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总目录

2023-03-22 16:25:10
江苏地方志 2023年6期

江苏文脉

程章灿 《世说新语》与中国文化的长江时代1-4

胡阿祥 自然与人文视野中的六朝长江1-7

杨旭辉 长江文化:诗意书写的深沉博大——以四部文学艺术作品为例1-12

庄若江 “众水之水”成就江南“水文化”1-15

雍 俊 淮河治理与里下河地区变迁渊源2-4

吴雨涵 文化同归下的圩田景观文化比较——以里下河圩田与贝姆斯特圩田为例2-9

张从义 张培元 兴化,垛上之城2-14

莫其康 里下河“锅底洼”上的文化高地——兴化人文荟萃现象探因2-17

浦玉生 莫其康 一部名著的里下河原型——《水浒传》的文学发现2-22

汤蕴瑾 宗伟方 一壶阳羡茶里的原乡事3-4

孙骏毅 虎丘茶花与山塘花茶3-9

沈建东 “天下第一茶”:洞庭山碧螺春3-13

胡 燕 陈奕翰 杨 平 金陵茶事育“雨花”3-18

胡 燕 万水清 朱婉尚婕 富春茶点冠天下3-22

龚近贤 金石声 江南茶文化的经典:惠山泉茶文化3-26

郭志昌 朱柏庐与《治家格言》的创作、确认、流传和影响4-4

周晓光 《治家格言》与中华传统家训文化4-8

胡发贵 亲亲典范 家道精华——刍议朱柏庐《治家格言》4-13

朱光磊 《治家格言》的理学内涵与当代价值4-16

董姝懿 片玉珍粹:《治家格言》独特的教育理念、方法与价值4-19

翟屯建 《治家格言》在徽州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治理的作用4-23

高 峰 南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5-4

薛 冰 文学作品与南京形象5-9

胡阿祥 南京何以“文学之都”:从都邑文学到怀古文学5-15

陶思炎 南京民间文学的烟火气——从谣谚和传说管窥南京的市民生活5-20

曹福华 方志里的南京文学5-24

张光芒 南京:南北交汇与文学之都5-29

穆家良 两淮盐业的历史脉络和深远影响6-4

鲍俊林 近千年江苏海陆变迁与滩涂盐作的动态响应6-10

胡可明 清代盐商报效与淮盐疲敝关系初探——以淮北盐法改革前为参考时空6-15

李德楠 漕运时代的淮盐与运河6-19

王 晗 李大伟 晚清时期淮盐总栈选址的历史地理考察6-22

吕小琴 常 蒙 马千业 明清两淮盐场社会民间信仰的整顿6-26

水蕴江苏

薛欣欣 《漂海录》所载明代常州府人文景观及驿递系统1-20

干有成 大运河宿迁段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再认识1-23

黄继林 伊娄河名称的由来2-27

倪 泳 大运河催生中华茶艺表演2-30

王萍芳 江阴黄田港的历史演变3-30

贺云翱 费和平 无锡惠山祠堂群遗产的文化价值4-27

王 波 明代大运河《纪程图》研究4-31

王晓华 宋桂杰 叶 舒 清代内河漕运与地方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江都为例4-36

刘 芹 崔溥《漂海录》中的明代扬州运河沿岸地情5-34

黄继林 瘦西湖水道的前世今生——兼谈地名层次和文化层次5-39

金石声 明清时期的黄埠墩6-47

历史钩沉

王永春 胶鬲与吴地关系考1-29

周安庆 中外文化交流与南京历史风貌的图像见证——明代《送朝天客归国诗章图》管窥1-34

闫茂华 海州文脉:明清小说中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例举1-39

陈 益 麻将起源与昆山叶子戏1-44

谢达茂 谢应芳与季札的异代神交——兼谈延陵季子躬耕地问题2-33

史全生 鲁阳五堰的建造与溧阳县治的东迁2-36

王振羽 从“三江”到“两江”:江苏高等教育的源头2-39

叶 子 南京方言“木里实古”的词义及其来源2-42

赵映林 方孝孺“伉直受祸”遭诛十族对士林与仕风的影响3-36

倪浩文 石亦能言更可人——苏州校园碑刻概述3-42

邱俊霖 那一夜,张继有没有听到钟声?3-46

王继宗 常州人与《红楼梦》3-48

邹 亮 碑刻上的江南家族社会史——常熟洞泾桥邹氏家族碑刻系列考释4-41

王 韦 明孝陵“文武方门”考略4-45

周金波 南宋泰州城墙砖铭文考略4-47

朱凌海 明代南直隶徐州设“州”不设“府”原因探析4-51

赵明远 七旬千纸落江湖——张謇鬻字记5-43

莫其康 施耐庵里籍兴化考5-45

罗 志 道不远人,文采流芳——唐代新罗文人崔致远笔下的泗州历史与人文5-48

莫砺锋 古典诗词与南京6-30

贺云翱 干有成 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观察6-35

陆浩斌 沈 阳 “讲张”:苏州城的前朝梦忆6-41

岳天宇 明代平米法在江南税收中的实践——以苏州府为例6-45

记忆口述

赵培龙 再造“金陵第一门”1-46

王玉新 追忆陪随星云大师往事点滴1-52

徐宏慧 我与沈崇曾有一面之缘2-45

施顺才 抗战时期爱国牧师鲍忠二三事2-49

李金坤 踏寻《华山畿》文化现场——镇江华山村考察记2-51

彭长迂 钱 俊 阿里十八年3-52

仲卫功 苏州沈家阿婆4-54

凃俊明 乡土艺人马和富——追述一位江苏溧阳民间艺术家4-57

申斯春 胡福明的“果园悟道”——追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前奏5-52

孙骏毅 留下岁月旧影5-54

许树铮 崇宁路上旧书香——青衿累叶的锡山许氏书香世家6-50

莫 云 溧河洼往事6-54

风物地理

王义云 东台,向海而生1-54

潘春华 典籍里的镇江江豚1-59

杨瑞庆 “苏州一碗面”——昆山奥灶面2-54

丁津津 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历史源流与艺术特色3-57

冯春法 刘天华与香山名胜“听松吟”3-62

冯春法 也说张家港地名探源4-60

李群龙 盐城滨海:故黄河从这里入海4-63

王小星 白蒲还是白浦——西汉刘濞筑白浦堰及白蒲地名考5-58

丁 东 苏东坡四顾江南香山5-61

施晓平 苏州郭巷:老街六百年史料摭拾6-56

陈 勤 张店锣鼓各打各6-59

张骞之 涟漪之地话双塔6-61

文心走笔

顾小平 采茶尤如凤点头1-62

陈 斌 典籍里的垛田四季2-57

吕 峰 楼与城的交响:徐州三楼2-60

顾小平 江南风景旧曾谙3-64

严佳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沈周和阳澄湖4-66

尤文华 我与大运河的记忆篇章5-64

岳德章 运河古村蔺家坝6-63

凌 子 乡愁小记6-65

人 物 志

仇俊琴 激流危局中的明代“五朝元老”高谷1-63

胡复孙 淮水安澜胡焕庸2-64

刘迎春 崔致远,从大唐走出的“东国儒宗”3-69

王小星 沙元炳对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贡献3-73

徐宏慧 “无名”元勋杨承宗4-68

陈 益 归有光的赶考之路5-68

杨 斌 李国良 星河互仰望 江海两名贤——张謇与韩国钧5-71

胡仁生 读碑:遇见1150 年前的盱眙县长6-68

史地考证

宋庆阳 “石湖串月”考6-70

顿文聪 原南京市城市建设局藏《论联合政府》英译本考述6-74

区域发展

熊月之 延陵风骨与常州人文特点1-67

蒋 锋 两汉文化传承对打造徐州城市文脉的影响与思考1-69

吴跃农 百年锡商文化精神透视2-70

张 鹏 “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成功密码3-76

王美诗 物象、人气、品格: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城市美学构建的三重路径3-78

仇继超 天性禀赋与地情世情的集成——“泰州学派”诞生的必然性探究4-73

沈惠忠 百年海复镇——张謇创建中国垦牧第一乡4-77

吴雯君 苏式糕团与苏南社会5-75

王义云 大丰:我与沧海话桑田5-78

孔 欣 诗词里的横泾6-76

孙 帆 近代海州城市中心的转移与发展困境6-79

志鉴研究

潘捷军 民国方志学术研究综述(上)——基于两轮修志期相关成果的综合研究1-73

柳云飞 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上)1-79

潘捷军 民国方志学术研究综述(下)——基于两轮修志期相关成果的综合研究2-76

柳云飞 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下)2-80

陈 菁 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中常见问题分类解析3-81

张 丽 二轮县级志书大事记的选录与记述优化3-86

沈昌玲 县级志书编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81

申海芹 紧扣“要诀” 深挖史料——浅谈江苏省情影像志的文案打造5-82

吉 祥 地方志部门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5-85

卢 峰 名镇名村志中的图照选取与应用6-85

史志评论

吴福林 天下至美味 人间淮扬菜——读《中国淮扬菜志》2-85

鲁加专 诗与史的完美结合——读荀德麟新著《声律大运河》3-89

刘建臻 刘 玉 〔万历〕《扬州府志》刍议4-83

曾学文 金 晶 “通史式城市”的首部通史——《扬州通史》简评4-87

李 佩 薛明剑《无锡指南》探析6-88

志鉴报告

李亚雄 用“特大馆”展现“完整常州”——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组建的做法与探索意义1-86

王海燕 赵 丽 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盐城探索1-90

沈松平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之个案研究——宁波大学方志学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的探索2-88

刘 赠 社会组织赋能乡村史志——从《口述铁心》说起3-91

张菁菁 方志馆社教活动实践初探——以南京市方志馆为例4-90

陈永平 徐国磊 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的路径探索——以扬州市为例5-88

左健伟 千年之后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志书?——江苏志书编纂的实践与思考6-82

方志史

张乃格 胡福明主持首轮《江苏省志》编纂散忆1-92

徐智明 甘熙在《白下琐言》里的修志思想2-92

韩章训 《景定建康志》的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3-93

吉 光 “冷板凳”坐得轰轰烈烈——第一部《海安县志》的编修回忆4-94

钱 俊 “〔道光〕《泰州志》公案”详述5-90

鲁加专 鲁一同与“志家法程”〔咸丰〕《邳州志》5-93

蒋欧悦 汪士铎与〔同治〕《上江两县志》中的舆图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