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分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及启示

2023-03-22 06:02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意念内化检出率

◎ 俞国良 何 妍

何妍:俞教授好!在上期的“主编访谈”栏目中您给我们介绍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元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整体情况,我们在敬佩的同时也感到好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调查研究近些年并不少见,您和研究团队投入近一年时间去完成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俞国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率先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表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十年间我国仍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这为社会结构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学生群体的自我、情绪、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正值快速发展却又远未成熟之际,很可能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致使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滋生。那么,我国大中小学生(这里特指内地学生,下同)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2010-2020年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能否弱化社会转型所引发的负面效应?特别是2010年以来,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又如何?为回答这些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大中小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是首要任务。

如你所说,目前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所得结果仍然存在明显分歧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1)检出率高低不一。由于样本量、地区、取样方式、检出工具等的不同,造成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2)研究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性不足。现有研究大多数针对单一心理问题进行检出率分析,且碍于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概念常常被缩减为两三个指标,使所得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旧略显单薄,全面性和科学性备受质疑。(3)解释力有限,难以系统比较。受制于时间、经费、成本等,大部分研究仍采取方便取样方法,探讨的影响因素也不够具体,导致各研究之间很难相互比较,缺乏一定的解释力度。总而言之,这些分歧与不足不利于对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准确把握,很难得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科学结论。

为澄清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的争论,我们课题组利用元分析技术,于2021年3月开始对2010-2020年间知网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纳入1043 篇文献,囊括我国大中小学生2905979 名。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阐明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同时也为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总体比较

何妍:我们知道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和变量比较多,在调查研究的时候是不可能穷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您和团队的这项元分析研究中,心理健康指标选取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总体状况如何?

俞国良:基于科学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我们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阿肯巴哈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病理性问题两分法,将心理健康问题分为“抑制过度”的内化问题和反映“抑制不足”的外化问题。该分类方式目前依然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现实中心理健康问题指标较多,所得结果可能较为细碎且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根据学校教育现实和实践经验中发现的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突出问题,我们将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等六项指标统一整合为内外化问题,其中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确定为内化问题,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确定为外化问题。在探讨各类检出率共通点及其差异的同时,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与揭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特征及规律。

我们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对纳入的每项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包括发表年份、被试学段、被试省份、被试数、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检出率等,并采用元分析软件进行检出率的统计、整合与分析,包括总体检出率估计和调节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学段、经济区域、检出工具和时间、年份是造成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这六项检出率波动的重要原因。

就学段而言,每项指标的学段差异均显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初高中阶段每项指标的检出率均处在上游位置(睡眠问题除外),这一方面与初高中生在步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该阶段学生面临的巨大学业负担与升学压力存在着密切联系。

就经济区域而言,虽然仅有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的检出率在多项指标中处于上游位置,这说明西部地区的检出率情况不容乐观。相较于其他经济区域,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存在课程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学生在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难以寻求及时而有效的帮助,继而造成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具有一定差异。

就检出工具和时间而言,除了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的检出时间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余指标的检出工具、检出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检工作中,测评量表及检出时间的正确选择,对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为重要。

就年份而言,除了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无明显变化外,过去十年间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都随年份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即年份越高检出率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信息等对个体心理健康带来了无法消弭的负面影响,包括价值观冲突、人际信任下降、线下社交时间减少、网络成瘾现象频发等。因而,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自2010年便开始稳步推进,但其成效或许并不理想,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何妍:这次研究的内化问题包含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意念四项指标,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内化问题检出率的情况。

俞国良:内化问题纳入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意念共四类研究文献,元分析显示内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20.0%。对学段进行比较后发现,学段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来讲,小学、大学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而小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初高中生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对区域进行比较后发现,区域的调节效应显著,东北地区学生的内化问题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其余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年份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学生的内化问题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就学段而言,这可能与不同学段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和面临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有关;就区域而言,可能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就年份而言,可能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和智能手机等社会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何妍:外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是什么情况?

俞国良:外化问题纳入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两类文献,元分析表明外化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11.7%。对学段进行比较后发现,学段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即各学段之间的外化问题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对区域进行比较后发现,区域的调节效应显著,东部地区学生的外化问题显著低于中部地区,其余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年份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学生的外化问题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以学段而论,可能与青春期前后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衔接发展有关;此外,这也暗示着对于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这类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其预后状况不佳,一旦发生则很难根除,往往伴随整个学生时代,呈现出顽固性、反复性、难以根治性,因而不同学段鲜有差异;以区域而论,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有关;以年份而论,可能与心理健康内化问题相似,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等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何妍:总体上来看,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检出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俞国良:是的,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内外化问题的检出率状况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似之处在于:(1)区域是影响我国学生内外化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2)近十年来,我国学生内外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内化问题的原始研究几乎遍布全国,而外化问题仅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其次,学段是影响内化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健康外化问题的检出率在不同学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我们将六项指标整合为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元分析软件分析总检出率,并将“内化/外化”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检验后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外化问题。根据文献分析、现场观察与调查研究,以上结果与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基本吻合。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分类比较

何妍:这项元分析研究除了总体比较之外,也分别对六项指标作了具体的分类比较,特别是系统考察并比较了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我国大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未遂等的检出率状况。请您逐一给我们具体介绍介绍。

俞国良:元分析显示,这几个指标的总体检出率分别是焦虑18.1%、抑郁22.2%、睡眠问题22.2%、自杀意念13.6%、自伤行为20.1%、自杀未遂3.3%。整体而言,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的原始研究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及直辖市;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的原始研究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较少关注到东北地区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东北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情况;自杀未遂检出率的研究较少,只零星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少数几个省份,这说明绝大多数省份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检出率状况仍处在空白状态。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学段比较后发现,不同学段的调节效应均显著。对焦虑检出率而言,小学生与大学生无差异,但两者都显著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生与高中生二者之间则无差异。对抑郁检出率而言,小学生低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高中显著高于大学,初高中无显著差异,初中和大学也无显著差异。对睡眠问题检出率而言,小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最高,初中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最低。对自杀意念检出率而言,大学学段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初中和高中两者之间则无差异。对自伤行为检出率而言,大学学段的自伤行为检出率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初中和高中两者之间则无差异。对自杀未遂检出率而言,初中的自杀未遂检出率显著高于高中和大学,高中和大学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后发现,焦虑和抑郁在性别、是否城镇户口、是否独生等几项特征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育政策的放开以及性别平等理念逐步加深,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均不会对学生群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造成显著影响。睡眠问题、自杀意念、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不是影响这几个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区域比较后发现,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大中小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较为一致,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焦虑和抑郁是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区域的睡眠问题和调节效应显著,具体而言,东北地区学生的睡眠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他三大区域,而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两两之间差异则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东北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包括温度、光照时间等。自杀意念检出率调节效应显著,这可能与不同经济区域的学业竞争压力、心理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具有密切联系。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区域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时间比较后发现,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意念检出时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其中焦虑和抑郁当被问及“近来”时检出率最高,焦虑被问及“1 周”时检出率则最低,抑郁被问及“6 个月”时检出率最低;睡眠问题被问及“4 周”时检出率最高,而“1年”检出率最低;自杀意念当未规定检出时间时检出率最高,而“1周”检出率最低。无论是“6 个月”“1年”还是未规定检出时间,自伤行为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

对六个指标的检出率进行年份比较后发现,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的年份调节效应显著,说明近10年来,我国内地学生的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睡眠问题、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的年份调节效应不显著,说明近十年来我国内地学生这几个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变化不明显,总体呈现平稳趋势。

心理健康研究重在“深耕细作”

何妍:从您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中小学生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伤行为几个指标上的检出率偏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我们在研究、实践和政策制定等各个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您认为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还存在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相应的改进思路是什么?

俞国良:在实际的检索及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首先,不同指标的数量差别较大,其全面性也有所差异。例如,抑郁指标包含原始文献474 篇,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而自杀未遂指标则仅纳入原始文献37 篇,同时只对零星几个省份的学生进行了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相较于焦虑、抑郁等问题,自杀未遂较为罕见,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经费、现有工具及测量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对此“浅尝辄止”,不利于形成对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把控。其次,不少原始研究使用的检出工具、测量标准杂乱不一,存在直接引用国外量表而不经过本土化的情况,也有个别研究仅将某类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视为精神障碍,旨在鉴别有关临床特征,不适合正常学生群体,容易导致不同研究的检出率浮动较大,如对于抑郁而言,其原始研究检出率最低为0.5%,最高则达85.6%,这说明选择权威的测量工具及明确测量标准是未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筛查、诊断与报告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有关近年来我国整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真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有益借鉴。一方面,检出率原始研究由于解释力问题难以相互对照;另一方面,即使有部分学者致力于检出率元分析的工作,但大多还是针对单一心理健康问题,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阐述我国心理健康检出率状况的研究仍不多。据此,在未来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应重在“深耕细作”。

深耕细作,意味着对于研究领域应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对于研究问题应有细致、周密的考量。第一,在研究工具上,需选取合适且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明确检出时间和筛选标准。这一方面可以杜绝因不熟悉检出工具导致数据无效、错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将旨在鉴别临床特征的工具误用于正常人群从而造成不良后果。第二,在研究对象上,应试图全面化考量心理健康问题的内涵,仅个别指标或维度并不能覆盖心理健康问题的全貌,也难以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这有利于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与差异,还能对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全貌有更清晰的了解。因此,学者应慎重选取研究工具,并可以尝试考察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健康识别与评估体系,从而更有利于之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诊断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

何妍: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从本次元分析的研究结果出发,您对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国良:首先,这次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严重地威胁着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例如抑郁、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已高达22.2%,自杀未遂(3.3%)的检出率虽不高,但一旦出现则极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仍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具有心理健康研究背景的人员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由于大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与年龄特征迥异,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也存在着显著区别。与成年人不同,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结构仍处在动态变化中,因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帮扶其完成所在阶段的心理社会性任务。最后,经济区域和年份是影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睡眠问题、自杀意念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别,且自杀未遂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地域特点灵活开展,同时还可参照社会大事件,有针对性地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从而防微杜渐。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意味着提供与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引进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不能为节省开支由没有心理健康服务资质的教师兼任。第二,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应该各有侧重,不应千篇一律。例如,针对初高中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缓解其学业压力、考试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应着重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第三,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及时代特色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对于自杀意念较高的西部学生,应着重帮助其树立远大目标,缓解厌世情绪,进一步提升自尊、自信等积极体验;在遭遇社会大事件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开展预防及支持工作。第四,不同的心理症状表现其严重程度与后果也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体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表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干预。如对于仅表现出睡眠问题的学生,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防止其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但对于表现出自杀未遂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应尽早转介精神专科医院寻求治疗。

心理健康服务重在“追根溯源”

何妍: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大框架之下,心理健康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俞国良:这次研究结果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化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外化问题。由于内外化问题经常以共病的方式出现,且共病率较高,一旦某学生检出外化问题(如自伤行为、自杀未遂),那么,该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存在着内化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服务不应仅局限于外部行为表现,还应深度挖掘个体的内在痛苦。此外,这次研究还发现过去十年间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都随年份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究其根本可能是受社会变迁影响,社会心态发生了改变。因而,心理健康服务更应从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入手,着眼于根植在整个社会群体的重要心理基础。换言之,心理健康服务应重在“追根溯源”。

追根溯源,意味着心理健康服务不仅要包含与个体心理问题相关的咨询、治疗、完善与提高,同时也要面向社会宏观层面,关注整体国民心态的培育。第一,从不良外部行为表现入手,探求解决个体内部的心理情绪痛苦乃至痛苦来源的思路与方法。如在治疗思路上,心理健康服务的终极追求并不是只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而是完善自我,从而以疾病为导向转向以健康为导向。在治疗方法上,不仅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弱化不良行为表现,还可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等,帮助个体缓解内在痛苦,正视痛苦来源,从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第二,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应有之义。即研究社会心理规律,着力消除如焦虑迷茫、失衡偏激、怨天尤人等不良社会心态,使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进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个人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政策制定重在“与时俱进”

何妍:这次研究结果所反映出来的趋势对我国未来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启发?

俞国良:这次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大中小学生的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巨大且快速的社会变迁对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将继续受到社会转型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洗礼。因而,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应尤为注重“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意味着我国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需紧跟时代脚步。第一,依据元分析数据及心理健康监测系统,深入刻画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及差异,实现国家层面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宏观把握。第二,从年份等多个层面客观探寻影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揭示其心理健康问题背后存在的时代原因。第三,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政策制定中体现新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概念的新内涵。第四,在政策制定后,也应实时监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从而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完善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总之,未来应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编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特别是重点考虑梳理、整合、提升心理健康的干预手段,这对于改善学生群体和儿童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应树立系统思维、综合治理的心理健康理念,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大框架下,着力构建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生命至上和责任为重的价值体系,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的理论体系,育心育德、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发展体系,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服务体系,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危机干预和医教协同的实践体系,生态课堂、生态校园、家校协同和社教一体的生态体系,并对高危学生人群、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特别是应继续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重视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标准化的本土测评工具,为我国学生群体、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固本强基、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意念内化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意念机器人(上)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涓滴意念汇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