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期刊创刊号收藏大王”的冯建忠历时十余年收集齐《毛泽东自传》首译本。这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只是因为几十年前与两张五卅运动传单的邂逅,才走上了不懈收集抗战史料的艰辛道路。
30 多年收藏各国两万多种报刊创刊号,冯建忠因此被上海收藏界、新闻界誉为“期刊创刊号收藏大王”。这些年,冯建忠带着珍爱的报刊藏品在全国各地参加抗战主题展览。他所收藏的近三千件各国报刊,真实地还原了一段段不可忘却的“抗战记忆”。
从1979 年收藏《青年一代》杂志创刊号开始,冯建忠与创刊号的缘分从此一发不可收。
冯建忠总说自己的收藏中大部分属于“垃圾捡宝”。许多“国宝级”创刊号都是仅花费几元几角甚至几分收来的。一些具有极高史学及党史研究价值的文献,例如陈独秀的《新青年》创刊号、同盟会的《民报》创刊号以及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创刊号都是因偶然的机会在书市及小店中搜寻而来的。
1983 年,23 岁的冯建忠从部队退役时,已是拥有200 多本创刊号的收藏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建忠与抗战报刊结缘。
那个夏夜,冯建忠走过上海南市区老城厢的弄堂,看到一个老太太用旧纸片引火生煤球炉。两张纸片飘到他的脚下,竟然是五卅运动的旧传单。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政府对中国工人运动进行迫害的史实,在传单上清晰记载着。他急忙用手上的杂志与老太太交换了那两张宣传单。
不久,冯建忠在单位组织的一次读书活动中学习中国近代史。他联想起那两张旧传单,就有了收集抗战时期旧报刊的念头。在之后的几十年,他将逛旧货市场当成了上班。并不富裕的他,为了用最低的价钱“捡漏”,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赶第一班公交车,去被内行称为“鬼市”的古玩市场早市,在一张张故纸堆里寻寻觅觅。
在冯建忠众多的藏品中,有两张装入镜框挂在墙上的报纸十分醒目。他说这是他的“宝贝”——1945 年9 月3 日出版的《新民报》和《国民公报》。两张报纸上纵贯版面,分别套红二次印刷了“日本签押降表全世庆祝和平”“抗战胜利举国同庆”的大字。
冯建忠从事收藏三十余年,仅抗战一个专题就有藏品近两千种,内容反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热河战役、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有抗战仁人志士为报道各战区动态,鼓舞人民坚持抗战而创办的报刊。
冯建忠的收藏成了档案馆、图书馆收藏的重要补充,在市区各类专题展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年新建的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冯建忠的藏品也成了“救兵”。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壮烈血战,壮士们撤退后的情况却往往不为后人所知。如今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展出的《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旁边注明由冯建忠提供。
抗战胜利后,谢晋元(他在凇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1941 年4 月24日被叛徒杀害)的妻子凌维诚作为有功人员家属受邀带着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回到上海,生活却依然窘迫。为了救助幸存老兵和养育孩子,她编撰了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义卖筹款,每册义卖国币500 元,但留存件并不多。
这本特辑称得上是冯建忠花费最多的一件抗战藏品。当时得知纪念馆需要史料的消息,冯建忠立刻拿出了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相关的18 件藏品,包括最珍贵的《四行孤军纪念特辑》。冯建忠说,将文物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收藏家的职责之一。
谈起抗战收藏的初衷,冯建忠说:“现在很多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我就是要用物证说话!我个人收藏也是为国家拾遗补缺,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冯建忠最珍视的一件藏品便是被称为“中国第一自传”的《毛泽东自传》首译本。其面世尽管有着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但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才得以实现。
1937 年7 月1 日,复旦大学主办的《文摘》杂志创刊。1938年春季,《文摘》杂志主编孙寒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看到由毛泽东口述、斯诺记录的《毛泽东自传》(《毛泽东自传》典藏版,本刊有售。礼惠价128 元。订购热线:027-87927015),专门将杂志送给他的老师、国民党宣传部长邵力子,请示能否转载。
邵力子心知刊登后一定会让蒋介石和国民党CC 派大为恼火,但考虑到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刊登可谓有了“天时”,且有利于民众了解共产党和毛泽东,于是冒险挥笔题上“准予发表”四个大字。在第一期连载中,《文摘》杂志仍小心翼翼,仅在《人物种种》栏目中发表了一小段。见并无查封之说,才以醒目位置连载刊登共六期,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在连载结束后的1937 年发行单行本。
冯建忠历时十余年才收集齐这套刊发于《文摘》杂志的《毛泽东自传》。这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只是因为几十年前与两张五卅运动传单的邂逅,才走上了不懈收集抗战史料的艰辛道路。
如今,冯建忠还想自建博物馆,他说:“希望我最终能建起自己的博物馆,让每一件藏品的故事都能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