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学仁
我向来有喜读书报的习惯,每遇好书佳文,常捧在手,慢品细嚼,自乐其中。早在20多年前,在本地《湛江日报》《湛江科技报》,或省级《南方日报》《人民代表报》《文明导报》等报刊的文艺、政论板块,常有一位署名“李三”的雷州作者频频光顾,从那个时候起,“李三”的名字及他的文章也就不经意间地走进我的视线里,引起我的关注与阅读兴趣。
时光飞逝,恍惚经年。李三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也有20多年了,可喜的是,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同志至今仍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步履矫健,时与老友约邀品茗,谈工作、论写作、品文学、悟人生,好像丝毫不减当年的那一份热忱和兴趣。
高尔基曾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李三同志从最初的小学、中学校长干起,到后来的公社党委办公室主任、区长、区党委书记,再到后来的副县长、市人大副主任、代主任等职务,纵观他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艰辛的生活磨炼和多重工作岗位上的经历可谓是其人生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李三同志心中有追求,有理想、有信仰,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脚踏实地,不枝不蔓,刚直正气,干净干事,无论是当初的教书育人,或后来从政为民,都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群众的口碑,深受爱戴。
我们常看到一种社会现象: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职时台上唯我独尊,高谈阔论,凡事皆行,台下阿谀奉承者众,可一旦退下来,门前寂寥,内心落差大,无所寄托,无所事事,精神日益空虚。李三同志虽已退下多年,可他退而不休,永远保持着年轻时一股激荡内心的正能量精神,保持着凡事都深入调查了解的务实作风,闲不住他又身挂“市关工委常务主任”头衔,经常不辞劳苦地下乡访户,了解城乡留守儿童情况,找机会到学校与孩子们谈心、做讲座,关注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体现了一位退休干部充分发挥余热的新担当和新价值所在。
据我所知,李三同志退休前曾长期在党政部门工作,属于“老黄牛”式的领导。公务之余,他远离不良爱好,坚持写作,并利用“文学”充盈内心,丰富精神生活,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笔记录下来,勤耕不辍,大约发表了洋洋洒洒几百篇文章(包括政论文),前后出版了《追求者的足迹》和《情寄云水间》两本作品集,这在本地的党政领导干部中较为鲜见,也确实难能可贵。
前段时间,李三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得到家人共识后,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对他发表过的文稿,重新整理、筛选、归类,准备再版一本作品集,力求精益求精,精神可嘉。他小心翼翼地把打印好的文稿送给我校读,并嘱我多提意见。面对着李三同志这叠内容质朴温润,倾注情感,凝缩着他几十年以来思想火花和充溢着人生意趣况味的厚重文稿,我真的是佩服至极!然而,我又颇感纳闷:我人轻言微,才疏学浅,哪有资格去评价他的文章?但被李老这种高远精神寄托,这种与生俱来的工作作风和人生态度,这种待人和信任所触动、所振奋,情不自禁止地把自己读后的一些杂碎感想写出来。
李三同志的文稿总分为三辑:第一辑为写景记游,第二辑为记人叙事,第三辑为时论杂文,章目清晰,归类合理,可见花了他很大的精力。第一辑里,作者情系故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故乡的诗意新农村、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坚挺葱郁的红树林、生鲜可口的瓜果海鲜产品,草木山川,尽收眼底,凝注笔端。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公务外出考察的时候,每到一处,总是带着新鲜,带着思考,然后通过实地现场的所见所闻,写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读起来真实可感,富有价值和启发意义。多年来,作者曾经踏足国内的版纳、洱海、丽江,乌镇、黄浦江、武夷山、鼎湖山、华西村等考察或观光,看到了不少新鲜事儿,吸到了不少新鲜空气,大开眼界,大长见识,领悟到大自然的可爱和伟大,感叹生活栖居在那里的人们对自然保护如此重视,写出了《版纳情思》《难忘洱海》颇有可读性游记散文等。到国外日本、马来西亚、云顶高原等地方观光,回来后也写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感受日本》一文,作者对日本独特的气候环境情有独钟,对日本的美食、绿色饮食品及道路建设更是大加赞赏。但是,令人不齿的是,日本至今还以“科学研究”的名义滥捕滥杀鲸鱼,食用鲸鱼,破坏海洋生态,作者在行文中对日本这一惊世恶俗流露出极度的不满和深深的忧虑。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世沧桑,有人慨叹生命的蹉跎与无常,甘做平庸之辈;有人十分注重、把握生命的质感和厚度,即使在平凡岗位上,也积极投入人生奋斗的洪流中,尽力绽放着生命中最美丽的光华。我想,作为一名老党员李三当属后者。原雷州市市委常委黄李活同志曾中肯地评价过李三:他为人忠厚,崇俭戒奢,干净干事,功成身退后依旧严守做人的底线,依旧无私德为大,不欺心自安,依旧情系三农。李三同志一生磊落坦荡,时刻弘扬正能量,留心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积极为群众向上级建言献策,排忧解难,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第二辑里,作者所写的人和事虽然是过去多年,但读起来朴实而有味,仍让人荡气回肠,感慨良多,有一股满满的正能量充溢心胸。你看:有与人为善,敬老爱幼,和蔼可亲,给人春天般的温暖的“春叔”;有爱生如子,学教兼优,为人忠厚的“全国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的女教师陈秀美;有文明村建设唐壮庭村长;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那以及艰苦创业,爱友爱乡爱国的祖籍雷州的马六甲人;有著名的华人——世界冰雕师李金潠,有市老干部协会王定一……他笔下的人物、事件林林总总,力透纸背,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以正气、骨气、底气和激励的力量,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第三辑是时论杂文,主要是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和生活感悟的基础上写作的。李三同志参加革命工作近40年,风雨兼程,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有着很高的对事物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尤其是善于对自己从事的人大监督、依法治市等工作进行深层思考,写出了不少有质量、有见地的议论性文章,既有鞭辟入里的现实的时评,又有科学指导对策的政论。这非常值得新时代每一位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提倡和借鉴的。
家风蕴于父母的言行,藏在生活的细节中。李三同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向上向善又充满浓厚书香气息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几个子女都在各自岗位上表现出色,尤其是令人欣慰的是,读读附录在作品集后面的子孙俩两篇作品,你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内容情真意切,语言流畅新颖,令人耳目一新,这无疑就是一种优良的家庭文脉赓续,优良家风家规传承的最好注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李三同志在迟暮之年仍然对文学写作深怀着一片赤诚之心,对社会秉持着无限拳拳爱心,利用余光,身体力行为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精神可嘉。作为与他皆热衷于文学写作的晚辈,借此机会,我真挚地祝福他老人家延年益寿,家庭文脉流长,润泽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