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钰倩
业财融合是将财务和业务进行相互渗透,财务部门要有通过财务技能分析业务和给予业务部门专业意见的能力,业务部门则需要根据企业财务指标灵活地调整和处理各项业务内容,两者相互协同、相互贯通,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疫情发生之后,我国的经济虽然稳中有增,且国家推进实施了各项优惠扶持策略,但是由于购买力水平的波动,企业行业竞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业财融合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真正地将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发挥出来,为企业做好预算管理提供了助力。
在传统的预算编制和数据信息采集过程中,预算管理多以财务数据信息为主,对业务数据涉及的内容并不多,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业财融合模式下真正地打破了传统预算管理的局限性,在进行预算编制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实现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根本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实施了全覆盖,考量的因素更加地全面,制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实际情况也更加地贴合。所以,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业财融合模式下预算管理编制将企业发展战略作为编制基础。预算管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业战略细化实施的载体,也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关键。因此,业财融合模式下预算管理编制应该注重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特征的运营需求,执行影响的预算管理指标。第二,寻求业务短板,提升创新能力。经济利润指标的实现是基于业务开展的基础上,企业抢占的市场份额越高,销售业绩越好。业财融合下预算管理能够反馈业务短板,以市场为导向反馈,不断地发展增值业务的同时,提升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一直保持优势。
为了更好地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提升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2015年我国针对《预算法》进行修改和完善,颁布实施了《新预算法》。《新预算法》中强调了业财融合模式下预算管理边界的延展细则,真正地实现了预算控制管理前置,提升了企业预算管理的精准度,优化了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从实施的成果来看,业财融合下的预算管理成绩斐然,不仅对企业财务、业务、生产、销售、管理等关键环节都有积极影响,甚至在保证资金安全,规避企业运行风险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业财融合相对于预算管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带来了众多机遇,但是同样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预测能力,在控制和决策中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企业实施了业财融合,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多半还是会采取增量或者是减量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变化,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进行预算调整,企业各个责任中心的预算指标确定之后轻易不会调整和修改。但是,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业财融合下业务营销策略也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很难及时地对业务的各项内容进行判断和反馈,导致企业内部生产调度出现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生产滞后于预算的现象,导致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不足。不仅如此,业财融合模式下,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业务和财务之间协同能力提升,运行流程和运营机制更加顺畅。但是,从实际预算管理的角度来看,财务部门在针对企业各个业务部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参与度并不高,不仅财务部门没有针对各个业务部门的特点进行实地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同时,在实际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成本费用的控制,利润总额的实现,很少会征求业务部门意见。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指标其实与业务责任中心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业财融合的职能作用没有在预算管理中得到全面地落实。
战略目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内容上来看,预算目标更是战略目标细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战略目标执行和反馈的具体化形式。业财融合模式下,虽然财务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效率较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两者实际的工作口径不同,信息共享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信息孤岛现象并没有完全地消除,加之在实际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部门权责界限划分不强,导致业务部门预算目标相对分散,企业的总战略目标很难准确地分解到各个业务部门中,甚至很多情况下企业的预算管理只能配合业务部门工作,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业务部门的执行难度很大。
业财融合模式下预算管理流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执行效率低,缺乏“柔性”和“扁平化”。从当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管理者“压缩预算实现利润”的思想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目标会根据领导的意愿进行修改。但是,很多领导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掌握准确度不足,这种情况下下达到各个责任中心的预算指标并不一定符合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之在发生超预算情况后,各个部门处理超预算的方法往往是在不调整预算指标的基础上,经过领导同意,直接地进行费用的支取,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出现滞后性,很多预算指标其实根本没有得到落实。第二,复合型人才匮乏,阻碍了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业财融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是预算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具备人才要素,才能将预算管理能力向更深的层次推进。但是,从当前企业复合型人才团队的现状来看,现有人才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业财融合下的预算管理专业技能掌握不足,甚至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很多预算管理人员对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还存在失误的情况,系统的功能模块没有被深度地挖掘,导致预算管理实施效率较低。
业财融合模式下优化企业预算管理能力不仅迎合了市场经济环境发展需求,也在促进企业财务转型和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下,结合当前企业业财融合基本状况,在提升预算管理能力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施如下措施,保证预算管理张弛有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最优模式地实施。
随着企业业财融合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展,企业信息化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促进财务和业务系统的有效融合,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出和涉及最优价值的信息内容,为预算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着重从如下内容实施:首先,全面推进BPC预算系统和自身业财融合体系的全面融合,通过信息化系统为载体,真正地实现企业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业务管理多层次内容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构建业财融合数据信息库,及时地更新企业财务和业务数据内容,保证预算管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其次,业务部门要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管理中,企业要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多听取业务部门建议,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动员业务部门参与到预算整个编制、执行、反馈工作中来,保证预算数据和预算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为预算能力的提升做好准备。
业财融合过程中,企业的战略指标会被进一步地分解,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细化指标内容,在预算管理中也不例外。其一,将战略目标与预算目标的有效融合。预算管理能够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闲置、资金浪费等现象发生,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下,业财融合想要进一步地提升预算管理能力,还需要将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目标落实在各个岗位和个人身上,细化权责界限的划分,在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地实施第一责任人制度,规避企业的短视行为,保证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与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更加地契合,规避偏离目标的现象发生。其二,建立预算执行反馈机制,提升风险识别和规避能力。企业应该根据业财融合的具体需求,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积极地建立预算反馈机制,通过预算反馈机制,寻求数据差异变化原因,深度地剖析业财融合对预算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执行应对策略,并对预算管理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将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发挥出来。
想要通过业财融合推进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构建业财融合专门的财务BP岗位,通过独立的业财融合岗位,进一步地促进各项预算基础性工作的完善,为完善预算流程提供助力;第二,积极地实施业财融合绩效考核机制,将业财融合内容细化成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提升全面对业财融合的参与程度,保证业财融合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再从预算管理角度,科学地设定预算管理各项流程,保证业财融合的相关内容与预算管理流程匹配程度更高,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第三,构建复合型的人才团队,提升人才队伍素养。业财融合对企业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深远,在这个过程中复合型人才起到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定期地对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在掌握业财融合技能的同时,对预算管理有全面的了解,把控预算管理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人才队伍专业技能的提升,确保预算管理能力提升目标步入正轨。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在招聘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考察目标更加地详细,招聘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手业财融合下的各项预算管理工作,这为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
业财融合模式下,财务和业务的边界被彻底地打破,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了升级和转型,预算方案和预算决策都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业财融合下企业的预算管理虽然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企业只要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就能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途径,将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