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其五大任务之一,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则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举措与手段,现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积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更是作出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重大部署,其中建设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体现山西担当的重要任务。为推动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现开展关于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以期能为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示范区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创新运营模式,加快新技术系统集成应用,全面赋能运营模式升级、组织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依托黄河流域山西段丰富的文化内涵,创新创意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地方曲艺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民俗文化体验等黄河文化发展新路径。挖掘利用优秀传统黄河文化,建设汾阳汾酒文化产业园、清徐醋文化产业园等黄河文化产业园;以创意为核心,发展山西影视动漫产业,建设碛口黄河文化影视基地、太原动漫产业园等影视拍摄和创作基地;策划山西黄河根祖文化展、晋商文化展、山西非遗文化展、山西农耕文化展、山西科技文化展、山西红色文化展等会展活动,打造山西沿黄区域综合型会展文化产业链。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老牛湾、壶口瀑布、碛口古镇、蒲州古城、永乐宫、关帝庙—盐湖、晋阳古城、陶寺遗址、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形成文旅融合示范区。
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并制定多条研学旅行专线。推动山西“黄河文化+研学”“红色文化+研学”“民俗文化+研学”“非遗文化+研学”“康养文化+研学”“科技文化+研学”六大研学旅游类业态发展。推动建立晋商“万里茶道”和晋蒙“粮油故道”体验基地、黄河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基地、黄河传统村落民居保护研学基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黄河特色民俗体验基地,发挥好“六个基地”活态传承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发展,延续三晋历史文脉,保护山西黄河文化基因。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大力实施到位、落地见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黄河及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骨架,结合黄河流域山西段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等,以保护第一为原则,构建山西黄河中游绿色生态廊道。
建设以吕梁山为主体的黄河干流与汾河源区生态屏障带和以太岳山、中条山为主体的沁河、涑水河与黄河干流源区屏障带,保障黄河沿线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针对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内外、不同生态功能的生态空间,实施内外分级,各有侧重的生态空间分级分类用途管制策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确保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
构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支持吕梁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好转。保护好黄河、汾河、沁河等水系生态涵养带,形成联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结合山西实际,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措施推进森林植被建设,科学选用适合山西本土的树种,推广应用乡土树种;加大对水源涵养林建设区的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将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区、整村移民搬迁区等适宜退耕还林的土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采取近自然修复、人工促进修复、人工草地建植等不同修复措施,加大退化草原修复力度,通过退牧还草、退化草地修复治理、亚高山草甸保护与修复、黄河流域草地植被修复治理和草地改良等,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动草原生态修复。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把修复水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保持水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推进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实施黄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拦截净化工程;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加强融合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宽视野推进各类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夯实发展基础,在融合发展中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立足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化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交流融合,搭建文旅融合载体,创新融合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提升特色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推进建立建设一批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现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成果的旅游共享。推动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场馆转型升级,将其打造成为知名文化旅游景区。尽快启动一批国有、非国有博物馆融入区域旅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A级景区。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旅游经营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推行“景区+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文化演艺、民俗体验等活动,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依托文物和文化资源发展,大力推进研学旅游产品建设,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和展示方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以晋源区、平遥县、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振兴小镇、皇城相府、大阳古镇旅游景区等为核心,推进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创建。推进文化和旅游管理服务品牌共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同步推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康养化提升。围绕大流量旅游景区利用旅游和养生养老服务资源,发展医养结合型、康养一体化产业,重点扶持培养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性强的康养旅游示范项目。把康养旅游项目纳入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全方位的营销宣传。
构建智慧文旅管理一张网。围绕为政府提供文旅行业管理、产业发展及宣传推广等决策信息核心任务,横向贯通文旅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统一采集、集中存储、快速处理和应用共享形成全省智慧文旅超级大脑。纵向形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产业运行监测服务、大数据分析决策服务、综合执法管理服务、投诉管理服务、舆情管理服务、应急指挥管理服务、旅游团队管理服务、文化数字资源管理服务、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等宣传推广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全媒体宣传推广服务、宣传推广效果分析服务等。构建智慧文旅运营平台。围绕推动文旅企业实现在线交易、经营等运营方式转型目标整合全省文旅资源与分销渠道打造基于产业应用的数字生态链实现统一在线交易服务产生行业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产业链反哺能力催生出数字经济新业态为文旅企业“赋能”。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一机游矩阵。围绕实现游客一机游目标以公众号、小程序等便捷方式,为游客提供线上购票、酒店预订、旅游交通等定制服务精准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做到“一机在手、畅游山西”。加强数据信息共享交换。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代表性两河文化遗产数字资源采集,建立完善各类专题数据库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
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康养相互赋能和融合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康养特色村、康养小镇、景区、景点等,探索“云观展”“云旅游”“云观影”“云演唱会”等模式,培育数字景区、线上阅读、智慧旅游、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博创意产品,加强数字化产品制作和推广。结合文学、音乐、游戏等方式以及文创大赛等活动,将营销创意、国际赛事、品牌跨界、数字体育、影音娱乐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进行数字化创新,推动线上文旅产业投融资,开展文创产品在线生产、营销和销售。
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指引,探索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搭建联合建管平台,协调解决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等重大问题,推进一体化发展。
山西省要加大对相应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建设投入。强化公益性资金项目投入,设立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基金,重点倾向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梳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旅游项目建设等环节。通过PPP融资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鼓励金融部门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山西省与东部沿海文化发达省市间建立投资合作机制,加大对黄河流域山西段各市县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跨市县的区域文化和旅游联合开发项目。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国家级发展基金对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统筹协调山西省旅游发展扶持资金、旅游专项资金、山西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旅游规划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的使用,提升其对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跨部门、跨地区的旅游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募集社会资金,形成良性发展的旅游开发资本市场。同时,通过出台旅游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发达省区以至国外资本对黄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投入。
在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对文化和旅游项目的用地投入。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与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要预留发展空间和重大文化旅游设施项目用地。探索对重点的规划建设项目实行特殊的土地扶持政策。激活低效空间资源存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腾退空间、低效土地、资源枯竭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优先引入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实施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英才计划和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建设,推动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人才梯队。启动实施“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英才计划”,面向重点院校(研究机构)遴选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发展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支持开展课题研究、产业创新或教学开发等项目。适时考虑组建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充分发挥省内外专家在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针对黄河流域山西段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全面深入持续研究,及时提出研究成果及解决策略。
促进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晋陕豫、晋陕蒙、蒙晋冀三个金三角协作发展,强化与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密切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对接,统筹规划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强交通通道连接,增加出省通道。积极开展内陆无水港、空港货运枢纽业务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大支持鼓励与其他沿黄省(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融合、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合作。突出山西黄河根祖文化的中心地位,打造中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和国家级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瞄准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营销,推动与沿黄省(区)客源互换共享、产品线路共联、旅游品牌共塑、旅游市场共治。
塑造鲜明的黄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形象,拓宽渠道加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建立全省协调统一的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宣传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外宣、文旅、体育、广电、外事等部门的作用,利用各自优势和渠道参与到黄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宣传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大河流域国家,选点设立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处。对省内民众进行黄河流域山西段文化旅游的宣传教育,让民众成为其义务宣传和推广者。另外与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合作,分别拿出版面和时段免费对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