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暴雨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与展望

2023-03-22 03:43刘婉清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防御对策暴雨

刘婉清

摘要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影响,极端天气过程,尤其是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愈加严重,降水量大且受灾区域广等特征明显。基于近年来突发、多发、频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从暴雨的形成、洪涝灾害的成因、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出展望,以期为城市的防灾减灾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暴雨;城市内涝;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3

Analysis on Countermeasures and Prospects of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

Liu Wan-qing (Wu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uhai, Inner Mongolia 016000)

Abstract Influenc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urban waterlogging caused by extreme weather process, especially rainstor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large precipita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affected areas. Based on the sudden, frequent and frequent urban flood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prospects from the formation of rainstorm, causes of flood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ainstorm; Urban waterlogging; Defense measures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70%的城市出现过严重的洪涝灾害,33%的大城市发生过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降水小时雨强和中雨以上强度降水比重均呈上升趋势,降水以“短时、量大”为特征出现的概率增加,其引发的洪灾、涝渍、崩塌、滑坡、道路和桥梁受损、农田损毁、人畜伤亡等灾害日益增多。随着发生频次和受灾面积的增加,城市洪涝已成为防灾减灾的重点研究对象,因此,研究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策对提升城市内涝综合防治水平意义重大。

1 暴雨的形成机制

暴雨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通常来说需要3个物理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盛持久的上升气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组合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暴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暴雨,具体见表1[1]。

此外,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降水事件也呈整体增多现象,一方面,全球水循环过程加速;另一方面,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加。据统计,全球每上升1 ℃,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7%,导致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极端降水发生的概率。

2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2.1 全球气候异常,台风影响范围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与20世纪相比,我国的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沿海台风北上影响内陆的概率和强度均在增加[2]。其中,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致我国14个省区市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其云系覆盖范围较大、强度强,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在福建沿海一带登录后,其残余环流会长时间维持并北上深入内陆,先后影响江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造成我国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和东北等地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和大暴雨的灾害性天气。

在“杜苏芮”的影响下,仅福建一省就有145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30亿元,全国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2.2 短历时强降水频发

有研究表明,每年我国约有1 700市(县)发生近6 000次暴雨、1 600市(县)经历25 000次高温、88%的地区年均干旱日数超过50 d,共有7~8个台风登陆,10余次区域性强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3]。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导致城市突发性短时强降水愈加频发,强度更大,引发的暴雨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且随着气候变暖,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愈加频发[4-5]。

2.3 地形的影响

地形产生的阻塞摩擦作用可导致地层气流辐合爬升或绕流转向,在条件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生成中尺度辐合线和涡旋[6-8],通过重力波影响至更高层气流,引起暴雨系统的发生与发展。最终形成大范围大量级灾害性降水天气。目前,有不少学者针对地形和暴雨的关联性开展调查和研究。王旭东等[9]指出,济南市的地勢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市区北部平缓地带地下水位较高,而地上的黄河水位较高,济南市区特殊的地形一旦发生强降雨,极易引发洪涝灾害;陈刘凤[10]运用GIS开展了以地形为因子的广西暴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形辐合和山脉迎风坡的强迫抬升效应是产生暴雨增幅的主因;钟雄蔼等[11]发现山地地形的阻挡作用导致边界层急流出口区的暖湿气流堆积,增大位温的水平梯度,加强对流不稳定性,有助于触发降水。赵衍斌等[12]研究发现,在平行岭谷地形和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总体来说,作为一种外界强迫,地形对当地降水和对流的触发、落区和强度均有着重要影响。

2.4 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山洪沟等河道网一般处于河道的中部或尾部,且地形处于较为低洼地带,当出现短时大量级降水时,会加大这些区域河道网的防洪和泄洪压力,若该区域的蓄水能力较差,就会有发生洪涝的风险。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流域的下垫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农田和绿地变成了高楼大厦,草原林地等变成了柏油公路,致使地下径流全部转化为地面径流,导致地表径流的强度、洪峰流量增大,出现洪峰的时间提前,加大了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13-15]。

3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3.1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预案的制作和准备是应急管理机制的第一步。目前,很多城市的极端性灾害天气的防御意识不强,应急预案长年均是千篇一律,未及时更新,预案的预期和实际效果距离较大,甚至有些部门仍将预案停留在准备阶段,一旦发生灾害性暴雨天气,应急预案准备不充分,易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因此,需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建立各项应急管理机制,如预防机制、监测和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等,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预案的编写和审核,定期更新,具体机制规划见图1~图5。

3.2 提升预警信号发布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气象预警体系建设,提出要“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预警发布要精准”“预警信息发布要到村到户到人”等[16]。相比以往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社区大屏幕等),现在的发布手段新加入了新媒体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收到相关灾害性预警信息。但实践发现,更多的乡镇、村户一级的宣传手段仍以广播大喇叭、社区大屏等传统方式为主,因此,应当将传统的发布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积极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争取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准确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和群众,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此外,随着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已基本实现与应急管理、森林火险、交通运输、水利、气象、农业、海洋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报送,在部门间的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3.3 加强应急演习

以应急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为先导的应急体系需定期组织一定规模的洪涝灾害应急演练,主要包预警信息的传播、各部门的应急联动、群众转移、电力、交通等重要系统的抢修等。同时,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也应当做实、做细。

3.4 规划设施建设中的地表和地下设施

城乡建设中的基建设施必须将地表和地下设施实现同步规划,以公园、绿地、广场和街区住宅楼等形成一个较容易涵养水分的立体空间,同时地下排水管网同步建设,这样既可以收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还可以排除渗漏的积水。

3.5 建立部门间的应急会商机制

加强气象、水务、排水、交通等应急部门的日常会商,明确彼此间的传送渠道,或召开电话会议、腾讯会议等,建立日常会商机制,共同编写应急预案、制定演练计划等。

3.6 开展暴雨洪涝风险科普宣传的“七进”活动

开展“七进”科普宣传活动(进机关、进公共场所、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着重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增强应急处变能力。目前在科普宣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每当气象部门发出各类预警信息,公众知晓预警的来源但不明白其中含义,尤其是灾情的严重情况、造成的影响等,导致公众的临变能力较差,警示信息的作用不足。

对此,应急相关部门有必要开展针对防灾减灾体系的科普宣传活动,尤其是在校园、社区、田间地头等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助力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在灾害来临时,开展自救和互救。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者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和社区的宣传场地,培养当地的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活动。

4 展望

4.1 编撰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教材

在中小学时期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不论对当前还是对今后的长远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内容应涉及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方面。通过防灾减灾教育,使中小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综合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尽早树立起防灾、抗灾、减灾的意识,强化应灾技能等。

4.2 完善防洪抢险长效机制

强化应急管理流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反应迅速、技能熟练的应急管理队伍,尤其是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当地民兵为重点建立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社区单元予以辅助,逐步完善防洪抢险长效机制。

4.3 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开辟了新思路。需要在城市建设的同时,通过规划,使城市建设取得“海绵”一样的效果,兼并雨水的吸收和释放,弹性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渗透、滞留、蓄水、净化、合理利用、排放等六大功能,通过城市的地形地貌,实现对雨水的积存和渗透,收集雨水并加以合理利用,达到水质的自然净化效果。未来,将优先以政府机构为主导,多行业领域共同推进,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发挥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金良,罗秋实,王冰洁,等.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成因及对策研究进展与展望[J/OL].水资源保护,2023:1-13.(2023-09-07)[2023-09-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356.TV.20230906.1924.002.html.

[2] 梁钟清,张艳霞,钟水新,等.地形对一次粤北暖区暴雨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23,39(4):536-550.

[3] 翟盘茂,王萃萃,李威.极端降水时间变化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3(3):144-148.

[4]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在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5] 陆虹,陈思蓉,郭媛,等.近50年华南地区极端强降水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12,28(2):219-227.

[6] 葛晶晶,钟玮,杜楠,等.地形影响下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科学, 2008(2):176-183.

[7] 陈潜,赵鸣.地形对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气象科学,2006(5):484-493.

[8] 高珩洲,李国平.黔东南地形影响局地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天气分析与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2020,39(2):301-310.

[9] 王旭东,徐刚.济南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水利,2023(6):5-7.

[10] 陈刘凤.广西致灾暴雨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11] 钟雄蔼,杨廷春,李舒文.急流和地形对阳江一次特大暴雨的影响[J].广东气象,2023,45(4):25-29,35.

[12] 趙衍斌,李强,周盈颖,等.重庆西部平行岭谷地形作用下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J].气象,2023,49(6):657-670.

[13] 邹林,洪林,彭才喜.武汉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3,9.

[14] 陈倩云,余弘婧,高学睿,等.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55-63.

[15] 聂俊坤.城镇河网密集区洪涝致灾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1):36-39,94.

[16] 董泽宇.结构化应急演练模式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12):98-109.

猜你喜欢
防御对策暴雨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暴雨
当暴雨突临
暴雨来临(下)
暴雨袭击
当前计算机软件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分析与防御策略
霜冻的类型及防御对策
如何有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暴雨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