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机关幼儿园 徐 欢 凌 姗
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是师幼共同参与、交流经验、解决困惑、提升自我的过程,对于提升游戏质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游戏中的凭借物并引导幼儿将游戏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幼儿在分享时关注细节,从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其次,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通过提前预约、教师分组和多层次提问与幼儿深入互动,支持幼儿有策略地分享游戏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在不断的挑战、质疑中引发新的问题与思考,进而迁移经验、解决问题——在“有准备”“有计划”“有挑战”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教师要通过提供物质支架,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收集幼儿作品、绘制思维导图、记录游戏故事,助推幼儿在分享环节关注游戏细节、表达游戏想法、累积游戏经验、满足情感需求。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制作完成的作品以及绘制的游戏故事都可以作为分享交流的凭借物,当这些真实的材料呈现在幼儿眼前时,可引发全体幼儿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例如,在建构区、美工区完成的显性作品,或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建构作品的搭建技巧、搭建历程,都可以成为幼儿分享环节所呈现的细节;另外,幼儿还可以借助语言表达绘画作品或再现游戏过程——教师收集的凭借物使幼儿在分享现场浸润游戏场景、还原游戏细节。
相比于美工区和建构区的“有形成果”展示,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和幼儿可以梳理游戏过程中的思维导图,将碎片化的经验利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累积成系统的“有形经验”,即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情景图示支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会生发出很多想法和经验,而在游戏分享时却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可能只会讲述一两件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游戏分享环节设置一个“看图讲述”活动,幼儿一边观看自己用思维导图做好的记录(泡泡图、流程图等),一边进行讲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清晰地掌控讲述内容、回忆游戏细节。同时,其他幼儿也可以直观了解该幼儿在当天的角色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事情,感受其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双向的交流中,系统化地实现幼儿个体的游戏经验向群体的辐射。
每次游戏结束后,幼儿都会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戏故事。我们支持幼儿根据游戏的主题在区域内自主张贴和摆放与游戏相关的摆件,这些可以成为教师关注幼儿情感需求、调整教学节奏的素材。例如,教师在幼儿的游戏故事中发现了一些表示低落情绪的作品,了解后得知幼儿由于材料使用问题和好朋友产生了冲突,于是教师便在分享环节请该幼儿观察自己的作品以及教师拍摄的活动照片与视频。当幼儿表达了“难过”的情绪之后,教师抛出问题“材料不够怎么办?”“朋友生气了怎么办?”,进而引发集体讨论,梳理出“先到先玩、合作玩、公平竞争(石头剪子布)”等策略,随后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拉勾勾”,将幼儿的情感需求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游戏分享时间和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都有限,因此,教师提前计划组织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幼儿愿意分享;其次,可采取“展示板提前预约、教师分组组织、多层次提问”的方式在分享形式和内容上做一定的计划和取舍,保证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组织生动活泼,从而帮助幼儿有策略地进行分享和表达。
有的幼儿很喜欢分享环节,他们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营造出一种有温度且开放的交流氛围,提供一个分享其游戏体验和游戏情感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表达综合感受和体验。例如,当幼儿构思出新的游戏情节、对材料的玩法表示好奇、制作出简单的表演道具时、下棋遇到关卡一直思考解决方案时,我们都可以对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予以赞同,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不断激发他们的分享热情。
教师和幼儿讨论后确定了每日3~5个分享名额和1~2个游戏主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主动将自己的作品公布在展示板上,预约讲述自己的游戏经验和感受,教师则利用展示板提前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分享环节稍作准备,以便更好地组织分享交流活动。
由于班级教师人数有限,如何在分享环节倾听到更多幼儿的游戏想法?教师可采用“教师分组、定区观察”的方式——由班上的3名教师分组进行组织,按照不同的游戏区域进行划分,每组由1名“教师”定区观察,这样的分享环节能将有共同游戏话题的幼儿分为一组,因地制宜进行分享交流,最大限度地支持每位幼儿的积极表达。
分享环节本身的生成性较强、预设性较弱,教师可以提前梳理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例如,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师可结合幼儿的现场感受直接开启新话题并提供一个明确的表达范围,比如出示幼儿制作的项链,在集体面前展示并提问:“这是谁做的项链?”“谁给这串项链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幼儿畅所欲言,因为这些游戏材料和活动结果看得见、摸得着,所以通过明确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直接介入游戏,幼儿自然乐于关注、积极交流。中大班幼儿的表达意愿和语言能力较强,教师可多提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等开启话题,但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去芜存菁,突出关键信息,从而引发同伴间的有效交流互动。
基于问题情境的交流更能直击问题核心,激发更多的幼儿深入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自觉调整活动目标,在不断探索中深度思考。教师通过创设有挑战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幼儿深度思考、深入表达的同时不断发展其高阶思维。
质疑释疑的过程就是通过提问、反问、明知故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探索、再思考、再探索,激起幼儿对游戏中各种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比如“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完成这个作品的其他途径和方法还有哪些?”“如果换种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等。在大班角色游戏“小兵粮食保卫战”中,教师通过提问“红队和蓝队谁会赢”,引发幼儿激烈的讨论;随后教师抛出“如果蓝队想要赢”的假设性问题,使幼儿融入新的挑战环境,并展开想象与思考,得出“用工具运粮食来节省人力”“当间谍假装是红队的人”“运输和保管部门需要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等策略去赢得游戏——幼儿通过深度思考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反思与调整作战计划,在反思、审辩、比较、分析、创造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可转变角色,变为问题的提出者,给予幼儿充分和深入表达观点的机会,不断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在大班活动“搭搭乐”中,两组幼儿选择的单元积木高度不同,一组选择较高的叠了5个,一组选择较矮的叠了7个,教师通过系列提问设置挑战:“比一比谁搭得高?”“请数一数各自有几层?”“你们为什么得出了前后相反的答案?”“原因是什么?到底谁搭得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搭得更高吗?”教师以多个反问接连质疑幼儿的回答,放大矛盾,引起关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不断感受着“搭搭乐”游戏的挑战性,在回应挑战的过程中整合策略、深度思考、深入表达,同时也引发着下一次的游戏愿望,从而迁移游戏经验,生成新的经验。
教师聚焦游戏分享环节,通过“有准备、有计划、有挑战”三个策略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经历、分享游戏经验,运用绘画、语言、照片、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表征自己在游戏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将经验进行可视化表达。在短短的15分钟内,教师的多层次提问使幼儿保持高度的热情与持续的专注力参与游戏;在问题情境中支持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去发现问题,在经验的联系与建构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引发其衍生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不断的迁移运用中促进幼儿经验的累积与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在发展其高阶思维的同时真正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