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明
(重庆市巴南区南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401347)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鸡业也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至整个鸡群,对鸡群健康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病毒性疾病作为重要的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传染性都比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造成大批鸡只发生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鸡业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地了解鸡常见病毒性疾病,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以保障鸡群的健康,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该病毒是无囊膜的RNA病毒,外有单层衣壳,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为50~60nm。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比较稳定,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本病最早发生于1957年的美国,而后逐渐传至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属于我国的二类动物疫病。20世纪80年代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死率较低,约为30%,但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病毒的毒力和抗原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而这部分强毒株﹑变异株提高了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鸡和隐性感染鸡,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存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容易污染环境﹑水源和饲料,健康鸡只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该病毒,雏鸡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患病。
3~6周龄的雏鸡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易感性较高[1],3周龄内的雏鸡感染后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毒会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的现象。患病鸡群在发病前1~2d,采食量会显著提升,采食速度加快,部分患病鸡会出现低头﹑嗜睡的情况,采食量也逐渐减少。另外,患病鸡畏寒怕冷,经常扎堆与热源处,饮水量增加,排出白色﹑绿色﹑黄色的水样稀便,会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发病3~4d后为死亡高峰期,当出现继发感染时死亡率会明显升高。
剖检患病鸡可见明显的脱水症状,胸肌﹑腿部肌肉有出血,脂肪出血,肌肉颜色变浅。
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可使用0.5~1mL的法氏囊抗血清或1~2mL的高免卵黄抗体,连续注射2~3次。也有学者对中草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组方方面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中草药,也可选择扶正祛邪﹑清补并用的药方,例如紫锥菊﹑黄芪﹑连翘等药物均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患病鸡的免疫机能,降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依靠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常见的疫苗为弱毒疫苗,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弱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的疫苗,弱毒株疫苗对鸡只的致病力大幅度减弱,对法氏囊也不会造成明显的损伤,但缺点是容易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当雏鸡体内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时,疫苗无法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中等毒力毒株疫苗则是能够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但对接种鸡只的法氏囊有轻度的可逆损伤[2],中等毒力疫苗包括B87﹑ca89﹑BJ836﹑NF8等。除了弱毒疫苗外,也可以选用强毒株经灭活后制成的灭活疫苗,这一类型的疫苗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但免疫期相对较短,需要重复接种。
鸡新城疫的病原是鸡新城疫病毒,该病毒是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20~300nm,呈球形,病毒外有囊膜,囊膜上有长度约为8nm的呈放射性排列的纤突。鸡新城疫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可将禽类﹑爬行类﹑小鼠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55℃环境下可存活45min,在60℃下可存活30min[3]。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经消化道传播或交配传播。
患有鸡新城疫的鸡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浆膜和黏膜有出血,下痢。在患病初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咳嗽增多,有明显的喘息,呼吸困难,鼻腔和口腔中均有黏稠的分泌物。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排出淡绿色或白色稀粪的症状,部分患病鸡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频频抬头,运步不稳。产蛋鸡患有新城疫时会表现出产蛋率明显下降,异常蛋数量增多,蛋壳品质受到影响。
剖检患病鸡可以看到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菜花羊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腺胃﹑肌胃和贲门处有溃疡性坏死灶和出血点,肠道外有紫红色的肠淋巴滤泡,小肠黏膜有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直肠﹑泄殖腔的黏膜有出血。
新城疫是我国的一类动物疫病,当发生及新城疫疫情时应当及时上报,并对发病的养殖场进行封锁,将病鸡隔离,对于病死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威胁的鸡只应当紧急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雏鸡首次注射剂量为2~4mL。
在没有发生新城疫的养殖场应当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序,目前可用于预防新城疫的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是指将灭活的病毒与佐剂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疫苗,可有效的刺激鸡只产生免疫应答,这类疫苗技术相对成熟,已经有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的二联﹑三联或四联疫苗取得了农业部核发的新型兽药证书[4]。弱毒疫苗是指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天然弱毒株或人工致弱毒株加入稳定剂后制成的疫苗,当下我国的弱毒疫苗包括中等毒力的Ⅰ系疫苗和低毒力的Ⅱ系﹑Ⅲ系和Ⅳ系疫苗,相比于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时间较短,免疫应答更为迅速,但高效价的抗体在体内的维持时间也比较短,Ⅰ系疫苗由于存在一定的毒力,所以不得进行雏鸡免疫,存在一定的返毒可能。基因工程疫苗是将新城疫病毒的保护性基因克隆至真核﹑原核表达系统内,将目的基因进行体外表达,利用重组表达蛋白进行疫苗的制作,这种疫苗的稳定性比较好,毒力不会返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免疫程序如下:7d龄的雏鸡使用Ⅱ系﹑Ⅲ系和Ⅳ系弱毒疫苗进行首免,在接种前要将疫苗稀释10~20倍,接种通常采用滴鼻的方式,每只0.3mL,达到24d龄左右时,再进行点眼加强免疫,每只接种0.5mL。2月龄以上的鸡只使用Ⅰ系疫苗进行三免,三免前将疫苗进行100倍稀释,在翅膀内侧刺种,接种后3d就能够形成可靠的免疫力,保护期在2年左右。
在做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也应当注重环境卫生的控制和日粮的科学配制,养鸡场应当有卫生防疫制度,采取全封闭管理,禁止外来车辆﹑人员进入,必须进入场区的车辆和人员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鸡舍内要及时清理粪污,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在鸡苗转入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和消毒。鸡舍的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保持环境的安静,注重通风换气。在日粮配制的过程中,要注重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有助于提升鸡只的免疫力。
禽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目﹑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其结构呈多形性,典型的病毒粒子呈球形或长丝状,感染后的病毒多为球形,直径在80~120nm之间,有囊膜结构,囊膜外有放射性排列的纤突。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眼结膜﹑皮肤损伤﹑吸血昆虫和种蛋的垂直传播造成病毒的传播,健康鸡只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或患病鸡的排泄物时容易发生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季﹑春季更为高发,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感染后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
本病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21d,发生时常为暴发,患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患病鸡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羽毛蓬乱,头翅下垂,鸡冠和肉髯为暗紫色,头部水肿,结膜发炎,严重时可导致失明。鼻腔中有黏性分泌物,呼吸困难。也有部分患病鸡表现抽搐﹑瘫痪﹑运动失调﹑脚鳞出血﹑神经紊乱等神经症状。
剖检患病鸡可见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有严重的出血,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出血﹑充血,特别是十二指肠广泛性出血,输卵管内有乳白色的分泌物,卵泡充血﹑萎缩﹑破裂,有时会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禽流感属于一类动物疫病,发生后应当立刻封锁养殖场,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对病死鸡只及其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圈舍的周围环境应当进行彻底的消毒。由于禽流感的危害较大,发生后无法进行治疗,所以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应当注重本病的预防,蛋鸡应在1周龄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在颈部皮下接种0.3mL灭活疫苗,8周龄在胸肌内注射0.5mL疫苗,15周龄在胸肌内注射0.8mL疫苗,免疫期为4个月,在免疫期结束前及时补免。肉鸡应在1周龄进行免疫接种,在颈部皮下注射0.3mL疫苗即可。另外,注重场区的环境控制,鸡舍的温度﹑湿度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及时通风,控制饲养密度,在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鸡群产生应激反应。定期进行圈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可以有效的降低禽流感的发病率,消毒药品可选择过氧乙酸﹑次氯酸钾等,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是双股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Ⅰ型,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电镜下类似立方体,病毒粒子直径为195~250nm之间,未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00nm。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常用的消毒药品均能够将其杀灭,经高温煮沸瞬间失活。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侵入机体后对气管和喉头有一定的损伤,在局部快速繁殖后引起喉头﹑器官部位的分泌物增多,由于分泌物增多,气管的通气性变差,加之炎性反应的不断增强,气管出血,造成气管内进一步堵塞。
发病初期患病鸡鼻腔内有黏液,伴有结膜炎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病鸡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有湿性啰音,食欲明显下降,体重减轻。发病后期患病鸡的呼吸极度困难,有气喘﹑咳嗽﹑鸣叫的症状,痰中带血,病鸡身上有较为明显的血迹。将患病鸡的喙掰开可以看到喉头有栓子样堵塞物,患病鸡的可视黏膜﹑鸡冠﹑肉髯发绀,呼吸加深加快,病程约1周左右,耐过后的患病鸡可长期成为病原携带者。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最典型特征为喉头有明显的栓塞物,有时栓塞物可将气管完全堵塞。剖检患病鸡可看到喉头肿胀,有大量的黏液,黏液可变为干酪样物质,覆盖在气管环周围。支气管﹑肺部和气囊处也有炎症,但炎症反应相较于喉头比较轻微。如果不发生混合感染,患病鸡除呼吸系统外没有明显的异常。
当鸡只发生传染性喉气管炎时,应当先进行对症治疗,呼吸极度困难的患病鸡应当先将喉部的栓塞物去除,确保鸡只呼吸舒畅,而后口服氯化铵等能够对痰液进行稀释的药物,帮助分泌物通过咳嗽或甩头的方式顺利的排出体外,避免在喉头聚集,再次形成栓塞物。在确诊后应当立刻将患病鸡隔离后治疗,病死鸡只及其污染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和周围环境也要彻底消毒,杜绝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在预防方面,较好的方案是进行免疫接种,在雏鸡40~50d龄时进行滴鼻点眼免疫,免疫前,需要将疫苗稀释,并加入青链霉素抗菌,间隔20d后进行二次免疫,再间隔20d进行第三次免疫,通常情况下,三次免疫后,鸡只体内的抗体含量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可通过强毒株擦肛免疫的方法对本病进行预防。另外,各个养殖场应当尽可能的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场外引入鸡只,如果必须引入,应当进行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引入,引入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期间再次进行抗原检测,以确保新进场的鸡只健康。
鸡病毒性疾病在养殖的过程中危害比较大,所以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周围疫情的监测工作,当出现异常时应当及时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方案。养殖场发生病毒性疾病后,要先进行确诊,而后根据不同疾病的防治原则,做好综合防治工作,从而实现对鸡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和科学治疗,提高养殖环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