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西藏: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中国特色实践
——以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为例

2023-03-22 06:39吴霓王学男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组团式林芝共同体

□吴霓 王学男

教育扶贫既是我国扶贫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扶贫的重要实践途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2020 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下一个阶段的重要目标,也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教育对口支援,作为中国特色的扶贫创新与实践,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西藏是其中的典型。

一、“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广东省的实践探索

教育援藏,伴随着和平解放西藏便开始。[1]教育对口支援作为异地帮扶、资源共享的政策模式,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重要机制,对于民族教育的公平和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 年12 月,教育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对口支援机制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对口援藏的精准程度、覆盖范围、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政策成效显著。其中,广东省“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林芝一中)特色鲜明,成为鲜活的典型示范。具体措施如下。

(一)调查摸底,按需规划设计,不断深化援藏“组团”模式

广东省“组团式”援藏队伍赴藏之前和初期,先对林芝一中进行了从学校制度到师生发展的系统调研,摸清了林芝一中的真实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应林芝所需、尽广东所能”,针对林芝一中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从“人员组团”到“制度组团”,再到“资源组团”,广东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援藏内涵,完善援藏机制,扩大援藏范围,精准补充短缺学科师资和教育管理教师,从第七批到第九批,逐渐形成精确对接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方协同的教育援藏支持体系。2016 年开启“组团式”教育援藏模式,2017 年实施的“校地共建”项目为全国首创。

经过前期的磨合,林芝一中更是大胆地进行中层机构结构性改革,广东“组团式”援藏教师的模式从“外部嵌入式”逐步过渡为“浸入融合式”。

一方面,学校职能部门进行优化整合,原教务、教研、实验管理等部门进行整合,并增加教研部、教学管理部和科教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指导教师素质的发展;原德育处、团委、年级组、生活指导中心等部门整合为学生发展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根据“十四五”的教育发展趋势,新成立信息化服务中心,逐步构建智慧教育系统,协调各项发展。学校领导由两地教师共同担任,分工协作,在管理团队中援藏骨干教师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在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之间,注重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组建援藏团队与受援团队的教师工作坊,让援藏教师和本地教师设置共同的目标,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共同备课、磨课、观课、评课,并共同推进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共学共研共进活动;通过组织援藏教师学跳锅庄舞、学习藏语、开展汉藏一家亲活动等,使全体援藏教师快速融入当地;援藏教师之间也通过援藏组临时党支部这个平台快速融合,整个团队迅速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援藏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援藏教师100%参与“青蓝工程”导师制和“双师制”结对工作。

(二)铸魂育人,打造红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是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是构建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网络机制。由书记、校长主抓的党总支为“一个中心”;由党总支、办公室、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等组成的一条“行政主线”;由教务处、教研室、教信办、科任教师组成的一条“业务主线”;由家委会、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组成的一条“社会主线”。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机渗透。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通过历史课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教育,培育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感和自豪情,教育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人应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教育等统摄学生学习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美德、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的同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养成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的道德实践,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语文课、美术课等课堂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体会东方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使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自觉的大局观,拥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观念和意识。通过语文课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爱党、爱国思想的培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范围中。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作用。通过开设民族舞蹈班、民族文化绘画班、鼓号队、国旗班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美育,鼓励学生探索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的朝气,进一步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主动挖掘“红色教育”阵地资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创新学校德育长廊、文化长廊、德育室等宣传阵地内容;利用课堂主阵地,通过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及德育教育课等方式,深挖中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月”“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集中收看《新闻联播》,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在早、中、晚自习铃声中插播爱国歌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利用援藏资源,深入挖掘学校及周边红色教育特色文化,建成“林芝市八一中学红色校史馆”,提高环境育人功效。

四是深化“家访”活动,形成家校社联动,汉藏一家亲深入人心。援藏工作组以家访为抓手,做好“结对结亲,交流交融”工作。通过家访,倡导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介绍学生在校表现,落实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家校有效连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的深度融入与通力配合,让爱、包容与理解融入孩子的成长,让汉藏一家亲深入人心,在春风化雨中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

(三)智慧教育,对接乡村振兴,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广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援藏队伍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为林芝一中面向未来的教育数字化发展“量体裁衣”。

一是搭建信息化平台,为学校管理提质增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学校各项制度可视化、可操作、规范化,从而促进了制度的有效落实。首先,优化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德育例会制度、教研组教研活动制度等,推动了学校议事和执行的规范;其次,作为走读学校,便于对午餐、午休、午自习进行分时段分类管理,确保了学生正常的午休和学习;最后,财务制度方面,完善了学校财经内控制度、资金审批制度、报销流程、学校合同审批与签署流程。制度的完善,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此外,学校还具有智能安防、一键报警、短信通知功能,共有298个摄像头,全面覆盖整个校园。

二是撬动课程建设与发展,让“五育”并举与教育公平落到实处。学校援藏工作组确立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或带领本地教师开发了可供学生选择的20 多门校本课程,并申请广东援藏资金在学校建立了一间创客教室和一个校园电视台。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构建智慧校园,力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上课”更加充满智慧。学校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共组织听评课、讲座200多次,覆盖师生2000 余人次,并辐射县乡学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有效提升林芝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课程体系的丰富,使得每一个学生能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引进广东“智慧教育”模式,使学校教学课堂模式由“优质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变,教研模式由“学科教研”向“教师工作坊”转变,教师成长共同体由“结对帮扶”模式向“共学共研共进”模式转变,教师逐渐向科研型迈进。制定了援藏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方案,将教学评价转化为可理解、可测量、易操作的方式,加强了以评促教的引领力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优势和“广东名校+”政策优势,粤林两地教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建立完善各学科电子教案资源库,实现教研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健全完善了学生评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

二、广东“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经验与成效

广东省“组团式”教育援藏队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为目标,以“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为原则,不断丰富教育援藏内涵,不断创新援藏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按需供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援藏,不断挖掘“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政策红利。广东省援藏教师队伍根据双方的需求与优势,挖掘林芝市和林芝一中现有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利用,并借以教育信息化平台,对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等进行优化与搭建,为“组团式”教育援藏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搭好“脚手架”。

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广东省和林芝市、受援教师和援藏教师之间,通过管理人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和生活中,开展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2]

三是多维融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西藏当地教育留下“活水源泉”。援藏教师为学校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学校和本地教师在教育管理理念、教师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民族团结凝聚力等方面均有质的提升。林芝一中和学校教师多次获得区级以上的荣誉,学生的学业表现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2020 年和2021年林芝一中的本科率分别达到78.7%和87.5%,西藏当地学生上大学、上高水平大学的教育机会明显提高。

三、展望与建议

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是关乎西藏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因素。“组团式”教育援藏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挖掘和继承其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让“组团式”教育援藏优化升级,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第一,“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层次更加丰富、对象更加精准、效益更加突显。根据受援方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配置可持续性的帮扶人才队伍,将帮扶的定位和层次覆盖从教学质量到教育管理,从教育扶贫到乡村振兴,从“组团式”结对帮扶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

第二,持续深化帮扶理念的更新,“组团式”教育援藏、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等政策目标不仅仅是“输血”和供给,在“十四五”期间,作为脱贫攻坚的巩固期,应“软”“硬”并重,“造血”和“输血”并重,从而最终实现“造血”能力和自力更生。充分尊重本土教育文化生态,体现本地教师的价值,发挥援藏教师在教研和管理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评估作用,不断激发本地教师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第三,以嵌入式、沉浸式、融合式的“组团式”教育援藏为契机,在全国各地和各族人民之间搭建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援助方式和机制均有所创新,其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带来了西藏各族人民对“五个认同”(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化,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组团式林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林芝桃花香
春鹦闹梅
“组团式”教育援藏
放眼大局抓细节——组团式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
医疗“组团式”援疆模式应加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