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南京大屠杀研究
笔谈:黑暗时期的道德影响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
柯伟林 蓝道夫·特斯塔 托尼·孙 陈谦平 张 生 姜良芹 王卫星 杨夏鸣 凌 曦 托马斯·拉贝(1·4)
问题与方法:新世纪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
章 颜(1·13)
华中日军宪兵与南京大屠杀
王 萌(2·4)
东京审判国际检察局的调查取证——以日军南京暴行为中心
杨夏鸣(3·4)
南京回声:《南京浩劫》辩论中的虚构、偏见与幕后推手
兰迪·霍普金斯(4·4)
沦陷区研究
何处是陷区:全面抗战时期“沦陷区”概念辨析
陈紫竹(2·15)
战时经济统制下朝鲜米对华北的输出
冯国林(2· 22)
日伪军研究
法西斯军人是如何育成的:战后日本关于陆军幼年学校与“精神主义”教育研究
祁建民(3·28)
日本陆军与中国——日本学界关于陆军对华政策史研究
郭循春(3·44)
日伪军研究笔谈
日伪军研究如何深入
高士华(4·28)
苏联将领回忆录对日本陆军的评析
马 军(4·33 )
从几个侧面看日本的甲午、日俄战争军事史研究
吉 辰(4·38)
专题论文
集团部落与生态劫难:日伪统治东北时期的“治本”之策
王希亮(1·24)
1940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反顽斗争
郭 洋(1·33)
民众·典礼·鬼魂:伪满洲国政治仪式研究
杨秀云(1·42)
潍县盟国侨民集中营中的女性与日常生活
罗 蕊(1·50)
“夹缝”中的生意人:满铁附属地华商群体研究(1907—1937)
王长欢(1·62)
“威海卫占领军”在华情报活动述论
刘豫杰(1·71)
日军海南岛攻略作战的南海图谋
温小平(1·83)
日本的扩张与英国的因应(1937—1941)——以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为中心
蔡 梓(1·91)
“指导”还是“指挥”: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与滇缅抗战
刘传吉(1·103)
为中国发声:南京国民政府致国联调查团说帖研究
宋书强(1·115)
物资战与持久战: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武汉的物资统制研究
陆家振(1·126)
自保、爱国、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
江 沛 王 希(2·32)
两难的困境:抗战时期的难民回流问题(1938—1940)
万振凡 何金华(2·41)
抗战时期广播媒介与抗战歌曲在上海的大众化传播
林 媛(2·53)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间舞蹈的革命化改造与抗战动员
王丽霞(2·64)
调查与调停的互斥:李顿调查团与九一八事变再研究
陈海懿(2·76)
范围之外的调查——论李顿调查团之汉口调查
屈胜飞 金 楠(2·95)
淞沪抗战前后一位江南乡绅的日常生活与见闻——以《徐兆玮日记》为中心
胡勇军(2·112)
武汉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张海钰(2·123)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中共基层组织——以平顺县为中心
岳谦厚 闫 宁(3·63)
全局战略下的局部进退:1944—1945年新四军发展江南研究
朱时宇(3·73)
日本战犯笔供中记录的毒气战
松野诚也(3·87)
非战之时·非战之地·非战之人——日军“一号作战”再研究
姚江鸿(3·107)
国民政府对日战犯审判的属性问题再检讨
曹鲁晓 赵玉蕙(3·116)
新四军在南京的抗战
马振犊(4·43)
太行抗日根据地兵工企业薪酬福利制度及其实施
晏雪莲 李 敏(4·59)
日本满洲独立守备队再探
于铁军(4·71)
日本在中国沦陷区“标准时间”的推行
朱文哲(4·79)
滇缅战场日军部队编成及其军政统治
雷娟利 储鹏飞(4·89)
“殖民学术”:日据时期台湾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李天星(4·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界沦陷区研究综述
高莹莹(4·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研究述评
陈 默(4·126)
读史札记
想去抗日:蒋经国日记读后
张 生(3·125)
图书评论
海外藏档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发掘、新视角、新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费吴生夫妇档案汇编》评析
张连红(3·130)
会议综述
第一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王晓阳(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