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讨

2023-03-23 01:31:54庞美青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

庞美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对于思政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思政教育课程建设,让学生养成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品格,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追求全面发展,两者的融合也为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实施指明方向,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更好地抵御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事求是观引导学生求真务实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事求是,通过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调实践出真知。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要做到知行统一,以理论学习为实践做准备,以实践体验丰富理论学习,实现求真务实态度的养成,进而将求真务实的态度转变为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崇高的价值信念,将其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政认知、思政觉悟。并且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秉承实践求真的态度,积极探索真理。

(二)辩证思想观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高校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很容易在不良的文化思潮下盲目跟风、一味模仿,高校学生很容易对外界事物缺乏有效的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容易混淆是非,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以崇高的思想价值理念作为行为引导,避免对错误文化思潮的跟风追捧,也避免对错误行为的一味模仿,使学生能够经得起诱惑,培养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为自身健康成长奠定思想、认知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能够自觉指导自身行为,做出全面的、辩证的思考,能够树立正确的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教育具有现实紧迫性,这是由当前高校学生既存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决定。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本思想浓重、心理素质较差、道德观念复杂等,须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纠正和引导。

(一)人本思想浓重

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中学生都有着强烈的人本思想,这也使得学生责任意识相对淡化。在较强的人本位价值观的引导下,高校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更加关注个性的张扬,在价值选择与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衡量标准,没有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我”之间的关系。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并且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心理素质较差

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心理往往比较脆弱,经不起较大的打击,抗挫折能力弱,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意识的萌发与强化,其开始产生挑战意识、竞争意识,而此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规划,没有积极的成长态度,在面对挫折时无法承受问题,长时间后学生容易陷入抑郁境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都反映了当代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足、情绪掌控方面的缺陷,而心理承受能力弱与心理障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三)道德观念复杂

当前高校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高校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期,该阶段受外界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多元化的道德观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道德引导必不可少,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够在理念上保持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的契合性。基于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发挥传统文化精神基因的作用,使得高校学生获得正向的价值教育引导,即使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也能有效识别判断,坚定自己的发展初心,保持道德良知的自觉性。

三、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观

以人本理念统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政教育,确保学生思政价值引导更为全面与深入。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临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思政教育价值不言而喻。而在思政教育实施中教师、学校应自觉以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通过以服务为导向,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就业发展,使学生主动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以客观、公正、辩证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发展趋势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正视自身不足,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提升自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倡导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更具生活化、社会化特征,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政教育不再是形而上的抽象讲解,而是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关怀。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实践深化

社会实践对应广阔的社会舞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实现社会客体向社会主体角色的转变。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应理性地分析问题,逐渐脱离思想的空想性,减少偏激观点。在社会实践中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感受到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社会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导向,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自由地表达展示自我。学生既是自由发展者,也是自我行为约束管理者,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也恰恰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观点。思政教育中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加强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觉从自我社会认知角度辩证分析问题,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知识内容约束自身言行举止。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学生面临不同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在思政教育中应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作用,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地进行实践验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良好融合打造有知识、有追求、有素养的高校学生队伍,使他们能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三)网络舆情与辨证认知净化网络空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观点强调学生网络意识的辩证培养,使得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属性。互联网开放性特征也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具备舆论危机意识,以网络环境的有效监管做好舆情危机处理,让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更稳定更持久。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调动教师课程思政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完善自我,发挥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监管作用,确保课程思政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及教育价值的综合实现。同时,教师要自觉参与网络环境监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参与互联网相关创意产品开发。以主流价值形态,创建正能量的媒体品牌,组织网络公开教育活动等。学校方面要重视并支持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改革,优选互联网教育平台。优选思想引导性强,且具有文化娱乐属性,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等各领域的线上互动社交媒介,优选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兼容性强、沟通性强的媒体平台。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优质的互联网平台和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升助力。

(四)良好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

和谐友好的校园气氛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暗示,使得学生主动融入良好的校园情境中,对学校、对生活、对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而和谐友好的校园情境也将带动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使得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得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关系的处理。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制定教育实施相结合,发挥高校辅导员、高校教师、校园学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环境塑造优势,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情感熏陶,及时发现学生内心思想波动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纠正错误的价值观,使得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保持正确的价值认知,同时借助各种沟通渠道、交流平台,倾诉内心的困惑,释放身心压力,达到思政育人的理想目的。

(五)以强化师资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

教师应成为课程思政最好的典范,以思政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入脑、入眼、入耳、入心,真正让教育触动学生的灵魂,立德树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和思政教育融合对教育者提出的现实要求。教师理应做好榜样示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贡献于教育的热忱之心,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向师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个体政治素养,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教学与育人两手抓,不仅引领学生积累知识,且帮助学生塑造品格。教师只有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具有修身的自觉性,才能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引领和价值引领,让课堂有温度,让思政教育更富实效。此外,专业教师应加强与思政教师的沟通合作,一般思政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加强与思政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保持对思政内容的敏感性,以增强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专业教师可以寻求思政教师的专业指导,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完成教学方案后听取思政教师的建议,以保证课堂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此外,还应提高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思想、转化能力、科研能力、信息传播能力,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主动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做应有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核心思想还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明确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向,致力于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应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进行理论思想的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对社会发展保持更加客观、理性的认知,还能够使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真正服务于高校事业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正运用在思政教育中。

综上所述,时代的不断发展会孕育出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而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又推动时代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上系统回顾总结了党在成长发展期形成的宝贵的思想理论,也肯定这些思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经过系统梳理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且是创新性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和其教育价值,其也应在思政教育实施中得以渗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带来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从产生至今不断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都将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中国化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