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以规划为统领

2023-03-22 00:58陈玉兰
当代县域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乡镇规划

□陈玉兰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14 亿多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政治口号,不是一项短期工作。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乡村治理的全面振兴,是一项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统领作用。

深刻认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的意义

——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手段。一是能彻底摸清乡村全要素资源的家底。资源分布非均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只有全面摸清本区域自然、经济和人文资源的优劣、结构和分布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二是能科学规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行为,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发展的盲目性、开发的无序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现象普遍存在。只有科学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规范发展行为,才能有效解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上述种种问题,确保乡村振兴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能有效集聚民力、民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民主科学发展之路。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必然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次反复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激发民力、民智,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得到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展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能极大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开启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依据。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政府对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负有领导、组织、指导和调控职责。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规划为政府指导调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必然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次反复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激发民力、民智,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

科学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三条控制线”是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的根本指导方针。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必须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严格实施来保障,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优化必须靠“生态保护红线”的严格执行来保障,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靠“城镇开发边界顺序”的科学规划和严格实施来保障。“三条控制线”是中央给地方政府下达的刚性指标,突破“三条控制线”将被终身追责。

——制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发展规划。第一,根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制定本乡镇规划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村(社),乡镇和村(社)基层组织以目标责任制来落实。第二,因地制宜,突出乡镇、村(社)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特色优势,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规划。第三,科学制定农田改造提升发展规划。中低产田土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高产优质农田建设都必须纳入规划,统筹推进。第四,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农村道路、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制定科学规划,方能有序推进。第五,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是在全方位突破自然约束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来实现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育种育苗工厂化、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立体生态养殖等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形式,这些都是建立在农业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基础上。

——制定农村生态保护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幅员辽阔,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晚、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平原、山区、丘陵的生态保有量、生态短板、生态发展潜力存在巨大差距,客观需要各乡镇、村(社)根据自身的生态保有量和生态短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贯彻中央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保护发展规划,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科学制定生态保护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近期以解决和克服当地生态短板、推进生态恢复性发展为主,中期以科学构建生态系统架构、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主要目标,远期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要求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要求,以实现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自我优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其次,明确乡镇开发建设、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生态总要求,建立起“生态规范性”审核的科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体制和工作机制。再次,科学制定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把中低产田土改造生态化、植被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生态化开发、林地恢复和开发、立体农业发展等纳入生态保护规划,有序推进。

——制定乡镇开发建设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开发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开发建设边界不清、主观随意性大、重开发轻建设、土地闲置和生态破坏现象突出。为了确保城镇开发建设的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中央明确提出了“城镇开发边界顺序”控制线。首先,制定乡镇开发建设发展规划,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城镇开发边界顺序”控制线为指针,以解决乡镇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确保乡镇开发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其次,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制定乡镇开发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和开发边界,作为近期、中期、远期的开发边界,有序推进。

强化职责发挥规划统领作用

乡镇政府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发动者、引领者和推动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提出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考核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实践证明,乡镇政府职能发挥得越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就越快越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越和谐;乡镇政府职能发挥得越差,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就越慢,问题就越多,困难就越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紧张。乡村振兴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中的领导职能。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规划的复杂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优选专家团队,组织精干力量,通过全面深入调研,制定符合乡情、村情,发挥特色优势,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中的引领职能。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政府是乡村振兴的发动者、组织者、引领者和强大推动力量,这种天然的分工协作能否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政府的科学引领和推动。首先,学习宣传乡村振兴规划,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区域布局和阶段性任务,使乡村振兴规划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的科学实施,快速解决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实施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最后,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等全要素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积极争取政策,优化政策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中的保障职能。首先,选好配强村(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立完善村(社)基层组织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村(社)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组织者和强大推动力量。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更需要一大批懂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懂农业经营管理、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实践中提升素质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三条基本路径。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乡镇规划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