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

2023-03-22 22:04:03刘湘玲王俊红
教育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危机精准心理健康

刘湘玲,王俊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扩展到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1]可见,建设“数字校园”是时势所趋。

大数据实质上属于数据集合,其规模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处理的范畴,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等特征。[2]大数据倾向于预测分析、用户行为分析或某些其他高级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则是指快速地从多种结构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3]总之,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升工作实效,值得高校管理者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探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至今二十余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二十年的积淀与探索,我国高校基本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并配套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形成了涵盖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文化活动及平台建设的工作格局,逐步朝着工作环境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工作内容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心理问题发生机制复杂、隐匿、不易被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的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工作模式耗时长且不够精准,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效能极大地受限,还因发现不及时错过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无疑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向前、向上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变化、工作手段技术的推进、学生心理需求的升级,使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向纵深发展。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变,从单纯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实践教育转变。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规定动作”,强调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要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前置”。[4]高校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发展状况,探索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扩大心理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力量开展精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必然趋势。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心理研究对象的样本最大化,有利于预测分析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有利于准确观察、发现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与规律。传统心理研究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的小样本数据研究分析,受人力、物力限制,研究者获得总体数据的可能性小,不同的小样本数据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截然不同。国家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2年国民抑郁症报告白皮书》的发布,表明通过大样本、大数据可让国民了解国民心理健康特征。总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大大提高心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能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的开展

借助大数据技术,高校可实现精准的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及时实现预警信息的完善和更新,实现对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预测和干预。运用数据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动态,快速准确判断出大学生的危机状态与程度,从而制订操作可行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抓住危机干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避免极端事故的发生。

(三)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开展

高校心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大数据提供的线索,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根据大数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改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便捷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路径

(一)搭建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

推进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是搭建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平台的搭建是实现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搭建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拥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所需的功能和模块,如课程教学、心理咨询、文化活动和危机干预等。第二,功能模块要相对独立,也要内在关联,能够实现校内非数字资源数字化。心理工作者通过平台能建立起本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用数据说话”。第三,实行权限管理。与其他平台系统有别,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涉及学生个人隐私,需要特别注意数据安全和数据的有效运用,不能随意公开或共享学生数据。对此,高校应赋予不同用户不同权限,尽可能地保护学生数据的安全,避免平台数据信息的滥用。第四,平台同时拥有电脑端与手机端,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快捷使用。通过平台电脑端和安卓端,教师可以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分析、心理咨询、心理周报、心理干预及课程管理等工作,学生可以实时参与心理测评、心理咨询、课程学习、活动互动等。

(二)强化心理大数据分析运用意识

推进精准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一,校内各部门有意识地采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行为数据,如学生的熄灯时间、消费水平、消费方式、运动情况、学习情况、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等,认识到这些数据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与判断是有意义的。第二,提高全员的大数据分析运用意识,鼓励全员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心理大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分析大学生的日常关注热点、生活学习方式等,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及发展规律、心理需求和发展状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三)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心理危机

为精准识别学生心理危机,高校应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以下三个融合。第一,各部门横向联动,全面收集学生信息,融入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只有全面收集信息,高校才能通过大数据准确分析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成长辅导和危机干预。第二,校院(系)纵向联动,着力培养各级辅导队伍,按照红、黄、蓝、绿等级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融入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只有校院联动,高校才能实现对学生危机的精准帮扶和干预。第三,家校联通,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收集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史和生活应激事件,融进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追踪对比,建立起立体、多维的大数据平台,并从多维数据中寻找学生的共同特征,寻找学生关键时间节点、重要生活事件、重要发展时段等的心理特征和变化特点,尽早发现并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处理和干预心理危机。以上三个数据融合,可以实现学生关联数据的整合,真正建立“早期预警—实时监控—有效干预”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真正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警、监控和干预,真正实时精准识别心理危机,守护好学生生命底线。

(四)运用大数据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模式

大数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驱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朝着精准心理教育方向发展。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心理需求,积极创新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第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可以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心理课程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上课的大数据,分析并讲解学生一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心理课程教师还可以根据心理大数据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化解自己的心理冲突和危机。第二,优化心理健康文化宣传载体。高校可以组建相关学生团队,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抖音等媒体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定期推出互动话题、歌曲,与广大学生互动、分享,或定期推送消息,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心理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App,拍摄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传递正能量,引发学生思考。第三,促进心理咨询和课程教学联动。心理课程教学工作者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每课一互动一反思一实践,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融进心理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管理,打造富有个性化的心理服务

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故发生。第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精准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时,应精准识别,分类分级对心理危机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及时化解或处理学生遭遇到的困难或心理危机事件,努力做到将心理危机化险为夷。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海量信息,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俞国良等人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教育体系悄然走向服务体系。[5]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已悄悄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突破技术壁垒和思想壁垒,实现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

大数据技术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应突破技术壁垒和思想壁垒。[6-7]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意识,重视大数据的作用,有意识地收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第二,为实现心理健康大数据的强大功能,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和信息技术工作者应通力协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实现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三,高校可以打造心理健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社区,适时更新和收集心理健康大数据,打破地域时空界限[8],为广大师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第四,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信息保密机制,制订相应的伦理规范约束大数据的收集、保存及使用等,尽可能减少大数据被误用、滥用,保障个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引发安全隐患或心理健康教育危机,突破技术壁垒和思想壁垒,实现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9]。

(三)数字技术赋能心理育人,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新图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赋能心理育人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文化宣传活动及平台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管理,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发展心理场景式、体验式学习和智能化心理健康管理[10-11],提升心理育人能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智慧便捷的心理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塑造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心理育人,有利于提升心理研究的实效性,有利于提升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工作的精准性,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海量数据和可靠技术,高度重视数据挖掘技术, 重视对信息化系统中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12],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危机发生发展规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载体,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径,为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危机精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停电“危机”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