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旺

2023-03-22 01:23杨帅
壹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二哥老家村民

◆杨帅

我的老家,坐落于金沙江畔,背依大山,宁静安详。

以前这里被称为“六区”,方言称“卢区”,是丽江地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大家都叫他们“卢区若”。

1998年,第一次随父亲回到老家,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山还是山。群峰高耸,以江为堑,植被稀疏,只有零星的灌木丛点缀其中,目光所及之处,乱石遍地,荒草丛生。石块堆砌的院墙,乱石垒成的台阶,碎石铺就的路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坚硬,当地人戏称“这里是猴子才能生存的地方”。

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是给家里的母亲报平安,但是山沟里信号弱,二哥带着我爬到半山腰一块石头上,拉出手机天线,断断续续跟母亲说了句:我们已平安到达!

当时,交通不完善,从丽江城到老家得两天。第一天坐客车走金安桥到宁蒗,第二天从宁蒗坐中巴车到鸣音镇,然后再从镇上拦货车进村。露天货箱里站满了人,还有各种牲畜,运气不好,连这样的货车都拦不到。进村的山路崎岖不平,旁边都是陡壁悬崖,也没有防护围挡,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每次回老家,母亲最担心的原因。

金沙江从这里经过,江东为宁蒗,江西为玉龙。江面宽百米,汛期江流湍急,会有漩涡产生,有时会从上游裹挟着木材而来,馈赠村民,但有时也会从这里带走贪凉戏水的孩童……

江面之上,悬浮着一座“水管桥”,跨江而建,连接着东西两座大山,要进村,车只能停在江东,然后步行过桥。说是桥,其实只是一根直径大约一米,两个人才能环抱过来的弧形供水管,周围用绳索固定,人可以踩在水管之上,手扶绳索,晃晃悠悠地前行。这根供水管不仅提供水源,还是整个村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所以叫它“水管桥”。供水管的顶部,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锃光瓦亮,行走在其上,山风在耳旁呼啸,江水在脚底奔腾,只有自己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曾有外国友人来这里试胆,但行到半路,也只能大声呼救,等待村民救援。所幸,几十年来未曾发生过坠落事件。

1998年,城里已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老家却还没有通电,唯一的光源就是蜡烛!夜晚来临,亲朋好友过来串门,倒上一杯自产酒,抽着旱烟,在微弱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听父亲述说外面的世界,感叹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村里有一个简陋破旧的小学,可以供孩子读到三年级,之后就得去到镇上的学校,继续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村里和大哥同龄的孩子陆续辍学,不是厌学就是家里负担不了学费,在社会上游荡打零工。

大妈开了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卖铺,货品不多,火柴、电池、蜡烛、胶鞋、铁锹、锄头……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大妈毅然决然地把大哥二哥送到城里的中学,靠着小卖铺和种地的收入,供大哥二哥上学念书。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获得了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大哥二哥顺利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

2007年,“阿海水电站”准备投入建设,政府启动了移民搬迁工程,从这一年开始,村子发生了变化。

电站建设要截流,水位预计会上升百余米,村庄和农田都将被淹没,是去是留,成了大问题。几百年前,先祖开辟出这片美丽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金沙江水川流不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消逝。对村民而言,这里是自己的根,是魂归的地方,离开,意味着断根和落魄!一时间,村里炸了锅,对搬迁政策产生了抵触情绪。也有的村民认为,搬迁是好事,政府不仅给赔偿款,还给盖房子,移民安置点离城近,可以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教育资源,不用再过苦日子。

政府不断做思想工作,村集体也多次讨论去留问题,最终协商决定:愿意搬离的村民,全部迁往九河移民安置点;不愿搬离的村民,从山脚迁移到山腰,自行修建房屋。

2009年初,“阿海水电站”截流成功,村里一半的人离开了,以大爹大妈为首的另一半“钉子户”,在山腰上重新安了家,开辟了新的田地。水还是金沙江的水,山还是原来那座山,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又好像少了些什么。人离开了,可思绪和回忆,连同那座“水管桥”,却永远地沉入了江中。

电站的建设,给村里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过去两天的路程,现在只要三小时就能到达。村里有的人开始进城务工;有的用赔偿款购买了营运车辆,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做起了载客拉货的生意;城里的商人也会来到村里,收购当地农副产品。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除了种地,还当上了护林员、河道巡视员,实现了多元化增收。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村里种上了特色经济作物——突尼斯软籽石榴。种苗由县移民局提供,并配套了金沙江提水工程、滴灌管网、防护篱笆等设施,还专门聘请了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对施肥、供水、剪枝、套袋等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待石榴成熟,政府又多方联系,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利用电子商务、零售等方式,将村民的努力切实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了乡镇信息化建设,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逐步实现了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从“管理”到“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打破了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大大提升了乡镇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覆盖率。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凭借一台手机,线上办理相关事宜;线下“一站式”窗口、党员先锋岗的设立,营造了良好政务服务环境,提高了行政效能,避免了来回奔波折腾,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城乡教育走向“零距离”,村里的孩子,可以在镇上就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打破了边远地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均衡发展乏力的困境,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看到同城里孩子一样的“诗与远方”。

2019年,大妈关闭了开了二十年的小卖铺,大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牲畜,把石榴地承包给了村里的亲戚,两人一同来到城里,帮大哥二哥照看孩子。二十年的时间,恍如一眨眼。从小卖铺里走出来的大哥二哥,大学毕业先后进入到体制内工作,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有了稳定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化腐朽为神奇,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山村的变化,是党践行初心的生动写照,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交通从“两天”到“三小时”,医疗从“看病难”到“新农合”推广,生活从“农村向往城市”到“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每一位村民,都是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国家政策的受益者。他们感叹着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变化,还有命运的改变,它不仅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更为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如今,村里修建了沼气池,硬化了道路,用上了太阳能,进行了厕所“革命”,完成了农网改造,饮水、照明工程也相继完工。过去贫穷落后的“卢区”,变成了今天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江水悠悠,微风徐徐,我的老家,背依大山,宁静安详。

猜你喜欢
二哥老家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巴山背二哥
乡下老家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二货二哥的二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