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

2023-03-22 10:28徐盛
关键词:植被水利土壤

徐盛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生态指的是有生命适合生存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正常生存,还是和当地的动物、植被的生存空间,因此要保障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土地规划给载体的生存空间,生态设计要遵循当地动物的多样化,减少对当地资源的破坏,保持正常的水循环,保障生态的健康[1]。在低碳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研究人类和生态共存的理念逐渐出现了雏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被运用,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生态理念建设的主观性,从对生态环境设计入手,引导当地水资源合理开发,通过工程建设的方式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水利施工给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预防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

1 生态修复的概念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简析

1.1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指的是对一片区域停止人为干扰,减轻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依靠当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的这种恢复能力以及人工的辅助,让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成以前良性循环的状态。生态环境修复主要针对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让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恢复原本的面貌,例如被砍伐的森林要重新种植上植被,部分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这样生态环境就得到了恢复。生态修复的研究可以追寻到19世纪的研究,关于生态恢复、修复、重建等理念的提出,生态修复的说法主要源于我国和日本,虽然含义有一定区别,但是恢复和发展具备一样的含义,对遭受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以往的生态系统可以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2]。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时代的进步,生态修复逐渐从对土地的恢复利用演变成了土壤环境修复上面,在人为的辅助修复下,依靠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让受损的环境得到恢复。

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简析

依靠生态修复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生态环境恢复以往的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中人工干涉过程较少,多半利用人工进行辅助性修复,确保环境不断被恢复以往的面貌,这就是生态环境修复过程。对于水利施工而言,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工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水利工程施工没有估计到附近环境,导致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导致环境朝着恶性发展[3]。水利施工在一些河流区域建设时由于施工涉及的范围较广,施工难度大,对附近环境无法顾及全面,生态环境无法避免被破坏,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为了确保工程的便利,经常会对附近一些植被进行砍伐,土壤失去了植被的固化,导致生态的自我修复力降低,由于水利施工设计的方面较多,施工也多样化,一些防洪工程、港口施工、农田施工都会造成不同的水土流失现象,表现得形势差异较大,导致生态环境修复多样化发展。因此要做好水利施工的水土保持修复工作,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确保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到提升,保持土壤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地表水与地下水时交互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水利施工过程中展开生态修复可以确保水资源被合理运用,确保当地水库正常蓄水,达到供水和用水达到平衡,确保当地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 水利工程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水土流失原因

2.1 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利施工属于较大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场地面积较大,例如大坝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了拆迁、岸坡开挖等工作,并且施工周期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附近环境造成影响。水土流失主要点、状线分布,水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道路过长,沿线的河流两岸分布,施工中附近的植被、石头等会跌落水中从而冲到下游,这时对下游的植被造成了影响,随着水流冲刷的面积增加,形成了裸露边坡,导致水土发生流失[4]。并且大坝在建设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渣料场,并且沿途涉及到开挖、开采等工作,破坏原有的地貌,生成裸露面,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水利施工过程中会占用一部分林地,施工中会破坏原有的植被,改变地貌特征,水利施工中的占地属于永久占地,这部分占地无法恢复原有的面貌,导致水土保持度降低,并且施工过程中的干扰会导致地表受到影响,土壤的肥力下降,植被难以生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利施工的特点涉及到了许多的土石开挖,大量的土石挖填和堆砌形成了裸露面,给水土流失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松散的堆渣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利施工涉及到的道路、场地平整施工过多,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现象。

2.2 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部分区域的地形地貌复杂,我国的气温天气变化多样,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的都被以及西北区域收到季风影响,每年的7-9月收到雨季的影响,这时期的大量降雨会引对土质进行冲刷,导致水土大面积流失[5]。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多,许多建设已经从城市转移到乡镇当中,导致以往的占地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山区,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对当地进行开荒处理,导致部分植被受到砍伐,地表水土流失现象频发。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人口走向城市,部分开发商出于经济方面考虑,对林业进行大面积开发利用,开发过程中对砍伐的方式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保护环境的国策推广,我国相关部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生态环境保护上。虽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多个方面出发的,但是符合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需要正确的进行施工,确保生态被修复,下面分析几个主生态修复技术。

3.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许多种,因此面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案,首先要了解流失的原因在提出解决方案是最合适的,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自然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并且自然有很强的恢复能力,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水分循环、植被、气候等相辅相成,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平稳的生态系统。因此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尊重生态保护,控制住部分永久占地,减轻施工中一些临时场地使用,施工要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实现生态和建设协调发展。由于水利施工涉及到的水资源比较多,工程要根据实际进行建设。例如对附近区域进行围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大型的水库来防止水流对当地土壤的影响,引导生态环境走向好的发展方向,施工中坚持分级分块原则,确保生态自我修复发挥最大功能。

3.2 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施工需要对附近进行过渡开垦才能进行施工,因此要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此时的技术就是退耕还林,我国这项政策执行了很久了,根据规定来看,坡度在25度以上的区域需要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对生态林草系统进行构建,就可以使大于25度的农田得到实际的开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对当地的坡地进行调研,关注人口维度,村庄以及道路的改造,确保当地情况得到充分了解,确保水土资源满足当地耕作的要求。也有部分区域是因为樵采导致的,需要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出现问题的区域进行好封闭处理,封闭年限按照当地情况而定,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部分区域的粮食种植用地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在农家日常生活方面,要减少对柴火的砍伐,推动资源保护理念,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复垦覆土和绿化用土的需求,结合占地的情况对表土进行剥离等方式,在施工前期突出对当地土壤进行剥离的方案,根据施工的进度,对适当区域的表土进行收集,保护当地的土壤资源,为后期复耕、绿化提供保障,避免工程对附近环境造成影响。

3.3 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区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设,进行水利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施工对生态造成破坏,这时候就需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利用林果套种的方式进行修复,确保土壤的肥力不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山坡的坡度,确保植被的种植在理想范围内,符合当地生态环境[6]。利用这种方式把当地的土地利用起来。还可以利用植被轮作的方式进行恢复生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生物链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有效措施,让生物链恢复以往的情况,利用农田循环经济机制的方式让生物链得到快速恢复,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3.4 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当地的生态平衡会受到影响,水利施工完成以后要对当地情况进行组织分析,对影响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案,设计出调整和改善方法。在施工时要确保当地的植被正常生存,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被进行种植,确保生态处于一个理想状态,依靠这种方式确保水土不会发生流失[7]。还要关注当地的生物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现象逐渐严重,把生态的情况控制在一个点。

3.5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的水利施工沿着河岸进行的,这就需要沿河生态修复技术来保障生态环境,减轻生态破坏的影响力,让沿河的生态向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进行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时,如果遇到生态环境破坏单一的情况,需要关注河流内的发展情况,确保河水不会被建设所影响,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断面形态进行修复,设置河槽、护堤池等,让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6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让环境得到共存,利用生态环境的竞争关系来保障生态环境,可以控制水中植物的繁殖,利用水中营养物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确保生态得到保护[8]。目前水环境的保护所用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是人工湿地技术,这种技术广泛运用在各种污染处理过程中,有着很突出的优势。可以改善水质,通过理想的方式完成对水资源的净化,在如今生态修复过程中利用湿地的面积消除水中的浮游物,净化水资源,实现对生态的修复。

4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解决现有问题的方式

水土只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是确保山区、丘陵等地区的资源被合理利用,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发挥出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修复工作是把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修复,结合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利用人工进行修复,目前有许多的修复方式,水利施工单位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发展。

4.1 绿色种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众多,因此开展修复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方案,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水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要选择修复最广的技术,绿化种植技术涉及的就比较广泛,水里施工人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植被,主要是确保植被的存活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施工人员要把植被种植在河堤两岸,确保生态护坡形成,施工人员要设计好护坡的坡度和面积,以美化环境的角度出发,保障水土保持在良好情况,对于护坡的土壤较厚,土壤比较干燥的区域,要选择旱生草搭配灌木的方式进行施工,形成一个良好的固沙带,提升美观的同时保障了水土不会流失,解决水利施工当中水土发生流失的问题。

4.2 土壤保护技术

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许多种,水土流失和自然地质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河流两岸的土壤长期和水资源接触,地质结构当中含水量较高,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地质结构稳定性出现问题,当一些地区水流比较湍急时,就会引发水土流失,并且会污染水质。因此要运用合理的修复技术进行保护环境。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加固的方式,把软化土质换成符合施工条件的土壤,改善当地的土壤结构。为后续植被种植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需要合理搭配施工人员和机械来完成这项工作,要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让施工人员自觉保护植被,改造好当地的河道。

4.3 技术创新研究

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时要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修复的经验,创新目前的修复工作。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意识,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许多修复技术可以从网络上进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化,推动了我国水利施工中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目前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方向是人工修复使用的材料,以边坡裸露的问题来看,利用的施工方式是喷锚的方式进行修复,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决绝水土流失的问题,但是没办法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达不到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对目前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创新。目前使用最多的材料是连柴柳枝以及各种柔性护岸的结合达成治理目标。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我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不不同方面的提升,目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生态保护建设当中,水土流失做为危害环境的一项严重问题,需要对当地的环境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生态修复技术实际施工起来非常复杂,因此施工要注重培训工作,从当地的地址环境出发,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开展绿化种植工作,保护好当地土壤,从生态修复技术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利用科技手段结合学习先进技术,为水利施工生态修复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植被水利土壤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土壤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灵感的土壤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