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莉莉/文
上海方言沪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厚植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江南方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沪语使用场景的逐步减少,上海方言文化也在逐渐流失,令人扼腕!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上海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多方面发力,开展沪语文化传承、研究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闵行区作为马桥文化的起源地,是海派文化的宝藏之源,对沪语的传承和发展具备天然的区域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闵行区提出要“打造人文之城”。对“人文之城”这张名片的打造正是大力传承和发展上海方言文化的重要机遇。基于此,本文对在历史机遇下,如何多元融合发展上海方言文化展开一些探索。
纪录片《中国话》中说“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在中国,有着数不清的方言。一方水土,一声乡音,早已融入血脉,最是抚慰人心。
上海方言沪语,有入声、有浊音,语音变调比较明显,带有尖团音,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江南方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沪语的语言属性而言,沪语首先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沪语的文化属性来看,沪语与上海方言文化紧密联系,上海方言文化是在沪语的日常使用过程中产生、发展并推广开来的,离开沪语,上海方言文化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沪语是文化创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大力推广沪语是发展上海特色文化的重要前提。
语言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日常的交流沟通。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以及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外来人口大量流入,成为人口净迁入地等一系列原因,沪语的使用场景逐年减少,而且越低的年龄层,使用沪语的场景越少,对沪语的掌握程度也越低。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孩子不仅无法用沪语正常交流,连勉强能听懂的人的占比也只有60%左右。又如由东方卫视、欢乐传媒共同出品的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十分火爆,广受欢迎,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作为上海东方电视台举办的节目,节目中却鲜见上海本土喜剧作品的身影,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上海方言文化逐渐衰弱的一个缩影。如果不采取相应手段改变沪语困境,那么上海方言文化的衰微就会一发不可收。这不仅关系到沪语自身和上海方言文化,更关系到整个海派文化的存亡。
上海市的相关部门虽已经在上海方言文化的普及、推广中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如“沪语传承要从娃娃抓起——2019‘喜爱上海的理由,沪语小达人’展示评选活动”“苏河源·上海情——2022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以及同济沪语联盟的成立等,都为沪语文化传承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上述组织和活动依然存在联动性和协同性不够,项目、活动及举措的系统性、持续性不够,品牌的识别度和影响力不高,资源利用和分配的合理性不够等问题。
上海方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它们来源于百姓,也植根于百姓,为上海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但是对于听不懂更不会讲沪语的人来说,就无法感同身受了。因此,要保持并继续发扬上海鲜明的本土文化,就一定要全面加强上海方言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增强上海方言普及的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沪语使用环境。上海方言作为上海本地的语言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传承上海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向公众传播上海方言的价值和魅力。首先,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有关上海方言文化的内容,包括方言歌曲、情景剧表演、方言故事等,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其次,电视和广播。利用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进行特别策划,介绍上海方言的历史渊源、特点特色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增加公众对上海方言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再次,线下活动。举办方言文化展览、戏曲演出、方言歌唱比赛、方言诗朗诵会等线下活动,在展示和互动中加深人们对上海方言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最后,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制作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形式,扩大受众,将上海方言的精彩之处展现给更多的人。可以制作有趣的方言学习小程序,让用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上海方言。
闵行区打造“人文之城”正是宣传和普及上海方言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2022年,上海有关部门举办上海浦江沪剧节,发起对沪剧的常用曲牌《紫竹调》的原创填词征集活动,得到全市热烈响应,掀起了一股“填词”热。在活动展演上,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四剧同台,共同唱响紫竹调《大江北望》,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新闵行区成立三十周年,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再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录制的学才艺课程——上海沪语说唱《风华少年继初心》在2022荣登国家文化云“名师好课热推榜”。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受众都可以逐字逐句地跟着名师学上海方言说唱,领略上海方言的抑扬顿挫和优美流畅,收获了大批青少年粉丝。这样的宣传普及活动,不但让沪语焕发了生机,也让闵行的“人文之城”更具鲜明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为了推动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联动合作和合理分配利用资源的策略,以促进上海方言文化的繁荣和传承。第一,政府与文化机构合作:政府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对于支持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可以与文化机构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上海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预算向文化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开展上海方言文化的相关活动、研究和项目实施。这包括但不限于资助方言文化节庆活动、戏曲演出、方言教育培训等,可以促进上海方言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外地人士参与其中。其次,政府可以向文化机构提供场地支持,为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资源。这有助于丰富上海方言文化的展示形式,如方言文化展览、戏曲表演等,进一步推动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文化机构在与政府合作中负责组织活动和项目的执行。他们可以根据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具体策划和组织有关上海方言文化的活动,包括展览、演出、培训等,以确保政府提供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最大程度地推动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二,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对于推动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开设上海方言课程,通过与社区的合作,邀请当地方言专家和长者进行授课,从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上海方言文化。首先,学校可以引入上海方言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上海方言的独特魅力。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他们对上海方言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推动方言文化的传承。其次,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可以邀请当地方言专家和长者来学校进行方言课程的授课。专家和长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方言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授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方言文化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上海方言的独特魅力。第三,企业与文化传媒合作:企业与文化传媒的合作对于推动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可以赞助或合作制作有关上海方言文化的节目和活动,而文化传媒则负责内容制作和宣传推广,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或合作的方式,支持制作有关上海方言文化的节目和活动。
闵行区文旅局、教育局、文明办等各个部门在打造“人文之城”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内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着力打造出一大批具有高识别度、广影响力和强社会效益的精品型“普及上海方言文化”品牌。
2021年,“市民美育项目资源库”增设沪剧艺术普及课程,该课程从沪剧历史、代表人物、流派、曲调、念白等基础知识入门,根据不同的流派与曲调进行传唱教学。同年,少儿沪剧艺术普及班在马桥文体中心开办,为提高儿童的接受度,以童谣形式进行授课,共开展了20个课时,参与量逾300人次。2022年,成人沪剧艺术普及体验班在华漕镇居村活动室开办,以唱诵经典沪剧唱段为主要授课形式,该课程共开展了16个课时,参与量逾250人次。
2022年,中小学生练习簿封底再设计工作中,选定10条对中小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沪谚”与“闵行十大文化名人”素材,每条“沪谚”都配有完整释义,以及“沪谚”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简介。孩子们在每日的使用中,即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上海方言文化的魅力。目前所有簿册封底已进行三轮设计修改。
闵行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沪语传承与发展,答案是多管齐下、多元融合,让沪语延伸到各种艺术门类中,增强它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上海浦江戏曲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就是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其原名为上海浦江沪剧节,于2014年创立,至今已举办了第十届。戏曲节以“训赛秀”的方式,在传承推广沪剧的同时,实现了对沪语的推广和普及。十年来坚持不懈,不断地进行创新融合,使浦江戏曲节的文化品牌效应逐步彰显,以学唱沪剧来推广普及沪语的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青少年参与到戏曲节沪剧的比赛中来。2014年,第一届浦江沪剧节最年轻的选手为43岁,经过多年的持续举办,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逐年递减,2020年,最小参赛选手年龄仅为6岁;青少年参赛数量逐年递增,在2021第八届戏曲节上,少儿组比赛中共有32组选手进入决赛,创了历年新高。随着上海浦江戏曲节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少年儿童学沪语、唱沪剧的热情高涨,他们不仅喜欢上了沪剧这门艺术,也在学唱中传承发扬了沪语。
2023年,闵行区情景沪剧《“狮”和远方》参与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首次将沪剧和“马桥手狮”这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全剧采用沪语表演,突出方言文化的特色;从剧本到舞美,服饰到道具都彰显海派文化的特质,不但凸显了现代青年的故事题材,也兼顾了中老年的审美需求,完美地呈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多元融合作品。这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收获了各方的肯定,荣获2023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优秀新人新作奖。
未来,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软件(APP)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同时采取将沪语运用到年轻人较为喜爱的各类脱口秀等各种新的形式,发展上海方言文化;城市建设中,可以在某些道路两侧、公交车站、公园、广场等地,通过文字、图画、有声载体等多种形式展现上海方言文化;利用现有的文化创意平台或园区,鼓励文创团体研发方言周边产品;甚至可以像北京德云社那样将上海传统的说唱和滑稽戏进行创新后再搬上舞台等等。综上,在闵行区打造“人文之城”的良好契机下,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年轻化、数字化地传承和发展上海方言文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