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龙 李 鑫 唐 蕾 孙 迪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四分公司 黑龙江 虎林 158100)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是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之一,黑龙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但是近些年,每年6月下旬,黑龙江省频现大规模持续降雨,气候环境呈现出低温、阴湿、多雨、日照少的特点,加之黑龙江省多数地区水稻插秧后遇阶段性低温,抑制了水稻的缓苗速度,加速了稻瘟病病菌孢子的产生、萌发、侵入,增加了水稻稻瘟病大规模扩散风险,为水稻减产埋下了隐患。因此,探究黑龙江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若种子带稻瘟病病菌,水稻极易在苗期(3叶前)感染稻瘟病。具体表现为幼苗基部演变为灰色甚至黑色,部分含灰青色霉层(病菌孢子丛)、黑褐色霉层,叶片由绿色转变为淡褐色、褐色,幼苗整体逐渐卷缩,甚至抱团枯萎死亡,似火烧状。
在三叶期后感染稻瘟病病菌时,水稻植株叶片会急性发病,具体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呈暗绿色,随后病斑逐渐形成长棱形、棱形。后续扩大为两端稍尖的短椭圆形,病斑上密集分布灰绿色霉层。部分水稻植株叶片会慢性发病,具体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长梭形病斑,病斑中央部位、边缘部位分别为灰白色、外有黄色晕圈的褐黑色,部分病斑存在灰绿色霉层。
若水稻植株抽穗后感染稻瘟病病菌,稻节上会出现淡褐色、暗褐色小点,若环境湿度较大,褐色小点上会覆盖灰绿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褐色小点会扩散到整个节部,并由褐色演变为黑色,部分稻节腐烂折断,导致枯穗、半枯穗,对结实、灌浆造成不利影响。
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感染稻瘟病病菌时,第一节穗茎、穗轴、枝梗等部位会出现水浸状小病斑,呈淡褐色,随后转变为深褐色、暗绿色至灰黑色,形状不定。在病情进一步加重后,水稻穗整体转变为白色,或者谷壳上出现暗灰色椭圆形或灰白色不定形病斑,致使秕谷增加,造成减产。
黑龙江水稻稻瘟病病原为灰梨孢(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形态在稻谷、稻草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凭借风、雨等外界因素分散到水稻植株上。自然条件下(10~35℃中高温、相对湿度92%以上、雨雾与露水并存6~8 h),稻梨孢可形成附着孢以及侵入丝穿透水稻植株表皮侵入寄主,同时向邻近细胞扩散并形成中心病株。在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早晚结露天气下,中心病株形成的分生孢子可在风、雨等外界条件下再次浸染其他植株,致使水稻秧苗四叶期、分蘖期、抽穗期高度易感病。
品种抗性不足是北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季节、地区、生理小种、种植年限不同,品种抗稻瘟病性能也具有一定差异。
肥水管理不当是北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氮肥施加过量将导致水稻植株生长受阻,抗稻瘟病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堆肥集中区域,极易形成稻瘟病发生中心。
夏季环境温度偏高、相对湿度偏高是北方水稻稻瘟病蔓延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温度处于25℃左右、相对湿度超出90%且露水存在6 h时,稻瘟病菌可大规模蔓延。
4.1.1 优选抗病品种在水稻种植前,种植户应选择本身可抵制稻瘟病害的优良品种。如应用插入印度品种塔杜康Pi-ta基因的下北型品种(“松粳3号”“绥粳1号”等)、应用插入Pi-a基因的杜稻型品种“合江19”“垦糯2号”“东农4号”“龙粳32”“东农12”“黑粳8号”等衍生品种、应用插入Pi-i抗性基因的石狩白毛型品种“龙稻5号”“牡丹江19”“大新雪”“牡丹江1号”“合江18”“龙稻5号”等衍生品种、应用插入Pi-zt基因的砦1号型品种“东农415”以及其他含东农3134基因的抗性品种。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北海1号”“牡丹江2号”“国光”等以地方品种为亲本选育的抗稻瘟病品种[1]。
有条件的情况下,种植大户可以与抗病品种推广部门沟通,进行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的检测,确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每间隔一定时期进行品种轮换,规避连续多年种植单一抗病品种的情况。
4.1.2 加强施肥管理根据黑龙江地区实际情况,水稻种植户应将施肥管理作为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合理调整氮肥施加时间,适度增加磷肥、钾肥施加比重,避免过量施加氮肥情况。一般在氮肥施加量一定的情况下,向后推迟氮肥施加时间,以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概率。特别是在水稻分蘖期,控制氮肥施加量,可以降低稻瘟病发生的可能性。基于此,水稻种植户应优先选择控释尿素(硫加树脂包膜,35.0%N),施加230 kg/hm2,40%~60%氮作为基肥,30%氮作为分蘖肥,10%~30%氮作为穗肥,缓慢释放氮元素,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概率。在这个基础上,种植户可以适量施加硅钙复混肥,以基肥施加方式,一次性施加180 kg/hm2,进一步减弱水稻稻瘟病危害程度。同时选择含60%氧化钾的钾肥以及含46%五氧化二磷、18%纯氮的磷酸二铵,钾肥施加量为67.5~75 kg/hm2,磷肥施加量为67~120 kg/hm2,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性能。
4.1.3 避免过度灌溉在水稻种植期间,种植户应依据田地实际情况控制浇水量,避免水稻田过干过湿,阻绝稻瘟病原菌入侵渠道。特别是在水稻分蘖盛期、抽穗期等感染稻瘟病风险较大的时期,种植户应落实适度原则,少量多次灌溉,确保水分灌溉量足够且不过量,降低稻瘟病发生概率。一般在水稻生长前期,种植户需要贯彻浅水勤灌的原则,在适宜时期进行一定程度的烤田;在水稻生长后期,则依据干湿交替的方针进行灌溉量控制,为水稻叶片老健生长提供充足水分支持。同时种植户应贯彻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方针,将浅灌方法作为保水返青后、分蘖期灌溉主要应用手段,确定出苗程度后,根据土地性质进行排水晒田,降低因稻瘟病(叶瘟、苗瘟)引发的无效分蘖概率。
水稻稻瘟病发病菌为真菌灰梨孢,可以选择基于MyxothiazolA以及Oudemansin A的Qo抑制剂,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也称Strobilurin类杀菌剂,含苯氧菌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氟醚菌酯等),黑龙江地区常用的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药剂为SYP-3343(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的唑菌酯)。在具体应用时,种植户可以采购纯度为95.9%的SYP3343原药以及50%翠贝嘧菌酯干悬浮剂、纯度达95%的丙环唑原油及1000 mL蒸馏水,配制浓度达2×105个孢子/mL药剂,均匀喷洒到水稻植株上,发挥唑菌酯对真菌芽管伸长、孢子萌发、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附着孢侵入、孢子产生的抑制作用,消除真菌活性,降低水稻稻瘟病危害。
除上述药剂外,种植户可以选择在水稻植株出穗5%左右的出穗前期(5月12日~19日),利用压缩式喷雾器,先后喷施1次2%春雷霉素水剂、20%高渗乙蒜素乳油,喷施量为750 L/hm2[2]。进入齐穗期(6月15日~23日),可以选择0.15%梧宁霉素水剂、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0亿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利用压缩式喷雾器,喷施量为750 L/hm2,可达到良好的稻瘟病特别是穗瘟病防治效果。
孕穗破口期(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是化学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在水稻孕穗末期叶瘟发病率超过2%或剑叶瘟发病率超过1%时,种植户应科学选择稻瘟病防治药剂,依据规范进行一次药剂保护。一般可以选择飞机航化统一防控手段,在短暂预防与治理时期内完成药剂喷施,喷施量15 kg/hm2左右,优选油悬浮剂等现代化药剂,如谷菲扬、爱苗、75%拿敌稳、2%加收米等,并依据0.5%~1%的标准选择植物油型助剂。若施加药剂时风力较大,则可以依据上限适当增加药剂,并在10:00之前、15:00后,结合化学药剂使用操作规程,根据化学药剂安全间隔期,避开水稻扬花期,适度喷施。
进入齐穗期,种植户应选择16%稻丰收1.2 kg/hm2、50% 稻病绝 1.2 kg/hm2兑水 10 倍左右,均匀喷雾喷施,降低稻瘟病发生概率[3]。
在苗期(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 d),种植户应依据用量低、促增产、杀菌谱广的标准,进行化学药剂的组合应用。如20%稻瘟酰胺0.2 kg/hm2+2% 加 收 米 80 mL/hm2+3% 多 抗 霉 素80 mL/hm2,或者 20% 三环唑 80 g/hm2+2% 春雷霉素 80 mL/hm2+3% 多抗霉素 80 mL/hm2。
在水稻分蘖期,种植户应注重观察稻田,一旦发现急性型病斑、发病中心植株或周边田块出现叶瘟症状,种植户应依据一喷多防、一喷多效原则,选择适宜药剂适量喷施。如“富士一号”100 mL/hm2、50% 稻瘟灵 100 mL/hm2等,以300~500倍液均匀喷施水稻植株上部,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或者上述药剂300倍液,并添加10 mL/hm2大蒜油或有机硅类渗透剂,均匀喷施水稻植株上部,间隔72 h再喷施1次,现配现用,避开强酸、强碱类化学药剂,达到良好的稻瘟病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若化学药剂喷施4 h后出现降雨,应重新喷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的病害,可发生在北方水稻生长的任意一个阶段,对北方水稻的产量、质量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北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重点是预防,发病后控制难度较大。针对黑龙江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种植户应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综合措施,全面、科学防治,降低稻瘟病发生概率、危害程度,提升水稻种植产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