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培星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23090)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质量兴农战略的关键,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也是优化农业农村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1]。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2]。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分散性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松散性特点,当前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面临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绿色水平较低等问题和挑战,质量安全依然面临严峻风险[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源头在生产环节,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大多以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性低,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势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带来风险[4],研究如何将数量巨大且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户纳入政府监管体系,政府针对农户应该如何实施监管引导,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府监管和农户行为方面,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崔汪卫对农村非营利组织在食用农产品安全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不足与完善进行了探析[5];莫鸣等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缺乏了解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的执行效果较差等问题,从农户和政府两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法规宣传、法规引导和政府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6];赖永波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三维结构模型,并从物理、事理、人理3 个方面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优化措施[7];黄亚南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安全自检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了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并据此提出了意见建议[8];赵向豪构建了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加强农户对生产环境的认知、提升土地规模化生产、加大引导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新组织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调动农户参与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9];徐耀群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问题,建立生鲜农产品生产商与政府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的处罚力度与生产商是否生产安全生鲜农产品呈正相关关系[10];赵向豪以生产歧视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行为能力对农户差别化生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务农年限、健康禀赋和受教育水平、收入结构对差别化生产具有正向效应,人口压力、是否参加产业链组织和对食品安全法规的了解程度却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11];王洪丽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农户是吉林省水稻的生产主体,生产优质安全水稻的意愿比较强,但行为水平并不高,认为小农户生产分散经营使政府规制面临着失灵的困境,需要政府实施激励性机制、规范性机制、惩罚性机制和服务性机制进行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重塑[12-13]。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献都是从政府监管措策略定或调研农民行为等方式进行单方面分析,很少将政府监管策略与农民生产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模糊认知图的方法,构建政府监管策略和农民生产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网络,动态仿真政府监管策略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的效果与反馈,从而找到在不同时间阈值内,能促进农民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管策略,优化监管工作流程,提高监管效率。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监管主要从控制农资市场交易质量、普及推广安全生产相关政策、提供优质产业补贴、培训农业生产技术、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内容入手,但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周期长、农户素质整体较低等因素,监管效果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往往要通过最终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状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调整。
政府监管策略主要有农资市场监管、农业政策支持、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等,根据监管策略,抽取其典型监管行为作为观测指标集合(见表1)。
表1 政府监管观测指标集合
我国农业生产以散户经营为主,经营状态偏向主观经验,科学种植水平较低,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水平依赖生产所需的外界环境,且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环境及农户的生产行为主要有农资购买行为、农产品生产期间行为、农产品产后行为等,抽取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典型行为构成观测指标集合(见表2)。
表2 环境及农户生产观测指标集合
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可以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引导农户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反之,农户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趋利心理,往往存在购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滥施药肥,以次充好等不规范行为,同时,庞大的农户群体导致政府监管不能有效落实,对政府监管造成困难。农户生产行为的后果最终反映在农资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上。所以,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与农民生产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具有逻辑关系。
为适应模糊认知图的计算规则,文章对政府监管策略和农户典型行为的赋值进行无量纲化,选取20位专家学者对现有政府监管策略的实施效果和农户典型行为的行为表现状态进行0~100间打分,取均值为初始状态进行赋值,得初始状态为V0=(0.6,0.75,0.68,0.78,0.59,0.56,0.7,03,0.8,0.78,0.55,0.67,0.73,0.58,0.75,0.18,0.66)T。
模糊认知图[14]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认知联系,表达复杂系统中各节点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有向弧连接起来的图,是认知图的拓展,可用G(V,W,X,f)表示。其中,V=(V1,V2,…,Vn)为系统中的概念节点;Wij为节点Vi对Vj的影响权重,W∈[-1,1];Xi(k)为网络图中节点Vi在k时刻的节点状态;f函数为迭代阈值函数,保证迭代过程中节点状态在[-1,1]范围内,一般取sigmoid 函数f(x)=1/(1+e-λx)为迭代阈值函数。模糊认知图利用k-1 时刻节点的状态为初始值,根据预测未来k时刻的状态值,并进行迭代,得到系统的稳定或循环状态。
将典型政府监管行为、农户生产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带入模糊认知图,其中,以政府监管和农户生产过程中的典型行为指标集合作为模糊认知图中的概念节点,以行为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作为赋权,权值在[-1,1]之间,权值越大,因果关系越强烈。选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农户代表、行业内知名学者等人员对概念节点之间进行赋权,经过意见融合得到模糊认知图的影响关系矩阵。构建的模糊认知图模型见图1。
图1 政府监管与农户生产行为的模糊认知图模型
政府监管与农户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约束关系,农户行为依然影响着政府的监管效果,例如:农兽药残检测力度可以规范约束农民合理施药、施肥,反之,如果调查发现农民生产过程中施药施肥量大,农产品贮存过程变质等问题,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加大检测力度是必要的。根据模糊认知图的关系描述,构建两者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矩阵见表3。选取10 位专家学者对关系矩阵进行赋权,权重值综合各专家权重值得到。
表3 政府监管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关系矩阵
设定系统的初始状态为V0=(0.6,0.75,0.68,0.78,0.59,0.56,0.7,0.3,0.8,0.78,0.55,0.67,0.73,0.58,0.75,0.18,0.66)T,根据模糊认知图的迭代计算公式,利用MATLAB7.0 软件进行迭代,得到系统的最终稳定状态为Vt=(0.43,0.42,0.42,0.39,0.06,0.27,0.31,0.29,0.47,0.27,0.32,0.23,0.26,0.36,0.44,0.71)T。收敛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政府监管收敛过程
由系统稳定状态及收敛过程可以看出以下4点。
1)在政府监管活动中,所有的监管政策在效果落实上都会发生损失,其中“安全生产政策宣传力度”的效果损失最大,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小散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的淡漠,也说明了单纯的质量安全政策宣传对农户的激励作用起效甚微。
2)从系统收敛趋势上看,监管效果都是先下降,然后慢慢上升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符合农户对监管政策的适应规律,也说明合适的监管策略对农户行为能起到规范作用。
3)从监管效果上看,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从源头上规范种子销售质量、农药农肥适用范围、落实产业补贴等措施能提到较好作用。
4)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短期内加强监管措施能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对监管措施逐渐适应,造成质量安全水平下降,但总体水平保持较高,说明经过监管活动与行为习惯的博弈,整体上提升了农户的质量安全生产水平。
1)本文分别抽取8个典型的政府监管行为、8个典型农户生产行为和1个环境指标构成观测指标集合,分析确定了观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政府监管策略与农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之间的模糊认知图模型,并确定了各观测指标的相互影响权重和系统的初始状态。
2)迭代得出系统的稳定状态,并对稳定状态进行分析,得出经过监管活动与农户行为的博弈,最终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政府监管方面,合适的监管措施可以对农户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其中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落实产业补贴效果明显,单纯的质量安全政策宣传对农户激励作用起效甚微。在农户行为方面,农户习惯性行为改变较慢,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行,农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水平会缓慢上升,并养成一定的安全生产行为习惯,如注重“期间管理”、做好“农产品生产状况记录”等。
为更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质量兴农,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出以下3点建议。
1)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改善小农户散户经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加大力度监管农资市场,严厉查处违禁农资流入生产领域。种子,农药、化肥、添加剂等重要农资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供给,要从源头上整治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等问题。同时,加强低毒高效农药、生物防病虫害技术、有机堆肥等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
3)多举措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及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增加农户质量安全生产的牵引力;加大绿色农产品的产业补贴和种植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户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