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娟,耿 萍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9深化对“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品质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这一思想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民是权力的来源,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同样是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
在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中,托马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形成了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义务的思想,论证了主权者和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霍布斯在这里所指的“人民”,主要是指新生的资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民”有着本质区别。卢梭是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提出人民主权学说的思想家。卢梭笔下的“人民”,指的是以新兴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群体,反映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内在地包含了对人民历史地位和对人民历史作用的判断,以及对人民拥有权利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在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转变过程中看到了人民的作用和人民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在马克思早期的论著中,他撰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对贫苦群众饱含深切同情。马克思在反对黑格尔把君主立宪制作为理想国家制度的理论时,反对黑格尔把君主的主权体现为人民的主权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民的主权与君主的主权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在民主制国家中,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恰恰是在与工人阶级的联系中,参加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贫困是必然的。“工人的贫困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2]379在《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深入地考察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这些文章都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阐述了物质力量和革命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辩证作用,从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2]229。在对早期工人运动的评价中,马克思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工人阶级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是社会实践,而实践则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因为,全部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更进一步阐发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加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它没有什么必须加以保护的东西。“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65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当资本本身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时,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已经完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后,代替它的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马克思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歪曲与驳斥,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指导俄国革命的社会运动中去。列宁坚信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革命的彻底性,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在使工人愈来愈依赖资本的同时,创造着联合劳动的伟大力量”[4]313。针对俄国农民众多的国情,列宁强调了“使无比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坚决、更自觉、更自信、更坚定地再向前进”[4]28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产主义的参与者。他说:“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5]682他强调,“普通工人起来承担艰苦的劳动,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亿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5]17。列宁还特别强调布尔什维克取得合法政权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所以,必须加强执政党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列宁把“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5]590看成是“三大敌人”之一,“贪污受贿”是“第三个敌人”[5]591。在列宁晚年对改组工农检查院的口述文章中,强调了作为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要克服官僚主义,要“厉行节约”,从而建设成这样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工人能保持他们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5]797。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得到坚守和创新。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了“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6]9的历史性结论,并强调运用政治宣传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重要性。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强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6]261-262毛泽东不仅看到了人民中蕴藏的强大力量,而且反复强调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1438-1439。邓小平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373。1989年,邓小平强调:“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8]326江泽民指出:“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自觉牺牲个人的利益。”[9]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人民立场。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江泽民强调:“广大党员、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头脑清醒,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脱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9]6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0]4他同时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2]318不仅如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并且提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当中,贯穿在党的全部实践当中。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真正诠释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真正解答了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也真正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学说,因此才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3]6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的成功结合。尽管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52年解散,但是《共产党宣言》及其基本原则成为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了革命并在革命失败后及时进行了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理论指导了第一国际的日常斗争,并同工联派、蒲鲁东派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在斗争中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人民掌握政权、采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形式等论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朽巨著,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14]60,是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有着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15]96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基础上,欧美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独立工人政党。这些政党的成立,扩大了与广大工人群众的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派一直具有主导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不断推动他们理论成果的创新。根据资本主义的变化,马克思从理论上提出了“两个决不会”[14]63的思想,同时提出注意运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重视和平手段的运用等。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无产阶级的学说,是为了彻底改变工人阶级受压迫的命运而创立的理论,因而伴随着工人运动的扩大而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理论宣传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恩格斯去世后,修正主义思潮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泛滥。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俄国的工人运动也出现了分裂。列宁同这些经济派、左派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取消派等进行了坚决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从何着手》《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等一系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和基本要求。在这些著作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革命家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理论主张。布尔什维克就是按照列宁的主张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政党按照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理论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验证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14]87的正确性,也推动了世界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并互相竞争的时代,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为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而斗争,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开启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既是不断探索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程。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挽救民族于危亡中的历史性探索中,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在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在这个基础上把这一个革命正确引向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给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与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6]417。这一制度在解放区广大农村形成了土地改革的热潮,使得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亿万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一系列为了人民解放的政策,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阶段、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出来。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统一,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在世纪之交的复杂国内和国际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7]483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站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人民至上的立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运用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只有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才能转化为强大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就开始运用报纸等媒体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马克思写的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尖锐地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离开《莱茵报》后,马克思投身到工人阶级火热的斗争中,还经常参加德法两国工人的集会和工人秘密团体的活动,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并发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章,阐述了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封建制度和普鲁士专制国家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在巴黎期间,利用《前进报》阐明对德国工人阶级斗争的立场,对反动派对工人的镇压进行谴责,并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后,马克思对《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积极进行争取工作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使报纸更加充分表达无产阶级的观点、愿望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还利用一些国际会议传播新世界观。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并创办了第一份革命工人政党的机关报《新莱茵报》。马克思说《新莱茵报》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18]278。马克思、恩格斯在科伦工人联合会期间,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共产主义的教育。从1849年到1850年9月,马克思讲授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共产主义教育。马克思还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这份期刊,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重要文章,传播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在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运动的前列,不仅总结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宝贵经验,阐明和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以科学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无产阶级,提高无产阶级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
1895年,列宁创办了秘密出版物《工人事业报》并撰写了《我们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等文章。1900年,列宁等人创办了《火星报》和《曙光》杂志,是20世纪初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宣传阵地,对各种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的观点进行批判,它为创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领导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列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而斗争。列宁通过与工人、士兵、农民的广泛接触、考察、会见等体察劳动人民的疾苦,寻找国家发展的出路,进行了思想和理论的传播。列宁在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同各种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斗争中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13]11五四运动的前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众多的思潮中选择了社会主义。1919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新青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不仅如此,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创办了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等通俗刊物供工人阅读,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革命斗争、革命运动、重点工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头脑,并转化为人民参与革命、支持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武装人民的强大武器。延安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一直坚持不断壮大党的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主张。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把原有的旧式的报纸、刊物、电台、通讯社等都完全置于党和国家统一领导之下,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要求“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常地、生动地、切合实际需要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建设”[19]439。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为标志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热潮,这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基本前提。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着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提出在全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全党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同时,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不断加大理论宣传的力度,群众性的学习活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和宣传工作持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大大加快,理论武装也紧紧跟上。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延伸的理论宣讲通过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讲向基层延伸,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和学校,走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一大批权威读物陆续出版。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也有理有利有节地批驳了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干部群众廓清思想迷雾,增强理论自信。在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经过有效治理和持续发力,我国互联网领域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互联网日益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总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遵循,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更是激励全体人民为了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理论。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人民立场,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