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
(甘肃省秦安县第五中学,甘肃秦安 741699)
语文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构建起来的个人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语言构架与运用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思维概况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主要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方式。
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个人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的语文教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唯成绩论的观点。很多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更重要的教学目标。面对教材,教师首先研究的是考试要考什么,然后据此确定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思想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了。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整个语文教学是片面的、琐碎的、缺乏体系的,对此语文教师应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材内容中所描绘的唯美情境,并且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作者所使用的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以各种教学参考书为依据,设置一些生硬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虽然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但学生的感受却被忽略了,不利于学生深刻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陶冶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情境以及资源日渐丰富,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从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中选择恰当的形式设计教学情境,就可以把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但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点,往往会设计一个重复使用的教学情境。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情境,无法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1.陈旧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
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不够开放,缺乏与时俱进的心态,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学校已经完成基础的信息化建设,但有的缺乏有效利用。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需要紧跟社会的步伐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但是一些教师固守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开放的教学思维,不注重建设多元丰富的教学环境,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致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隔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中的多元需求未能得到落实和体现,其主体的创造性也被抹杀。
2.固化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一方面,部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拘于课堂,囿于讲解,程式老套,方法单一,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以知识为根本,围绕知识点本身甚至是常考知识、常考题型展开教学,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制约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缺失,一些教师过于关注整体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考试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体验和探索,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科学的设计,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3.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评价方式单一化、绝对化
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中,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学生的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等。这与当代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多元评价方式是相违背的,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发展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信息符号教学,转化为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及未来不确定或复杂情境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多元的核心素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情,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
二是构建学习支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差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教师需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引导,并将问题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需求,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获得自我的发展。
三是重视学习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设计,将知识的产生过程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形成稳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的本体性知识能够得到充分重视,但实践性知识却受到了一定的忽视,这影响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功能与价值。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对此,语文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应用,不但要将语文的本体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连接起来,还要把语文的本体性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相互渗透,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中阐释语文学习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打下学习语文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知识的习得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获得形象思维,并发展逻辑思维以及辩证思维,提升灵活性以及独创性等品质。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灵敏性、活跃性、驳斥性与创造性等五个层次的能力,让这些能力相互渗透、逐渐深入,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如在一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话题作文中,很多学生拿到话题就朝着“近朱者为什么赤、近墨者为什么黑”的方向去思考了,这样的构思立意、论证材料甚至语言构成等都不会太有新意,这时我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近朱者一定赤吗?近墨者一定黑吗?”这样一引导,学生们豁然开朗,各种富有新意的题目和内容便被激发了出来,构思新颖了,内容自然也丰富了起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是彼此融合、不能分隔的整体。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由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整合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坚持以任务为导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联结起来,引导学生增强分辨是非、科学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当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成长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索。对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适宜的环境,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创造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流程,革新教学方式,还能够节约课堂时间,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一资源优势,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元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身边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并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下,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的思维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背景及意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密切联系实际。源于生活实际的情境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深入感悟和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其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做到情境创设与知识的发现、感悟、应用过程相统一,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和谐发展。
再次,要巧设问题情境。语文教师应通过科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探究的渴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促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促进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如此才能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
语文教师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要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要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如对于学生学习思维、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就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统筹整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有定量、可测的评价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隐性知识和潜在素养等因素,尤其需要教师付出真切的关爱并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以精准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是学生迈向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途径,有助于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潜心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