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迎霞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传统的数学教学局限于教材中,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数学课堂呈现低效化。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既要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还要善于引入生活元素,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生活元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阻碍教学进度。因此,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生活元素,做好指导和督促,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更好地实现数学教育。结合实际数学教学经验,可先分析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再论述生活元素的渗透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应付考试是教师“教”数学和学生“学”数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机械呆板,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考试和测验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而生活元素的渗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纸面上僵硬的数学知识,而是生活中灵动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感知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数学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习题内容,也创造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生活化的习题设计,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解题能力,避免了思维的固化,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了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体,为数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单调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运算,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这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为此,教师可以把生活元素运用到新知的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基础上,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探索,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成为学习数学的乐园。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课堂导入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设计,把鲜活的生活元素融入课堂导入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知识。在图形、立体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物带入课堂,利用实物展台进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物品进行观察,通过对生活物品的研究,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的一般规律,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玩的一些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有趣的游戏将学生带入新知学习中,实现寓教于乐,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学生身边很多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教师可以把这些现象作为教学的原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还可以将总结的规律进行分享,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多样化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条主义,打造开放的数学课堂,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扩充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增强数学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也可以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引入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调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数学教学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数学思想,真正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学生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甚至还会因为数学知识的枯燥无趣而心生厌烦。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衍生出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支持,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当学生正在兴致盎然地欣赏这些生活中的景色和场景时,教师针对画面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画面转换为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不仅活化了教材,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从网络、书籍、报刊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学资源,从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入手开展数学教学,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数学教材,设置校本课程,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增加数学的可操作性。
“言为心声”,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数学语言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纽带。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忽略了语言表达力,导致学生只会“做”数学,而不会“说”数学,没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影响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教师可以把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语言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气息,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描述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提升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生活性的常识,这些常识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当学生遇到易混淆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用到数学知识的讲解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以和蔼可亲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数学是一门讲究方法的学科,有很多数学法则需要学生记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的记忆只会让学生记得快、忘得快,并不能真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语言规律,把抽象的数学法则改编成简单通俗的顺口溜,还可以把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改编成歌曲,配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旋律,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唱”出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对一些细节内容的遗忘。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数学语言体系的。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在课堂提问和答疑环节中,鼓励学生有条理地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来表述分析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以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对数学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的解释,在相互启发下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而要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会采用重复、机械刷题的方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上,而没有考虑到习题是否真正适合学生,结果很多习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甚至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乐趣,甚至还会产生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为此,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习题,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习题设计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习题完成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改变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设计习题时,教师不要一味地考虑让学生掌握某项数学技能、某项数学知识点,而是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习题,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习题设计的背景,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运用观察、推理、分析、比较、验证等多种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生活观察角度上存在很大差别,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很难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此,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自主设计习题,创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习题完成兴趣更高,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原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还可以引入数学APP、数学教学系统等,开展线上的练习,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巧妙结合,突破空间限制,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终究要成为社会人,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任。所以,教师不能只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还要对教学形式加以拓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和数学问题,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实践的内容才会记忆深刻,并且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实践,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公式推导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具,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将其作为研究材料带到课堂上,经过自主选材、分组实验、讨论等活动,发现各个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数学结论。通过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化身为数学家,研究数学规律,经历一个充满探索和思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比如设计既省钱又合理的活动方案、礼品包装方案、房屋的设计与装修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做一个节约、环保、有素质的人。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消费情况、学生饮食习惯、出行方式等为主题的生活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途径,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这些信息和数据加以处理,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有助于良好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综上所述,生活元素是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学到具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情,通过多种渠道挖掘生活元素,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获得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