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舒颖
玉珍开始了她的远行。在小说中出场时,她已经五十一岁,一个人,两个背包,一根手杖,不想与人搭话,“生怕走慢了一步就会染上他们身上的戾气”,认为其他旅人身上有“数不清的坏毛病”,有些怨恨他们的不顾危险,因为她旅行的目的和他们不同。在此之前,她是一个理货员,而小说中最基本的身份,她曾是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离婚多年后,与她疏远的儿子因进藏意外去世,几乎和他父亲的命运如出一辙。本来,她逃避、痛恨和远行有关的一切,而如今独自远行,又是为了逃离她已然不堪重负的生活。
小说主要的时间线,是玉珍追寻儿子遗物笔记的旅行路线。旅行中,玉珍所经历的几件事、遇见的人与动物,连同着西藏的风景本身,一起改变了玉珍的认知,让她在对已逝的前夫与儿子的重新理解之中,获得了内心的自由。整个小说的发展集中在这一理解的过程之中,与西藏本身的风物与人情形成了自然的融合与处处呼应。玉珍旅途中所遇到的有外来人,如年轻人薯片与伍一,恍若包裹着去世的致远的影子;而西藏的本地人,如扎西老人、欧珠与妻子,还有放生羊德吉与分娩的母羊,则蕴藏着西藏这片土地本身的人情与魅力。
母羊两次出现,是小说重要的意象,它们共同的身份都是母亲。第一个出现的母羊德吉曾生下三十一只羊崽,上个月两个孩子被狼咬死,因此扎西老人带它去强觉林寺转经。遇见德吉是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分离后玉珍到达然乌湖,与笔记中远处的“蓝色泪滴”纳木错湖遥遥呼应。小说在这时加入了大量玉珍过去的回忆,儿子致远的离世、玉珍前往西藏的原因清晰复现。在此之前,玉珍重走儿子走过的路,是为了疗愈自己,而在此之后,她开始思考是什么吸引着致远,试图让自己去理解儿子。母羊第二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欧珠家的母羊经历了难产,玉珍陪同欧珠一起给母羊接生,新生命的到来、小羊“咩咩”与“妈妈”相似的叫声,强劲有力地冲击着玉珍对于致远的回忆,最终,玉珍终于在拨打致远的电话后说出了“妈妈想代你看一看纳木错”,代替了以往的沉默,这时她已经找到了答案。
虽然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是玉珍进藏的种种遭际,配合着西藏浓墨重彩的风物,隐含危险又斑斓多姿,但在小说的内部,拽着小说下坠,使之有沉重感的却是玉珍之前的生活。那是一片有着固定结构的灰色,作为理货员,她每天“秩序、有条不紊地把每个物品摆放于各自的位置上”,不爱说话和交际,“这个工作让她感到心安理得”。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被家庭抛弃的人,她几乎是无能为力地失去了自己的家庭——离婚后得不到儿子的亲近,儿子主动选择了父亲而与她刻意疏远。这是一段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在家伟离家之后,致远离世之前,作为前景闪回在小说之中,却深入渗透了小说的方方面面,丰满了玉珍的人物形象。而如同在一片灰暗之中挣脱,显现出颜色,远行西藏这一行为本身就变得意义非凡。
自由,这一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核心词,也形塑着小说的气息。小说中的家伟和致远,都是健康又勇敢的男性形象,就连死亡都充满着远行者的浪漫色彩,甚至有些以生命追寻自由的英雄主义。家伟写给致远的信,被致远用胶水藏在笔记封底,也成为小说中一个小小的谜底。家伟对致远说,“在极限攀岩后你会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我很感激你在离开前或决定做这些事之前没有先告诉我,不然我会出于担心而阻拦你。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变得疏远,因为这也是你的选择,你的生活。我深知在旅行或极限运动时,你最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价值,那一定是你感触最多的时候,而我,怎么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这样的东西呢”。家伟在生前感召着致远,在致远去世后,仿佛仍然在指引玉珍。
相比于小说里年轻人、男性们天性般追求自由的过程,玉珍对自由的理解过程本身就无比沉重。进一步而言,玉珍的西藏之旅,所蕴含的含义远大于和解、释怀,以及对其他人自由的理解。在小说的结尾,当她亲眼看到生命降生,草原壮阔,阳光“似雨点一样稠密”的那一刻,她也找寻到了自己的自由。玉珍最终的转变、成长,并不来自家伟,甚至也不来自她脚下同家伟与致远走过的相同的路,而是来自玉珍自身的力量。一路走来,她凭借着理解、爱与承受的能力,超越了男性角色所指导的价值观,通过自己的力量体会到了西藏之美,体会到另一种生活的滋味,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自由。
在玉珍还没挣脱出生活的灰色前,在超市里工作,她觉得“每个人都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牵连着,赶赴各自的方向……玉珍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她想找到牵连自己的那根线”。最终,玉珍不仅找到了那根线,还有一面象征着自我找寻与自由的风筝在线的尽头徐徐展开,并有了色彩,几乎要与西藏天的蓝色融合在一起。在往后的生活里,她或许仍然会为致远的死伤心,她仍然会觉得不痛快、不自由,她或许从西藏回去后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理货员,但她的远行本身已经呈现出足够的意义与力量。
当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从家中走出,当她身上所有的痛恨与遗憾转变为彻底的理解并走向自我追寻之路时,将永远有一个如“蓝色泪滴”般美好的纳木错湖在前面等着她,等着她勇敢地翻越过生活的千山与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