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3-03-22 05:37:33丁国锋
考试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

丁国锋

一、 引言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全世界范围内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着人民智慧的文明结晶。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化素养尚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教育价值,熏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地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 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大部分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学生也认同应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认为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系统、深度地了解。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随意地滥用传统文化,对部分成语望文生义,对经典句子的误解和错误运用,对部分文化的理解歪曲片面。而且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获得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但常常是一知半解,不够深入。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对现代社会可能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

(二)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程度不高

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认识到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遍认为应当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语文实际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相应的具体教学方法,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入俗套。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在课内的古诗文板块中融入传统文化,缺少其他方面的有效结合,如课外的拓展、名篇的背诵等。语文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不高,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将其运用在课堂上,运用频率较低。同时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语文学科一般以教学和做题为主,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最终造成了学生文化素质的贫瘠。

三、 语文教学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而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个文化主体都在进行学习。首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唤醒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活起来”。其次,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传统文化以当今时代的不同优秀文化为营养基础,在相互的融合中吸取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涵,摒弃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为其赋予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内涵,让它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为了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我们更加能够理解的语言,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了更为新颖更具创意的表达方式。

(二)对学生而言

现如今,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网络上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步扭曲,精神世界逐渐匮乏。而在语文课堂中根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启示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谦卑、仁爱、自省、诚信、忠义的传统文化品格,一改学生浮躁浮夸、崇洋媚外的精神现状。学生还可以通过经典的名言名句和历史事例找到为人处世的准则和相应的道德标准,依靠榜样和示范的力量学会做人、学会处世。除此之外,从心理层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逆境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应对逆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断前进,让学生朝着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四、 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适用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精神境界,从而能与作者进行一场思维上的对话和辩论,以情换情,敞开学生的心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以人教版为例,在《古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并配备相关中秋节的画面。播放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水调歌头在众多流芳千古的绝唱中,是如此一颗闪耀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优美的音乐渲染出了教学的感情氛围,奠定相应的感情基调。通过动态的视频和画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中秋佳节经历,以这种方式强化歌词的感染力,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感悟。

(二)挖掘教材内容

现如今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有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文章蕴含着传统文化,也不知道如何呈现这些传统文化。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明确课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让实践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其次,教师应当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古诗词的教学,还应当从现代白话文中努力地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尽量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可以包含多个领域,例如艺术、建筑、饮食、科学等领域。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中,同样是以“爱国”为主题,在《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两篇课文中,教师应当仔细地分析文章的类型,通过揣摩文中小标题和关键语句,带领学生复述并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通过对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赏析,让学生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而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教师从“说”和“做”这两个方面挖掘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向学生展示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带领学生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学习闻一多为了祖国的富强民主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解读,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反复诵读文本

朗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走进课文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本情感的有效传递,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如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单独读,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思想。

例如,在古代诗歌四首朗读的教学中,教师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的比赛,比赛的主题是“思念”,让学生再次学习诗歌《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中选择一首诗歌来参加比赛。小组人员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带头朗读、齐读、分小组读等,让学生读出重音、停顿和语调,并着重地设计自己朗读的体态、手势和表情等,学生还可以为朗诵的诗歌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边播放音乐边朗读,边朗读边做出姿势,在活动中领略诗人的不同精神气象,感悟诗歌的抒情艺术,体会诗歌不同角度的感染力,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如在《观沧海》中学生采用两人领读,分男女生朗读的方式,并设计了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通过重音和轻音的差异,感悟了诗歌苍凉慷慨的基调,并且能够体会诗人妄图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怀。

(四)拓展课外阅读

由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讲解完毕,所以依靠课外阅读延伸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及时为学生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本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弥补自己知识的漏洞。同时,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为学生展示了黄河的图片,带领学生正确朗读黄河颂,并且向学生分析了黄河颂的重点字词和精彩段落。为了使学生理解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掌握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引入与黄河这一意象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余光中的散文《黄河一掬》,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诗句,陈梦家的诗歌《黄河谣》,萧红的短篇小说《黄河》等。让学生感受黄河在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隐喻,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入地研读诗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开展文化探究

教师还可以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选择某一项学习任务,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或质疑问题,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自主进行调查研究,如搜集网上资料或是对身边人进行采访。学生整理信息后,继续分析问题,小组合作研究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获得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还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基础技能。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能够及时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中,教师让学生开展文化探究活动。首先,分小组合作进行活动,让学生搜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科举制度的作用,以及古代进行科举的步骤和流程。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了解不同时代科举制度的差异点以及当时一些有关科举的社会现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感受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帮助学生理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为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了解当下我国的教育制度,并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作比较,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这次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了解之中加深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深化精神内涵

教师若只是带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却不对学生加以文化情感上的熏陶,终究只是浅层次教学,无法带领学生深入传统文化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学生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通过价值层面的引导,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道德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承担起青年的责任和重任,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教师围绕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根本条件以及大同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两个主题,让学生运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有学生自主回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儒家大同社会的根本条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核心,“选贤与能”是大同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讲信修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原文,疏通文义,学生回答出大同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立业”“人人都能尽其力”,带领学生感受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随后,教师让学生探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够努力实现大同社会?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问题,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具有为社会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士的思想觉悟。

(七)结合写作教学

除了阅读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在写作素材的积累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如《弟子规》《诗经》《论语》等著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具体地应用到与之相关的经典句子。例如,在“顺其自然”的写作主题中,学生可以引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典句子,在“转换思维”的写作主题中,学生可以引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学习经典作品中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名著的写作结构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传统的文法,探究经典作品的修辞艺术、语言艺术和风格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进一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写作基础。

在写作的进程中,教师还可以制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建立起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针对社会中传统美德缺失的现象,如面对跌倒的老人,大家不敢扶起来;对一些做好事的人,网络上大批网民讽刺其伪善;对年迈的老父亲,有不少的人不承担赡养的责任等。教师可以对这些社会热点的新闻,布置任务型驱动作文,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的现象,探究问题的原因,思考问题本质,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起到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八)提供展示平台

现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相应的沟通和展示平台,学生无法在亲身的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化素养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为此,学校和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实践机会,构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俱乐部和社团,包括文学社团、书法社团、国画社团、围棋社团、古琴社团、茶文化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入社团,汇集志同道合的学生,并挑选具有专业能力的社长、部门管理人员。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应的比赛,让社团部门承担比赛,如文学社团可以承担讲故事比赛、经典朗诵比赛、诗词大会等,书法社团可以举办毛笔字大赛,围棋社团可以组织围棋比赛。学生承办比赛,安排活动的计划、流程和人员,学校官方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有效的活动举办,为学生提供切身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除了线下各种活动的举办,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线上交流的平台,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构建网上传统文化资源的平台,向学生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线上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有效地拓宽了学生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教师应当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文化探究活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升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结合到写作教学中,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落实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