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怡,张今杰,林 艳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剧。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模式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专业服务提出新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数量、素质、职业能力建设等面临巨大挑战[1]。
截至2020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仅66.9万人,且其岗位主要集中于社工机构和社区中,负责为居家或在机构中的失能、失独、独居、空巢以及特殊病患老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老年社会救助等专业服务[2]。尽管社会各界人士对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事实上有医学资质并担任社工的人才相对短缺[3],多数一、二级养老机构未设置专职社工岗位,一位老年社工平均负责老人数量为50~100人,劳动强度极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医学背景老年社工身兼照护师、健康管理师等数职,不但要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相关的知识,还要提供与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庭辅导、出行辅助等专业服务。
老年社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价值、知识及技巧三个维度,其衡量指标为健康促进、危机干预、个案管理、生命回顾、临终关怀等。尽管老年社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建设在服务流程、专业方法、技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效能,完善社区风险管理和为老护老设施,构建老年社会支持网络、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友好型社区和社会环境,推动老年群体参与、融入社区活动的创新,加强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建设等相关能力建设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1],特别缺乏在老年群体中开展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当前我国老年社工主要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等毕业生,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考取社工师资格证后从事社区或机构服务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民政系统或基层社区从事社工相关工作的人员等三类人员构成。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老年社工对其职业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休假及培训机会少、工作压力大、晋升空间窄、职业尊荣感缺乏等[4]。李文祥等认为社会工作职业的低认同度使其难以在岗位中获得职业荣誉感,服务效能也很难有所保障,导致社会工作就业意愿偏低、社工人才流失严重[5]。
我国主要以项目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相关服务。在资源购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此类竞争购买项目的方式将导致服务保障不足,使得社工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短期化的项目购买服务缺乏一定的保障与成效,不少社工拿到的实为劳务费而非工资[6]。由于目前老年社会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发展,薪酬、激励、晋升制度等保障不够完善,社工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从而挫伤老年社工的工作积极性。郝源源的调查显示,老年公寓社工工资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区间[7]。
老年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伦理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社工与案主及其朋友、家人等角色关系都为双重关系[8]。二是老年社工的一个重要职业操守是保护老年案主的隐私权,但当老年社工因维护老年案主的隐私权而涉及到第三方利益时,会被要求透露案主隐私,这时将面临是否需要维护案主隐私权的困境[9]。孙启铭根据案主自决原则指出,老年案主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会使其自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弱化,导致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决定发生,从而使得社工容易陷入案主自决与父权主义的冲突之中[10]。老年案主在社会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群体,加之服务过程中经常要面对多元主体,所以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介入时经常处于案主自决、隐私和保密、尊重和信息公开等伦理困境之中,有时甚至会阻碍老年社会工作成效[11]。
《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实施指南(试行)要求每200名老年人(不足200名的按200名计算)至少配有1名专职社工提供并指导开展服务,这意味着老年社工人才规模现状与国家实际发展需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应充分认识加强老年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老年社会工作一直以来仅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但作为一个学科,极有必要建立健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完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发展,有学者提出必要时可将老年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单独专业进行建设,或者列为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12]。随着“十四五”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型老年社工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老年社工人才队伍的供给侧改革必将进入深水区。
尽管大多数老年社工在获取职业资质前接受过专业学习和系统化培训,且根据不同学历层级要求有足够的实践年限,但要确保老年社会工作者持有想干、能干、坚持干的正确态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强化对老年社工的专业能力培塑,结合实务经验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周慧提出老年社工需注重跨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学习,还需实现跨专业协作[1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行动以激励社工发展,促使该群体能够加快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步伐,以切实提升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内部也逐渐将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与其持证情况挂钩,旨在鼓励社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其职业能力。个人方面,针对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要求,社工要坚定学习知识的决心与毅力,利用自学、培训等机会,提升急救急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定期巡诊等合作模式下的专业技能,在实务中反思,在工作中创新[14-15]。
老年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其对自身职业及社会角色的认同,也会影响其工作状态与服务成效。就社会就业环境而言,需努力营造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增加资金投入以提高社工待遇;就个人职业素养而言,社会工作者应对自身的职业有全面且清晰的认知,坚定信心、增强意志力,保持良好心态以积极面对工作压力,避免认知偏差导致的心理落差;就社会工作职业发展方面而言,需完善激励晋升机制,增强社工群体职业归属感,加强对一线社工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促进社工服务的多样化,减少空乏的行政工作。
为实现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长期、有序、稳定地发展,《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人社部建议各地将老年社工师等归为急需紧缺职业,纳入本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有机构负责人根据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在聘用过程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或中高级社会工作师证书可享受每月50至80元职业资格津贴的激励行为提出,养老服务社区或机构吸纳具有社工专业资质的人员从事老年社工服务的,可以参照已有的社区工作人员职业资格津贴制度给予补贴。刘斌志等建议明确老年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标准,明确服务评估机制、薪酬保障机制等[16]。孙云鹏等强调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相应保障,加强劳动保护,严厉打击克扣基层劳动人员工资的不当行为,建立定期等级评定、信息注册、培训制度的等级评价制度[14]。基于专业共同体的共识,有学者建议制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并将行业领域内出色的老年社工纳入国务院特殊津贴评定范围,从制度层面着手支持、鼓励、引导老年社会工作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张蕾等建议在社会工作行业内部建立起专业技术岗同管理岗并驱的职业发展渠道[4]。
主观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培训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及其他领域知识,掌握专业方法与技巧,避免产生双重关系,平衡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之间的矛盾点。客观方面,政府出台的保障老年人权益、消除年龄偏见、减少社会排斥等各项养老服务政策是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17]。建议建立健全老年社会工作者专业伦理价值创新培训制度,改善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伦理行为,注重老年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分享。还要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国情分析,充分结合本土化的要求,制定出更加完美的伦理困境解决方案[10]。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对老年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整合、理论知识适配和专业方法技巧培训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老年社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推进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全方位联动医疗康复信息系统与老年社会工作,才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维护老年人自尊,促进老年人福祉,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