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3-03-22 08:38:01董春伶
林区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评价

董春伶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自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被纳入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起,高职招生始终以国家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为依托。而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特点,统一考试难以兼顾。又由于统一考试的分批录取规则,使得职业教育陷入被“分层”的困境,降低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边缘化地位。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也首次提出了“职教高考”的概念。

“职教高考”制度打破了我国高职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依附于普通教育人才选拔体系的格局,开辟了新的人才选拔路径。“知识+技能”的职业高考结构,为传统高考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伴随“职教高考”政策而来的,还有高职院校的“百万扩招”政策、“双高计划”“双优计划”、职教法的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更新以及职业教育生源的多元化发展,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甚至隐患[1]。

解析职业教育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正确认识“职教高考”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有助于解决多年来的教育固疾和教育“内卷”、更新观念、打破学历枷锁、瞄准职业行动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对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适应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裨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教高考”的价值意蕴

考试招生制度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发展,满足人才多元化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招考对象的针对性,缓解社会发展中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有必要建立起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

(一)双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外部指向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却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体现出劳动力培养结构的错配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制约。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我们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稳步建立和发展职业本科。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全球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会提高对技能型人才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目前,人们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选择上存在一些争议,由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发展格局,加之职业教育在高考录取中的弱势地位,造成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误解。在教育结构上出现了个人需要和国家需要脱节的现象。从国家整体长远发展来看,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是长期追求的目标。由于个人选择造成的对能力倾向的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都会影响学生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类型选择的非理性现象,因此要从宏观的角度加以引导和干预,“职教高考”政策是拓宽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建设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集群,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二)职教内部以评价促改革的有力抓手

评价是教育内部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一头指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头指向高等教育的招录标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敏感神经,也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稳定[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普通高考录取中高职专科院校一般设在第三批次,分数远低于本科批次,鲜明的淘汰机制使得职业教育的生源长期受到挤压,造成了职业教育价值意蕴的遮蔽。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呼唤独立的招考评价机制。

第一,有利于消弭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鄙驳。一方面,“职教高考”独立招生,变“分层”为“分类”,有利于转变高职高专在高考招生中的不利地位。提高职业教育生源素质的同时,也转变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地位[3]。另一方面,“职教高考”使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指向就业,强调实践和技能;普通教育指向升学,关注理论和研究。当前“职教高考”为职业教育开辟了上升的通道,既面向就业,也面向升学。

第二,有利于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职业课程体系。评价是教育实施的“风向标”。“职教高考”“知识+技能”的考试模式必定推动中职教育加强技能培养,首先,评价体系的变革会造成对职业教育原有专业结构的冲击。当前,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撤并和调整的重要参考,关注优势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避免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反馈的滞后性。其次,利于优化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探索,促进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形成完整畅通的专业型人才发展道路。有利于探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从而建设一体化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高级技术人才培养链条。最后,强调职业教育基本知识素养的考察以及职业教育中价值观、人才观、劳动观与生涯发展概念的教育,促进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职教高考”的现实困境

自“职教高考”政策实施以来,以及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的通过、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5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拨款276.9亿元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11月财政部和教育部提前下达2022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约249亿元、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然而“职教高考”政策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自实施以来获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职业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和“职教高考”制度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方面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实施过程所造成的一些复杂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职业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

1.区域发展差异制约“职教高考”的统一性

我国地域广阔,由于气候、地理、资源、人口、风俗、历史等诸多因素塑造了我国各地特色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也造成了区域政治、经济、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不均衡。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意味着区域发展的差异与统一化倾向的“职教高考”有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同时,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也同样影响着“职教高考”的公平性。

2.生涯教育缺位影响“职教高考”生源质量

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坚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普职分流”势在必行,使得职业生涯选择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中小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了解,能多大程度在普职分流时做出理性选择,是义务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在家长和学生中仍存在“重学轻术”“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资格”“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教高考”政策持观望态度,职业教育仍是许多学生无奈的选择。因此,及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生涯轨道,构建横向上强调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纵向上关注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初步认知、探索实践、定向决策,以及整体上打通学生职业生涯专业发展通道的体系化教育共生系统是抚平家长和学生在“普职分流”问题上焦虑情绪的关键,也是提高“职教高考”生源质量的关键。

(二)职业教育内部因素的深层困境

1.评价标准缺乏严格界定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的参照,而当前,职业教育缺乏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分为四大类: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分属教育部和人社部两大部门,并且分别制定职业教育技能标准和教学标准。教育部侧重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人社部则侧重于技能标准的制定。然而,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方面,教育部将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下放到职业院校,但多数职业院校均以课程结业作为完成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对学习者“能力”评价没有明确的衡量;在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方面,技工学院以技能形成作为培养目标,对学习者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素养的高低没有明确的佐证[4]。由于评价标准的模糊造成了评价内容缺乏统一性,进而影响职业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不利于“职教高考”政策实施。

2.评价过程的公平性争议

类型教育的视角下,“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职教20条”中强调了保障“职教高考”的公平性。但教育本身与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经济尚且有地域差异,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也是相对的。首先,在类型教育的视角下,“职教高考”采取的“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使得普通教育对“职教高考”难度、标准存在质疑的声音。其次,不同专业技能之间的考核难度、标准也难以形成量化的呈现[5]。最后,不同地区的生源数量、招生数量、行业标准都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教高考”的信度,效度受到质疑,阻碍“职教高考”政策实施[3]。

3.评价结果的效用缺失

由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缺乏统一指导,造成“职教高考”的分类考试难以使学生真正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首先,普通高考的学生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以高考成绩进入到不同学校和专业。然而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只能选择特定专业,并且很难进入到本科院校。即便有机会,也只有少量名额。其次,由于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力”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职教高考”的成绩能否被认可,作为职教学生上升的依据还有待商榷。最后,由于职业教育的多种招生方式,如,五年一贯、社会招生、自主招生、注册制度等,多条路径入学的学生成绩能否做到互认、互换、互通都影响着“职教高考”的现实价值[6]。

三、“职教高考”的路径探析

构建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也应考虑到在复杂多元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标准,立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职业生涯选择空间和发展路径。

(一)构建区域协调的“职教高考”评价制度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影响着“职教高考”的公平性,因此“职教高考”要做到相对公平,地区诸因素的差异应当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关注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服务于地区产业发展,不同产业、企业的要求应当成为职业教育评价内容和标准制定的参照。因此在“职教高考”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省为单位制定“职教高考”的内容和标准,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范围的统筹考试带来的公平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了地市范围制定规则造成的内容零散和标准不具公允性的问题[7]。将评价体系的建设权利下到省级政府,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地方政府根据地区产业特点协调和构建产业集群和专业集群,进而衍生出多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为学生提供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平台。通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模式,打通职业教育人才上升通道,利用人才培养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弯道超车。

(二)制定能力本位的“职教高考”评价标准

当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办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之间的矛盾,体现出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之间的观念错位。社会中的教育焦虑源于职业教育的导向不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实际上破除“五唯”观念,构建起能力本位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职业资历框架制度与“职教高考”紧密结合是实现职业技能标准量化的有效办法。首先,二者具有教育目标上的耦合,在职业资历框架的基础上制定“职教高考”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升“职教高考”成绩的流通性和认可度。其次,二者在内容上能够互补,学生先通过中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认定,凭借职业资格认定的成绩参加“职教高考”的“3+X”模式,同时强化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4]。避免国家统一考试有失公平性的风险,又提高了省级政府统筹的“职教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我们要关注到建立健全执业技能鉴定制度,要做到考培分离,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质量。

(三)推动各个学段的“普职融通”机制建设

当前在职业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中边缘化地位的背景下,职教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同普教同等重要的地位,“职教高考”才能获得普通高考同等的效用。《通知》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要坚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这不仅仅意味着“普职分流”中学生数量大体相当,也意味着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师资配备方面都要做到大体相当。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涯认知体验,在职业生涯体验中,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形成劳动技能和职业认知的同时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在“普职分流”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使得参加“职教高考”成为一种选择,而非在选拔制度下的无奈之举,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职教高考”的生源质量问题。其次,在中职教育中,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可以替代的关系,中职教育从原来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和升学并举。如果升学还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和要求[8]。职业教育也应当利用好其先进的职业技术设施和资源优势,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的衔接体系,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体验、训练,提供平台,改变职业教育的边缘地位,从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入手提升“职教高考”评价结果的效用。最后,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职业本科建设是推动“职教高考”政策的有力支撑,扩大职教本科的招生规模,利用好当前已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扩充职业本科数量和专业体系建设,在普通高校鼓励部分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进行职业教育专业转型,有利于构建“职教高考”成绩在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院校间的兑换机制。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通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认知。“职教高考”政策的不断完善,是我国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我爱的职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