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典型创新联合体发展案例研究

2023-03-22 15:25:20王天骄陈小月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联合体苏州企业

王天骄 陈小月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创新联合体主要是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可以有效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组织。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传统技术攻关组织相比,更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目标更为清晰明确,资源的配套和导入也更加精准。

1 苏州创新联合体发展模式

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创新联合体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州凭借“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发展理念,迈上了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新征程。当前,苏州已围绕四大重点产业立项建设了20 家创新联合体。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下,协同攻关,助力苏州加快突破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通过对2022—2023 年苏州市科技局组织批准立项建设的20 家创新联合体的调研,梳理了苏州创新联合体的发展背景、实践探索、现存困境,总结出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独特的模式和苏州经验[1]。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发展模式的产业,苏州已探索出市场驱动型、平台支撑型、战略引领型3 种各具特色的创新联合体发展模式。

1.1 市场驱动型

市场驱动型是苏州创新联合体相对成熟系统的模式,强调龙头企业要承担起科技创新“出题者”“答题者”和“应用者”的多重职责,并积极牵引其他相关主体协同创新。例如,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在龙头企业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的牵头下,由多家知名医疗机构、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等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原则开展定点技术攻关,并优先将技术成果整合应用到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上,以加快实现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国产替代。

1.2 平台支撑型

平台支撑型主要通过大院大所搭建的创新平台协调各方展开联合创新,一般适用于尚无领军企业诞生且发展不充分的产业或细分领域过多、链条过短的产业。例如,苏州市氢能创新联合体,针对尚处发展初期的氢能产业展开布局,围绕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四大环节建立4 个研发联合体,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平台基础。

1.3 战略驱动型

战略驱动型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突破为导向,致力攻克制约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例如,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聚焦海洋光纤通信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的是消除我国因海洋通信落后所导致的重大海洋信息安全隐患。

2 苏州创新联合体探索实践

2.1 组建方式

创新联合体主体在“企业”,关键在“龙头”。依据江苏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 年江苏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精神,创新联合体按以下两种方式开展。

一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引领。由创新型领军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依托其科研、产业、应用、生态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需求提出技术攻关方向,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行业标杆,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引领带动。

二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依托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的资源合作优势,基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攻关需求,通过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聚合产学研优势力量,由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主体通过资源导入、任务延伸、目标升级共同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

2.2 管理体制

在市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统筹配置、高效使用各行政区创新资源,借鉴上海张江科学城科创治理经验,建立苏州市科创办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打破区划间行政藩篱,改进原有的三级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等政策措施,在创新联合体内先行先试,以期解决原有体制存在的管理机构多、管理力量分散、机构职能交叉等问题。充分发挥各区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园区、高新区等科技高地的效能。

2.3 运行机制

2.3.1 高端人才集聚与激励机制

一是采取灵活的招才引智政策[3]。创新联合体单位间建立“双招双用”“双聘双挂”的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实行人才联合引进、人员双聘互聘、团队整体导入、项目主要研究者负责组织决策团队等引才政策,建立完善成果互认、收益共享等人才流动保障机制。二是优化绩效考评制度。运用适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采取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设置关键考核指标,破除“五唯”;对标国内一线同类企业的薪酬水平,将薪酬、科技资源与绩效挂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2.3.2 高效的科研攻关协同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既有优势,组建交叉性、综合性的科研攻关团队,使之具备快速集结组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并开展联合攻关的能力,构建起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科研生态体系。二是建立首席科学家引领下的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和项目中心制的科研管理体制。三是建立全过程的项目服务机制,由创新联合体安排专职人员对科研项目实施全流程管理服务,提升科研效率,规范科研流程。

2.3.3 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将稳定的省级财政经费投入科研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对接国家任务,争取国家经费支持。二是成立创新联合体发展基金会,鼓励有情怀的企业与企业家捐赠,用于前沿基础研究和科学装置建设。三是建立创新基金,加快苏州创新联合体核心技术产业化,推动“四链融合”,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4]。

3 苏州创新联合体发展困境

本文从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理论出发,深入分析苏州各行政区现行科技政策,结合市级创新联合体的实地调研结果,梳理了苏州创新联合体建构和运行中遇到的困难[5]。

3.1 定位不清

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的定位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主导的创新平台应有所不同,但目前在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尚未出台正式文件予以明确。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与当前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在形式、组织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概念泛化。

此外,国家和地方对创新联合体的需求存在明显区别,国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期望以“强联合”协同创新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地方更希望通过创新联合体在更大范围内、以更高效率组织创新资源,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2 行为异化

产业内和产业间竞争激烈,个别企业为获取政策支持,以蓄意包装,虚假合作等不当方式以套取政策利益,其结果是行为异化,致使支持政策“无效”,真心联合“无门”、联合创新“无果”。

3.3 主导不导

苏州存在高端人才供应不足、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领军企业数量不多等问题,部分创新联合体主导的企业整合资源能力有限,但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机制不清晰,导致敢于尝试又有能力的领军企业数量较少,表现出“主导不导”的问题。

3.4 引导不力

目前苏州科技产业政策数量多、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多,跨部门、跨区域管理协调和效果评估的成本较高,政府引导创新联合体攻坚克难的部分政策不明确,金融扶持力度不强,科技支持政策尚未对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引导激励。

3.5 联而不合

苏州市域部分区县存在产业政策相互竞争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联合体内合作关系尚不紧密、缺乏联动,导致创新联合体出现“貌合神离”“面合心不合”“出工不出力”等问题。

4 苏州创新联合体发展成功经验

苏州创新联合体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多方参与下,大胆创新、主动改革,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苏州经验[6]。

4.1 优化管理模式

聚焦科研改革,优化科技攻关组织的管理模式。打造共建共享的高端研发平台,集聚全球资源,引导鼓励各方共建共享科研设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汇聚高能企业,从“孤军奋战”到“并肩作战”,鼓励广大企业持续深耕苏州,共同凝聚起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磅礴力量。建设创新联合体需要牵头企业实力强劲、创新活跃,需要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坚持优中选优、强强联合,才能让创新联合体的技术攻关事半功倍。因此,政府要躬身入局、慧眼识珠,选拔一批研发投入高、创新意愿强的科技领军企业或高科技“潜力股”,努力为创新联合体找好优质“领头羊”。

4.2 创新管理体制

不遗余力创新体制机制,从“生搬硬套”到“量体裁衣”。建设创新联合体需要政府与牵头企业高度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特征,并据此对创新联合体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或实体组织)、动力来源(战略引领或市场推动)、投入分享标准等体制机制进行恰当的规划安排和迭代升级。同时要设定科学的绩效评定与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创新联合体高效运行,尤其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导向,确保各方权责清晰、协作高效、互惠互利。

4.3 强化机制设计

夯实“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多方参与”的创新联合体融合基础。创新联合体秉持战略层“追求价值认同”、战术层“以项目为纽带追求互利互惠”的理念,加强机制设计,加速人才集聚,从“一夫当关”到“八面来风”。一是通过“进驻带动”“项目驱动”的模式,实行“双招双用”“双聘双挂”的引才政策,创新人才联合引进思路。二是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完善分类分级的人员薪酬体系。三是细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工作。

4.4 精细“苏式服务”

要持续提供更加优质的“苏式服务”(苏州式服务),把最好的资源、最新的政策第一时间落实到位[7]。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将创新联合体作为强链、补链、延链的战略性抓手,盯紧前沿、高端、核心、关键的创新资源要素,贯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大力集聚全球战略科学家、高端开放创新平台、跨境资本和人才等一系列优质资源要素,面向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生态圈,助力创新联合体“站在高处、望着远处、干在实处”。

4.5 加快成势见效

要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快成势见效。找准创新目标和研发方向,推动各个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参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协同体系,扎实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创新联合体。以苏州园区的做法为例:一是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市场化运行的创新联合体。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在空间上集聚、在行动上协同。二是支持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8]。引导更多高水平研发机构、产业基金踊跃参与,推动建立“一产业一基金”“一产业多基金”模式,不断健全协同攻关、收益分配激励、知识产权共享、绩效评价等机制。三是支持探索跨区域联动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把创新联合体打造成为人才引育的“摇篮”,积极探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苏州创新联合体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机制设计、精细服务等经验,为建设“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创新联合体,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苏州经验。

猜你喜欢
联合体苏州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苏州一光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