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懿天(潜山市天柱山林场 安徽 潜山 246300)
油桐是落叶乔木,其种实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钾;桐油是很好的工业原料。栽培油桐不仅能绿化环境,而且经济效益良好,在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均有广泛分布。油桐具有喜温、不耐寒的特点,适宜生长在海拔1000 m以下的丘陵山区。潜山市位于安徽西南,境内以山区为主,海拔100~800 m,气候湿热,十分适宜油桐生长。在国家林业政策的扶持下,潜山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桐栽培,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选择优良品种是保证优质高产的前提。在品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高产、优质、苗壮、抗病虫害等特性的优良品种。潜山市紧邻以栽培油桐闻名的桐城市,油桐优良品种较多,如“葡萄桐”“独果桐”“大小扁桐”“周岁桐”“五爪桐”等,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稳产高产品种。
油桐种子成熟时间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时可见外皮颜色,由绿色转红褐,轻摇树干桐果会自然掉落,即可采收。采收时,可先将塑料布在树下铺好,然后用长竹竿进行敲击,也可以架梯上树采集。采收后的果实堆放在通风处,果实堆厚度在20~30 cm,在高温作用下,果实经过堆沤会逐渐变软,然后将种子剥出来,放置在阴凉通风处进行风干,再选择品相好、饱满均匀、无发霉病害的种子进行沙藏或用通气的包装袋贮存,以备春播。品种不同,种子大小也有差异,风干种百粒重约 0.2~0.35 kg[1]。
油桐喜温怕寒,圃地一定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地势要平坦,土层厚、土质好、富含有机物,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交通便利,土壤以微酸性的砂壤土为宜,黏重地块、盐碱大的地块不宜育苗。圃地最好邻近水源,便于灌溉。选好地块后,先进行整地,在秋末入冬前进行30 cm以上的深耕,经过一冬天的晒土,熟化土壤,也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翌年春播种前再耙地,清除地块中的垃圾,亩(约667 m2,下同)施1500 kg腐熟有机肥,以提高地力,耙平后做成宽1~1.2 m,高15~20 cm的苗床,苗床间留出宽40 cm兼具排水功能的人行步道。
将沙藏种子取出,用0.5%高锰酸钾溶液将种子浸泡30 min进行消毒,捞出后再与湿沙混合,在露天平地堆放,每隔3~5 d浇1次水,保持沙的含水量在50%,沙堆可用塑料膜覆盖进行保湿,每天进行翻动,同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有50%种子露白便可播种。也可采用温水浸种催芽,用50~70℃的温水,将种子置于水中浸泡24 h,捞出水面浮漂的种子,沉入水底的种子可直接播种。
4月上旬便可播种,生产中多采用条播方式。在做好的苗床上划沟,沟深5 cm,沟距25~30 cm,将油桐种子播于沟中,株距10~15 cm,播种深度在3~5 cm。根据育苗目标不同,也可按15~20 cm的株距播种,培育嫁接大苗,亩用种量在50~60 kg。播后覆土,压实,不宜覆盖过多,保持播种后出苗期较长,30~60 d油桐才能出苗。播后用稻草或秸秆覆盖苗床,可起到遮阴的作用,避免幼苗被强光灼伤。
要及时进行松土和除草,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能,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同时避免杂草过快生长,否则会抑制幼苗的生长。保证水分供应,遇高温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雨季要开沟进行排水,避免浸根。根据幼苗的长势合理追施磷钾肥,满足幼苗生长的养分需要。当苗高达80~120 cm,便可出圃造林[2]。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油桐能很好生长,但不耐阴,造林地以向阳避风、光照好的地块为首选,尽可能选择25℃以下坡度的阳坡、半阴坡山地丘陵地块,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土壤养分足,微酸或中性,不宜选择黏重、酸碱度大、干燥瘠薄或积水严重的地块。
结合地势特点进行整地,坡度小于10°的林地,可进行全整,可与农作物混种,也可造纯种桐林;坡度10~15°的丘陵山地,可采用梯状整地,在山坡挖出梯级水平台阶,在台阶面进行造林;坡度大于15°的林地,可进行带状整地,按等高线开出垦复带,带间不垦,保留原生带;坡度大而且土壤疏松的不平地块,可以进行块整,按“品”字形挖出植苗穴,规格为80 cm×80 cm×60 cm。整地的同时施入腐熟有机肥,株施有机肥50 kg+复合肥0.5 kg+ 钙镁磷肥 1 kg,充分混合三种肥料,施于挖好的栽植穴底部,盖上20 cm表土[3]。
油桐造林春、秋季均可以进行,潜山市多选择春季的2~3月造林。造林前先起苗,选择顶芽饱满、高度在 80~120 cm、径粗在 1.5~2.5 cm的苗木,起苗宜选择在雨后进行,或者在起苗前2~3 d先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再起苗,能起到保护苗根的作用。尽量带土移栽,如果起苗后不能马上运输,要用泥浆蘸根,减少根部水分流失。栽植前用生根粉溶液浸泡根系。油桐树冠幅较大,株距4~5 m,行距5~6 m为宜。栽植时,将苗木立于穴中,然后填表土,再填心土,在填土过程中,轻提苗根,使其舒展,密接土壤,填完土后踩实,栽后浇足定根水,初栽时油桐苗较小,造林时也可以将油桐和农作物间作,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油桐幼苗长得慢,杂草容易抑制其生长,要及时除草松土,每年夏锄1次,每两年冬挖1次。夏锄在6~7月进行,清除林地杂草,进行松土深度10 cm,重点对油桐苗根部周边杂草进行清除,要注意避免伤根。冬挖在落叶后进行,深度在20~25 cm,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增强透气性,减少越冬虫卵。
移栽定植后,在5月上旬施第一次肥,株施尿素 0.05~0.1 kg。在 7月中旬施第二次肥,株施尿素 0.1 kg、复合肥 0.2 kg,沿树冠投影开环状沟施入,施后覆土。秋末冬初施第三次肥,株施复合肥0.25 kg,施在苗根附近,用土覆盖,可起到防冻的作用。
油桐生长4年进入盛果期,前2年要全部摘花,集中养分促进植株生长;第三年将过于密集的果花进行疏除;第四年大量留果。1年生幼苗高度约为80~100 cm,2年生开始分枝,一年能长出一层,要进行合理修剪,控制冠形,中央留3~4层主干,经过修剪后保留6~8个主枝。幼树修剪一般在花后进行,秋季不剪。成年树一般在秋末冬初落叶后修剪,将病虫枝、弱枝和密叠枝剪除,保留健康枝,合理控制疏密[4]。
4.1.1 病因症状此病害由尖孢镰刀菌引发,病菌由根部入侵,然后向树干、枝条、叶柄、叶脉、果柄、果实扩展,导致整株枝干枯死,是一种维管束病害。病原菌是弱寄生菌,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存活,每年4~5月始发,6~7月严重,8~9月最重,10月基本停止。
4.1.2 防治选用抗枯病品种,加强林地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挖出病根,用石灰消毒,避免扩散;适地适树选择品种,如“千年桐”,或用“千年桐”和“三年桐”混交,避免病根接触健康树根;育苗可采用嫁接的方式,用“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作接穗,可有效防治枯萎病;对于发病树,采用抗菌剂(401)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800倍液进行包扎和淋根。
4.2.1 病因症状是一种由油桐尾孢菌引发的危害油桐叶和果实的病害,发病时叶片、果实有褐色斑块产生,也被称为角斑病。发病后期油桐产生落叶、落果,影响果实产量和籽实出油率,每年7~9月是发病高峰,油桐密度大,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此病。
4.2.2 防治造林时要合理密植,增加林间透光通风;加强抚育管理,冬季清林,将落叶、病果清理干净,科学水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夏时喷洒药液防治,3~4月和6~7月各喷1次1∶1∶100波尔多液,能有效防治此病。
4.3.1 病因症状这类害虫主要危害油桐树干,2年发生1代,受害油桐的树干中有虫道,幼虫会在其中越冬,第二年成虫在树干部基部产卵,春季孵化后,幼虫在枝干中蛀道,严重影响水分和养分传输,导致枝干枯死,遇风易折,树势生长受到影响。
4.3.2 防治加强林地管理,做好清理工作,保持林地干净,减少虫源;春季成虫产卵时可进行人工捕杀;春秋两季,萌芽期和落叶期,用棉球蘸40%增效氧化乐果1∶20倍液或磷化物熏杀剂堵塞虫道进行灭杀;成虫高发时,用30%高效氯氰菊酯4000~6000倍液喷洒树冠,灭杀效果较好。
4.4.1 病因症状刺蛾是一类害虫,有褐刺蛾、黄刺蛾、褐边绿刺蛾、扁刺蛾等多种,俗称“洋辣子”,主要为害叶片,1年发生2代,幼虫可在地下、枝干的茧内越冬。6~8月为严重为害期,初孵幼虫和老龄幼虫能将叶片吃光,只留叶脉和叶柄,导致植株无法光合作用,最终枯死。
4.4.2 防治方法加强林地管理,适时松土除草,清理林地杂物,冬季深翻,灭杀越冬虫蛹;设置黑光灯,利用成虫趋光性集中捕杀;为害严重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等喷洒灭杀,也可采用敌马烟剂熏蒸郁闭度较高的油桐成年林,灭杀效果良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