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森 郭 华 欧雪婷 李建忠 沈桂兰
(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2 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镇政府 福建 永定 364111)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合理利用乡村本身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资源,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建设,着重发挥乡民的自主能动性,激发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是我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也是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
2013 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创建“321”特色乡镇工程实施方案》,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湖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紧扣“重振永定雄风,再创永定辉煌”发展格局,按照“全镇游、遊全镇”打造乡村振兴“湖坑样板”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有温度的美丽幸福土楼旅游名镇发展目标,自2017 年成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以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更加夯实。
建设一批“产业特、乡村美、机制活”的特色小镇,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2]。
1.1 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是一个有着明确产业定位、特色旅游资源、优秀文化内涵的发展乡镇[3],它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高新产业园区[4]。特色小镇依托相对开放独立的区域空间,通过挖掘产业特色、明确产业定位、构建特色乡土文化、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5]。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是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特色旅游,建设特色乡村,打造特色文化,然后带动周边乡镇,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2]。
1.2 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而特色小镇建设又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6],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7],通过产业带动,创造新产品,建设新环境,实现城乡在人员及生产要素方面的双向流动,进而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产城、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可以把乡村特色产业、优美风光、旅游资源、人文风俗等在空间上进行集聚,形成新兴的产业集群,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三是有利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民生活品质,把小镇建设融合到城乡规划中,根本上实现城乡之间在产业、文化层面的交流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1998 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15 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特色小镇,随着浙江云栖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一批批特色小镇的发展崛起,全国各省也先后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方案,至2021 年,龙岩市先后建设了上杭古田镇、永定湖坑镇、漳平永福镇、连城培田镇等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小城镇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全、公共服务落后、人口外流等现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是中国“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范本。
永定区湖坑镇是世遗土楼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是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永定)土楼所在乡镇,拥有9 座世遗本体楼,5 座国宝楼,非世遗土楼1 000多座。现状优势十分明显。
2.1 多重利好的区位交通。湖坑镇地处永定区东南部,位于永定区与平和县、南靖县三地交界处,向东向南分别至高北土楼群和南靖土楼群,与南靖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共同构成土楼大区域旅游格局,往东则至永定区和龙岩市,具有前后可依、承上启下的周边地域关系,是土楼大区域旅游格局和三地风景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深厚稳固的产业根基。2020 年,湖坑镇社会总产值11.89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98 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03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22 亿元。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6 亿元,目前在库项目共9 个,其中5 000 万元以上6 个;线上企业销售(营业)总额4.22 亿元,其中线上零售总额1.64 亿元。以奥杳片区为主的烤烟种植区,目前已形成稳固的烟稻轮作模式。同时稳定的客源市场及深厚的旅游基础使得湖坑镇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也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包罗万象的旅游资源
2.3.1 世遗瑰宝,土楼之乡。作为福建土楼之乡,全镇现有土楼1 556 座,2008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共有六群四楼46 座本体楼,其中湖坑就有一群两楼,其中有9 座列为世遗文本楼及文物国宝楼。
2.3.2 大福湖坑,远近闻名。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三年举办一次的湖坑“作大福”,其声势、规模、场面之浩大,中外远近闻名,乃其他地方不可比拟。
2.3.3 红色荟萃,革命摇篮。湖坑镇作为红色革命摇篮,红色资源浓烈。全镇有革命基点村31 个,张鼎丞、刘永生、魏金水、朱曼平、伍洪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曾率领游击队在湖坑镇李子岽、仙岽、关山和老吴子一带长期坚持斗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这些地方设立过中共闽粤边区工委、闽西特委、永和埔靖县委和金丰区委等机关,素有革命“小延安”之称。振福楼、衍香楼和洪坑土楼群还是《邓子恢》 《红色摇篮》等一批红色革命影视剧的主要拍摄基地。
3.1 总体定位。土楼故里,大福湖坑。这是对湖坑最核心、最本底的乡村特质与文化内涵的体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旅游作为湖坑主导产业,亦将以“土与俗”、“红与绿”的核心特质打造乡村振兴湖坑样板,惊艳于世,助推湖坑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乡村与镇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3.2 发展目标。建设成为闽西福韵客家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示范镇、福建省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型特色镇、美丽幸福土楼旅游名镇。
4.1 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重点项目为抓手,实现产业兴旺。①围绕“农业强”抓基础,继续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烤烟、油茶、蜂业、百香果等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以“红柿”为代表的果木产业,因地制宜、引进经济价值高的水果品种;同时依托田园资源,发展“芳菲产业”,做好湖坑的观光农业。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②围绕“旅游强”筑引擎,着力联片打造乡村产业,全力谋划推进“一带三片区”建设,不断壮大产业发展集群。南溪片区深入打造“一县一片区”土楼十里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土楼沟旅游“快慢”双线、片区立面改造等13 个项目建设;集镇片区做大做强客家风情体验游产业,以大福场、南溪两岸为核心,实施一批夜景工程、福文化传习等产业项目;丰盛片区推动世遗土楼旅游提质升级,依托“天涯明月刀”沉浸式文旅项目,积极拓展沉浸式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粘性;奥杳片区打造红军标语小镇,推进中央苏区红军标语纪念馆建设,充分发掘奥杳稻田等自然景观,让红色、绿色、金色交相辉映。
4.2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实现生态宜居。制定出台了《湖坑镇乡村振兴“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村两委干部分片推进、村民小组长包组负责的工作机制,多方宣传造浓氛围,多措并举集聚合力,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村庄环境治理热情,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乡村振兴为统领,结合美丽乡村、绿盈乡村、传统村落、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南江、实佳、新南、南中、西片等五个重点村,让南溪飘带上的五朵金花,绚丽多彩。
4.3 以文化体系构建、特色文化活化为路径,实现乡风文明。突出特色文化,打造文明湖坑。构建以“土楼文化”为核心特色,辅以“红色文化”,以农耕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基础本底的文化体系,重点打造“土楼世遗探秘游”“红色传习研学游”特色文化旅游线。
4.4 以党建联盟建立、基层治理优化为抓手厚植发展沃土。湖坑镇建立党建联盟,大力实施“跨村联建、振兴乡村”筑基工程,按照“地域相近、发展相助、组织相连”的原则,将全镇16 个行政村组建成集镇片区、丰盛片区、南溪片区、奥杳片区等4 个片区党总支。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贫”模式,以组织构建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五位一体”方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实现各村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由单一“小景点”向连片“大景区”转变。健全治理体系,优化治理途径,建设高水平法治乡村,持续走好湖坑善治之路。
4.5 以产业融合、多方共赢点燃动力引擎实现生活富裕。湖坑镇通过农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培育,为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拉动投资,形成持续稳定的税源;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减少村民外出务工人数,外出返乡创业青年不断增加,在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的人数200 余人,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增收,人均年收入2 万余元,全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实现政府、百姓、企业多方共赢。高品质建设湖坑镇基础社会和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城镇新形象、新产业、新格局,为湖坑的美丽腾飞保驾护航。
特色小镇是一个有动态发展过程的工程,还是一项全民受益的民生工程。总体应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创新为要、发展为大”的原则,在发展中要做到城乡统筹、整体规划、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协调发展,在探索中发展最适宜模式。
5.1 特色小镇建设确保科学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应坚持统筹规划、总体布局,要科学布局、科学立项及科学建设。通过城乡全域规划、高品质落实,做大做强特色第一产业,以第一产业支撑乡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乡村自然景观和公共配套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特色小镇体现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
5.2 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差异发展。特色小镇的定位必须结合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坚持展现个性乡镇,充分发挥乡民主体能动作用,打造“小而特”的产业、“富而美”的环境、“新而活”的机制,在时间的积淀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5.3 特色小镇建设确保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要先行先试,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着力解决乡镇在教育、养老、民生、卫生与健康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进一步释放民生“红利”,增强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