)。

表1 四、八年级青少年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的情况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倾听的诉求没有被满足,可见,家长日常的教育行为给孩子造成委屈、被忽视、不被尊重、不被允许等心理感受,这些心理感受日积月累,会让孩子关闭心门,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他们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排解坏情绪,但遗憾的是,孩子最信任的父母却往往不能作为倾诉的可靠对象,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这常常会让孩子感到很孤独。

三、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乐于沟通,营造良好家风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教育的焦虑和困惑,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家长时常会因其学习成绩、手机游戏、生活习惯、交友及衣着打扮等方面与孩子产生各种矛盾,使得家长和孩子都为此而烦恼,苦不堪言。 一部分家长开始学习各种教育理念,翻看各种教育书籍,掌握了很多教育方法,但当家长用这些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并不能够灵活应用,孩子还是不配合,有很大抵触情绪。 归根结底,主要原因是这些家长只是做了知识的收集者和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实践者。 家长把教育的目光只放在了孩子身上,而自己本身没有改变,没有自我成长。

以玩手机为例,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就会立即愤怒,甚至没收孩子的手机。 而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受到了“玩手机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固有思维模式影响,并因此产生了愤怒的固有情绪模式,进而有了没收孩子手机的行为模式。 正所谓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固有模式是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识与无意识累积形成的,根深蒂固,改变绝非易事。 一方面,家长要有自我成长意识,不断学习,建立终生成长的思想理念,家长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改变思想认知; 另一方面, 家长从“知道”到“做到”,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就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通过长时间刻意练习能够改变家长的固有思维模式,固有行为模式,固有情绪模式,进而达到从“知道”到“做到”,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只有父母改变了, 才能真正增长教育智慧, 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拥有融合的亲子关系,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如前文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说教就是教育,并且希望通过一味强调自我的观点和感受改变青少年的行为,但事实上说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微小的,而如何做对一个人的影响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20 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 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会对青少年的性格和品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焦虑和期待,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要他成为的人,而是用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只有父母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三)着眼需求,培养丰富情感

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永远是优先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促进其自主动机的发展。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通过近50 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和联结需求,分别对应的是能力感、自主感和关爱感。 能力感是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自主感是我发自内心愿意做某件事;关爱感是觉得做某件事时有别人支持。

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与一个人的内驱力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并且做这件事情的意愿是发自内心的,也有人支持的时候,就会愿意去行动。 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的言行中不断给青少年的三感加分,培养有内驱力的青少年。首先,父母要看见青少年言行背后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最渴望的是被父母看见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看见真实的自己,青少年的关爱感就得到了满足;其次,家长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用相同的视角去感受,理解并同理青少年的想法和行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而不是用固有的标准和道理去评判和矫正、监督和控制青少年;最后,青少年的能力是一点点培养的,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在生活中不断鼓励和赏识,让他们的能力感逐渐获得满足。只有家长不断地给青少年的三感加分,青少年才能自驱式成长,从“要你做”变成“我要做”。

(四)善于倾听,走进心灵深处

俗话说:“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学会倾听是家长的必修课,是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的必要手段。积极倾听的内容包括:听到孩子的正向动机;倾听孩子的情绪状况;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在孩子有消极情绪时,真正成熟的父母,会先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解读孩子的想法,说出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孩子诉说,使其释放情绪,理清思路,继而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注意不需要表达太多意见、判断和感受,不要把倾听变成说教。 只要家长能够真正做到积极倾听,而不是教导,与孩子的情感链接就会迅速增强,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

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其实是相互的滋养, 父母应该努力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充满爱的成长氛围,基于爱和尊重,分享而不教导,邀请而不要求,关怀而不干涉,尊重但不放纵,与青少年之间建立有品质的链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爱自己,爱他人。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长
青少年发明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