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冉/文
国画,别称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国画创作通常利用奇特的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使欣赏者与创作者实现情感共鸣。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画作中感悟到不同的思想情感,这是因为艺术作品是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而情感贯穿于国画创作的全过程,创作者在国画创作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以及想要通过画作传递出来的思想不同,画作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所体现出的生命力也就不同。基于此,为更好地掌握国画内涵与价值,促进我国艺术事业发展,本文将主要分析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一方面,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情感表达是国画创作的重要条件,没有情感,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国画作品就难以体现出国画应有的气韵与意境。为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生命力与张力,创作者在国画创作中应将自我充沛的情感注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让作品能够向外界传递出浓烈的思想情感,使观赏者深深感受到作品的表现力,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作品变得更为独一无二。“大同小异”“随波逐流”“泯灭于世”是现阶段很多国画创作者面临的瓶颈。尽管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但就是难以在我国艺术事业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国画作品,缺乏情感投注,没有区分度。创作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自己的绘画特色,需要创作出的作品能够与欣赏者达成乃至直击心灵的情感共鸣。在此要求下,国画创作者需要将情感注入国画创作的全过程,以此让国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其显得更为独一无二[1]。
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国画创作进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创作者而言,创作者可以将想要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以色彩的形式传递出来。例如“红梅傲雪”主题的国画,以“红”表现出对红梅坚贞不屈、在茫茫白雪中傲然独秀的姿态的赞美与肯定。对于欣赏者而言,能够通过色彩更加深层次地感悟国画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例如“墨竹”主题的国画,采用素色,欣赏者因此更能品味到“竹”的“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的品格。此外,国画创作中色彩的合理搭配还能更好地渲染画面氛围,带给欣赏者更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基于色彩在国画创作中用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关于用色技法的探讨研究,自古以来就深受艺术创作者的重视。其中南朝谢赫在《古名画录》中提到的“随类赋彩”说,影响极为深远,对现代国画的用色技法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类赋彩”强调将物象的色调提取出来,在绘画时按照物象的色调来合理选择色彩,但这一想法并不是固定的,在实际国画创作中也可以根据季节或者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来选用色彩。通俗而言,要想运用色彩来增强国画作品的情感表达,使其表现力与感染力均得到显著提升,需要在国画创作时将客观物象的色彩与自身思想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客观物象的色彩与主观审美趣味进行统一[2]。
线条是国画创作过程中实现情感表达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通过上文所述可知,不同的颜色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而线条在此方面与色彩有着相同性,即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线条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也有着较大差异。不同线条所能够传递表达的情感不同。为此在实际国画创作时,创作者需要立足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合理选用不同质感、形态的线条,以提升国画作品表现力与感染力[3]。
一、白描线条。不加色彩雕饰而以淡墨勾勒物象轮廓的绘画技法即为白描。在实际国画创作过程中,可以借助灵活多变的线条,以白描的技法来表达思想情感。由于白描没有多余的雕饰,白描线条清晰可见,能最大化地发挥出线条自身最基本的功能,进而可以在删繁就简的原则下为欣赏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让欣赏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创作者想要通过画作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经典的使用白描技法的国画创作就是宋画的白描稿。
二、工笔画线条。工笔画属于以工整细致的画法著称的一类画作。工笔画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强调“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工笔画是以白描为基础的绘画技法,同时与白描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工笔画采用色彩雕饰,且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工笔画线条的应用历史较为悠久,在唐宋时期实现了广泛应用。工笔画多姿多态的线条,在各大艺术家的运用下,呈现出音乐一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让国画作品的情感被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写意画线条。写意画是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强调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画形象,较工笔画而言,写意画线条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在国画创作时,合理运用写意画线条不仅可以营造意境,还能够将意境与情感相融合,使国画作品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欣赏者可以通过画作中创作者对线条的不同处理来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与国画创作者达到情感共鸣。笔简神具、自然潇洒,是运用写意手法的优秀画作最大的特点。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国画创作的永恒追求。作为国画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是在采用构图技巧等专业技法的基础上,对景物进行描绘,切实让创作者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以所画之景表达宣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借景抒情的一种表现技法。国画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创作过程,就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并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物象到意象的转变过程。要想实现“情景交融”,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国画创作之前先从不同维度对客观物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对其特性进行有效把握,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中,进而让客观物象在被赋予情感后变得更有生命力。例如,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著名画家郑板桥,其关于“竹”的画作尤为精湛,这与其长时间观察“竹”并将竹的形态特征刻入自己的心中,与此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到竹的形象特征上有着直接联系。他通过“竹”来传递自身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的思想情感[4]。
情感需要有载体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与传递,如果没有载体,那么创作者的情感与欣赏者之间就会存在距离感。但如果没有情感,事物就会缺乏生命力,变得冷冰冰的。事物需要融入情感方可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事物与情感是国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够使创作出的作品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国画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实现最大化表达。基于此,国画创作中情感的表达需要以“动之以情”的手法实现。要做到“动之以情”,就要作者将意境、情境、心境三者紧密融合,并在画面中表达出来。在国画创作中,以“动之以情”的手法进行意境塑造尤为重要,需要保证情感贯穿国画创作全过程,从而避免国画作品因缺失意境表达而呈现出寡淡、无神等现象[5]。
国画创作离不开具体的物象载体,大自然与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均是国画创作的灵感来源与素材。国画创作强调情感表达,即通过国画创作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国画创作中表达的情感通常是创作者的生活感悟,换言之,是创作者现实主义情感的表达。而现实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思想文化传递,二是立足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而现实主义情感表达就是向欣赏者进行思想情感传递,让欣赏者能够通过画作与创作者实现情感共鸣。国画创作过程中,要想将现实主义情感表达应用于国画创作中,就要侧重运用国画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现状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利用艺术体现本质生活。
以“情感”为基础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需要通过国画作品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民族精神。在此要求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加偏向人物外貌与服饰的描绘,且主要运用工笔画线条来进行描绘,使画作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能够突出少数民族人民的性格与文化特征,进而让欣赏者通过国画作品更好地领略画中民族的风土人情[6]。
物象到意象的转变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中国画创作实践能取得成功的前提,其强调在国画创作时要通过物象来寄托与表达情感。而花鸟画题材是实现国画创作者思想情感宣泄的主要题材,创作者可通过花鸟画创作来托物言志,可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实现情感渲染,物我交融,让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意境中,增强花鸟画题材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表现出自己的思想。
随着时代发展,国画创作思想也随之发生一定改变,其中以现代女性题材为着眼点的国画创作方向愈发明确并产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现代女性题材创作强调进行人物刻画,以此来表达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面貌。现代女性题材国画作品的受众面较为广阔,但女性为主要欣赏者,而女性有着较高的感知力,因此对于现代女性的刻画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开展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可知,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够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且色彩与线条是国画创作中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而国画创作中“情景交融”的主观融合、国画“动之以情”的意境表达以及现实主义情感表达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能助力作者的情感表达。此外,为促进以“情感”为基础的中国画创作发展,可积极尝试将情感融入少数民族题材、花鸟画题材与现代女性题材创作中,通过情感与国画创作的深度融合来凸显国画艺术的价值。■
引用
[1] 刘宇阳.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8(4):15-16.
[2] 于笑.浅析中国画创作中的艺术情感表达[J].东方陶瓷,2023(1):49-51.
[3] 朱慧.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J].文苑,2023(5):43-45.
[4] 颜瑜.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分析[J].名作欣赏,2022(24):182-184.
[5] 史月浩.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J].美与时代(中旬刊),2021(8):36-37.
[6] 胡莺.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黑龙江画报,2021(2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