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报道下中国男篮的形象建构

2023-03-23 09:16徐川傲董亚光朱多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男篮体育精神篮球

徐川傲 董亚光 朱多刚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9)

1、主流媒体报道下中国男篮的形象建构的背景

1.1、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篮球是世界三大运动之一,由于运动费用较低、场地众多的优势在国际范围内有许多热爱运动的人士参与到其中。NBA凭借着其出众的管理运营与宣传风靡全世界,在我国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由此掀起的“篮球热”从未熄火。从球迷数量上看,2018年11月7日,腾讯体育发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篮球调查白皮书》,据调查显示,在已满18岁的社会群体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人群反馈身边亲朋喜欢篮球运动的占比为52%;25-35岁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亲朋喜欢篮球运动的占比为40.3%。篮球在众多运动中的占比最高,位列第一。由此可见,我国也拥有着大量的篮球运动爱好者。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核心篮球人口已达1.43亿,泛篮球人口已达4.82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4.4%,有约1/3的国民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显然,篮球已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

1.2、中国男篮在中国体育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中国男篮作为中国篮球实力的代表,在世界各大赛事上也取得过不菲的成绩。1978年,中国男篮第一次登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舞台,在1994年取得了第8名的成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连续三届奥运会都取得了前8名的成绩。在亚洲范围内,中国男篮自1975年起参加亚锦赛,曾有16次获得亚锦赛冠军,其中包括两次五连冠和一次四连冠。中国男篮参加的所有亚洲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中,曾8次取得金牌。2018年12月20日,中国男篮当选为2018年度文化体育娱乐类时代流行语。从球队的历史来看,中国男篮经历了初露锋芒、短暂下滑、再登巅峰、曲折前进、6年低谷和重建7个重要的时间段。所谓中国男篮报道,是以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为主体的整体性报道。

1.3、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的报道特点

报道特点在球队的训练情况、战绩、赛程等多方面,以整个球队代表国家参赛的相关情况为报道对象。作为中国篮球水平标志的中国男篮,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报道及其形象建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主流媒体报道下中国男篮的形象建构的价值

本文通过总结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的新闻报道,总结出报道特点和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关建议,能够为研究主流媒体针对具体群体的报道框架提供参考策略,通过对报道框架的进一步分析,能够更好地将特点因素具象化,为其他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实操提供指导和典范。从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说,研究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的报道和形象建构也能丰富体育类高校的教学案例。

3、主流媒体报道下中国男篮的媒介形象类型

中国男篮的形象是主流媒体通过特别的文本编辑策略所构建起来的媒介形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这种形象是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报道框架和新闻文本构建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的总体认识。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受众的认知。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总结出主流媒体构建的中国男篮媒介形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3.1、国家英雄形象

主流媒体在对中国男篮进行报道时,最常突出的是中国男篮代表的国家形象。奥林匹克精神中所强调的“更高、更快、更强”在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地报道中均有体现。更重要的是,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中,中国男篮不服输,奋勇拼搏,勇往直前的可贵运动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男篮 我们接着干》这篇评论中,“能够同世界冠军打到加时赛,中国男篮的进步自不待言”“头两场对阵本组最强的美国和西班牙队,中国队打出了士气”两段话充分说明了中国男篮不服输、不怕输的士气。《中国男篮,请昂起头,向前走》:“32岁的易建联赛后赢得全场高呼,这位一肩扛起球队的老将,还是没能等来他的接棒人。亚运四金在前,男篮不可谓没实力。但世界杯是块试金石,高对抗下短板毕现。苦涩的现实折射发展欠账,也催促着改革的脚步。中国男篮,请昂起头,往前走!”这篇评论直指中国男篮青黄不接的现状,但在评论之余仍然鼓励要在现实中吸取教训,中国男篮昂起头继续向前冲。2015年9月25日刊登的新闻《这一仗,中国男篮打出了信心》,记者用铿锵有力的文风向读者表达了中国男篮在第四小节上演了绝地大反击,体现了他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中国队在成长道路上收获了信心。

1975年,中国男篮首次获得了亚锦赛的参赛资格,在时任国家队教练钱澄海的指挥和带领下,中国队九战九胜,第一次参赛就拿到了冠军的好成绩。初露锋芒的中国男篮在此后十几年的时间内均表现优异。如,1981年11月21日发布《蝉联亚洲冠军》的新闻,此时中国男篮将代表亚洲参加明年举行的世界男篮锦标赛。1987-1996年是中国男篮再登巅峰的时刻,1989年9月25日发布新闻《中国男篮夺得亚洲冠军》,文中称“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队与南朝鲜队交战史上获胜的第二个高比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甚少,中国男篮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优秀成绩成为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绝佳契机。与此同时,1979年美国篮球联赛总冠军华盛顿子弹队(现更名为“奇才队”)应邀访华,这是历史上第一支访华的NBA球队,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需要世界的了解,世界也更应该主动了解中国。因此主流媒体在这一时间段内以构建中国男篮的国家形象为主。

综上所述,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新闻报道构建了中国男篮奋勇争先的国家形象,这是中国男篮最鲜明的形象特征。代表国家出战的中国男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使国际社会通过篮球这一充满竞技魅力的体育运动了解中国。中国男篮在国际上夺冠数次,不仅为中国“争了一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外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2、不断完善进步的形象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最忌讳的就是呈现全方位、无死角的“完美好人”形象。人无完人,任何为了塑造完美典型人物或群体,有选择性地报道单方面优秀品质的新闻都违背了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挑战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保守。体育报道更是如此。因为竞技体育除了战术、实力、训练刻苦程度和队员之间的配合之外,还有运动状态这一关键因素。实力再强的运动员或球队都无法保证在职业生涯内始终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比如,中国女排是国内个体育队中所取得的成绩较为突出的团队之一。曾夺得过两次世界杯冠军,两次世锦赛冠军和一次奥运会冠军,傲人的战绩使中国女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在2004年奥运会夺冠后,下一个冠军的到来却在10年后,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实力超群的体育团队都无法保证始终发挥超高竞技水平。如果只一味地向受众“报喜不报忧”,只报道胜利、正面的消息,对中国男篮的失利和不足之处闭口不谈,新闻媒体的权威性无法得到确认。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体育赛事时应当在这两方面进行平衡。

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形象的构建也从来不以“完美”示人,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也会鲜明地指出中国男篮存在的问题和仍需改进的地方。与此相关联的新闻报道体裁主要以消息、评论为主,按内容划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面对失败,主流媒体虽曾发文鼓励中国男篮,新闻《不能因输球就全面否定自己》,文中称:“中国男篮的教练和队员们分析失利的原因后,又对自己现在的打法和风格进行探讨。”“以赶超世界强队为目标而改变打法的方向是对头的,但有许多地方我们还适应不了变化。”但是,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失利”形象构建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为总结分析比赛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新闻《中国男篮又输给加拿大队》,文中直指“演练新招暴露弱点”。众所周知,新闻标题的制作非常考究,需要概括整个事件,标题中使用的“又”字证明中国男篮不止一次输给加拿大队,究其原因为新战术在实践中暴露了缺点。再比如,新闻《中国男篮痛失好局》,文中指出中国男篮在换人策略上出现的失误,为中国男篮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与此类似的新闻报道还有新闻《独“木”难支中国男篮》、《兵败天津敲响危机警钟 中国男篮暴露七大问题》、《中国男篮五连败 反思不止在伦敦》等等。

面对丑闻,通过搜集到的新闻发现,有两条新闻是对中国男篮负面形象的报道,分别为新闻《洲际杯上参与打架事件 中国男篮受重罚》和《篮协向巴西队等各方致歉 责令中国男篮立即停训整顿》。不管是正规的国际比赛还是练兵性质的热身赛,中国男篮在代表国家出战时与其他球队发生肢体冲突,甚至多人进行打架斗殴无疑是一件有损国家形象的恶劣行为。对此,主流媒体并没有进行袒护,刊登了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协对中国男篮的相关处罚的新闻,以表明媒体立场。甚至配发评论《斗殴绝不代表斗志》,文中用讽刺、犀利的语言对2010年10月12日中国男篮与巴西队的打架事件进行严肃的批评。

2018年是湖北化肥精益管理深化年。公司聚焦价值创造,在每月经济活动分析会中,增加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充分发挥对标目标引领作用,优化库存运作,深化降本增效,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和经营创效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男篮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时,虽然时常使用犀利、尖锐的词语,但是主流媒体并没有过多的苛责话语,将更多的笔墨落在鼓励中国男篮败不馁,希望中国男篮能够在失败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多在高水平的赛事中秣马厉兵。在报道中国男篮斗殴丑闻的问题上,主流媒体没有避重就轻,毫不避讳地表达中国男篮在与巴西队的热身赛中,让本来看到希望的中国队,用一场斗殴自毁形象,并表示“看来,这支男篮的成长,又有些‘跑偏’,不可不察。”因此,主流媒体构建起中国男篮并不完美,仍然需要进步的“瑕疵”形象。

3.3、体育文化传播者的形象

随着篮球运动在我国越来越朝着平民化的趋势发展,主流媒体除了会报道中国篮球运动员日常参加的职业比赛之外,偶尔也会对非职业类赛事进行报道,如友谊赛、热身赛等。同时,也会有一些运动员、教练员的个人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报道,可以将运动员在篮球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开来,影响每一位受众或读者。

梳理主流媒体相关报道之后发现,中国男篮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形象再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践行者的形象;二是现代体育精神传播者的形象。

首先从社会公益践行者形象进行分析。这一形象主要通过姚明本人的相关新闻构建起来的,姚明是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曾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休斯顿火箭队担任中锋位置,于2011年正式宣布退役。在他职业生涯的末期和退役以后一直致力于篮球相关的公益活动。2016年8月29日第23版刊登新闻《体育公益 助力体育教育》中写道:“8月28日,姚基金慈善赛在福建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中心举行,中国男篮队119:114战胜美国耐克星锐队。本场慈善赛的门票收入将全部捐给篮球季项目以及福建闽清县、永泰县等受台风‘尼伯特’影响的受灾地区学校用于场地设施重建。”以姚明创办的“姚基金”的相关公益活动是构建中国男篮公益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以人民网相关报道为辅助,发现2020年10月27日人民网扶贫频道刊发新闻《“两个结合”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文中称“2020年5月,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承办‘战役战贫 与你同行’消费扶贫云上行活动,邀请中国男篮主教练杜锋、‘淘宝第一主播’薇娅作为推广大使通过直播为消费扶贫实力‘带货’”。中国男篮主教练与主播薇娅跨界合作助力扶贫,超越了中国男篮固有的体育形象,个人知名度展开公益扶贫直播带货事业,彰显了体坛明星的社会责任担当。

推广篮球运动的方式众多,友谊赛、热身赛也是中国男篮对外传播中国体育精神的方式之一。主流媒体通过对非职业比赛的相关报道,一方面,能让读者从竞技体育之外的层面了解并喜欢篮球,进而提高受众参与度,符合目前我国所提倡的“体育强国”口号;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篮球运动参与度的提高,必然会加强篮球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增设篮球场地、规范篮球场馆运营等,甚至在民间自发形成篮球爱好者的组织团体,能够反向推动现代体育精神的传播。

值得反思的是,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作为体育文化传播者形象的塑造上不够深入,虽然有一定的社会作用,但传播效果存在着不足。中国男篮运动员形象代表仅仅突出姚明一人,较少涉及团队相关的公益活动,整个中国男篮在社会公益和现代体育精神传播上的媒介形象模糊。首先,主流媒体等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对中国男篮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进行报道。同时,中国男篮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用团体知名度带动体育公益和体育精神的发展与传播,增加社会曝光率。

4、主流媒体报道下中国男篮的形象建构的结论与建议

4.1、新旧媒体相互补充,形成媒体联动

体育新闻是主流媒体重要的新闻类型之一。与其他的新闻相比,体育新闻更需要视觉化的表达,运用解说、视频、动图等方式给予受众充分的“在场感”。因为体育新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件有迹可循,规律性极强的业务操作,其结果也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发生的。比赛过程中,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潮,有对抗有冲突,有惊天大逆转也有绝地反击;另一个方面,运动比赛场上的气氛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此,纸媒对于体育比赛的“在场感”的营造只能依靠一篇消息的短短几百字,甚至几十字,或者一张静止的图片,局限性非常大。

如今,技术的发展弥补了这一缺陷。人们不需要真正站在比赛场上,赛事直播、赛事解说、VR、AR、可视化数据等都可以为球迷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彼得斯在其经典著作《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中所传达的观点,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新媒体辅助感官的适应,克服了人类交流中的困难和问题,人类之间的交流技术越来越先进。这表达了技术的发展减少了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主流媒体在对中国男篮进行相关报道时,报纸与微博、微信公众号相互补充,用短视频、动图、可视化数据等形式弥补文字报道的不足,根据不同的平台特点在报道角度、报道深度两个维度进行弥合。例如,主流媒体抖音官方账号粉丝达1.6亿人,至今已发布作品4100余个,视频内容一般不超过30s。可以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剪辑中国男篮在大型赛事中的精彩瞬间、夺冠庆祝场景,或是对教练、球员的采访等内容,用可以听、可以看的视觉化语言报道中国男篮的相关新闻,构建起新媒体矩阵。各类媒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实现1+1>2的传播效果,打造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典型,为其他专业媒介组织的体育新闻报道提供先进示范。

4.2、增加非赛事类的新闻报道

非赛事类报道是指以球队运动员、教练员等为报道对象,重点反映他们生活、经历,而非比赛相关的新闻报道。赛事类新闻报道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用时间、过程和结果串联起整篇新闻报道,因此这类报道在写作的过程中遵循固定的原则和模式,可读性较弱,难以与读者产生共鸣。非赛事类报道能在内容上使主流媒体更具有贴近性和趣味性,对运动员、教练员的人物性格刻画更加深入。受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受新闻的渠道有很多,比如比赛相关的新闻会在手机里APP的消息弹出,用户甚至不需要点开便可根据提示消息了解到比赛结果,在内容推送的时效性上纸媒比较落后,因此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挖掘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报道能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增强忠实读者的黏性。

主流媒体在保持自身客观、公正、真实的立场前提下,增加非赛事类报道,在新闻中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聚焦于篮球运动员比赛背后的成长经历的报道,使相关报道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将寻找新闻素材的目光转向赛场之外,用生活化的语言构建起中国男篮立体的形象,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将内容与受众紧密联合起来。

4.3、后奥运时代增强体育名人的榜样作用

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成功在我国举行,实现了“百年奥运梦”。在本届奥运会中,中国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相结合,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所秉持的奥运精神。对于新闻媒体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意味着从“金牌导向”转变为“人文导向”,对奥运新闻报道回归理性,更注重体育名人的榜样作用和精神作用。

金牌至上的理念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如果过媒体把目光只放在获得金牌运动员的身上,并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编排将其塑造成国家英雄的形象很容易对受众的体育价值观念造成扭曲。进入到后奥运时代,体育名人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树立榜样能够使体育精神最迅速、最广泛的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梳理主流媒体对中国男篮的报道可以看出,重点放在了比赛上,缺少对体育名人的塑造。主流媒体应该塑造中国篮球的体育名人,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国家目前倡导的体育精神相结合,以名人为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进行传播,打造出与中国女排效果相同的体育人物媒介形象。既有利于篮球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名人的文化名片,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体育精神。

猜你喜欢
中国男篮体育精神篮球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第28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对手整体实力分析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周琦,中国男篮的“大魔王”
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