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 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山东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选登

2023-03-21 08:54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宋文景
中国民政 2023年2期
关键词:救助养老社区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宋文景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山东省民政厅在服务大局中找准方向定位,扛牢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走在前、开新局”光荣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山东省民政系统上下联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聚焦民政工作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各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山东省民政厅接续开展创新案例征集评选工作,2022年共征集到民政工作创新案例299个,经研究、评审,确定优秀创新案例39个。各地的优秀创新案例体现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的思想观念,表现出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共同谱写了山东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济南 “四级联动”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济南市聚焦“建制度、育人才、搭平台、抓项目”,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了“市级有规划、区县有样板、街镇有特色、社区有品牌”的培育模式。

市级高起点谋划,搭建“四梁八柱”。市民政局高起点谋划。注重顶层设计,推动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市委1号文件、“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等;出台山东省首个市级层面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注重建立机制,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方案。注重平台打造,实施“安家”工程,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省级基地33个、市级基地46个,建立孵化基地141个。注重队伍建设,挖掘社区社会组织骨干人才7000余人,开展专题培训6次,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县级高标准推动,实现“五社联动”。区县民政局负责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各区县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投入近100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公益大赛等,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试点项目5个,区县之间开展观摩交流活动。

济南市平阴县民政局组织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开展“迎新春、剪窗花,青春携手向未来”活动。

街镇高质量培育,全域“动态管理”。街道(镇)具体落实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实现街镇全覆盖,139家联合会成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得力助手;坚持党建引领,联合会注册登记时同步成立党组织,确保正确发展方向;注重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社区事务类和文体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并实行“登记+备案”动态管理。

社区高效能运行,推动“守望相助”。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枢纽性和支持作用,建立辖区社会组织、居民需求、社会资源和政策4张清单,建立“居民点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下单”与“联合会列单、居民选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以社管社”,统一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统一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业务指导、档案管理、项目协调、场所设备等支持,示范带动社区社会组织依法办会、规范运作、发挥作用。同时,注重效能发挥,在联合会带领下,各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民生保障等工作,实现推进社区共治共建共享。

青岛 聚焦“三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青岛市聚焦让农村老年人“养得了老、养得起老、养得好老”,坚持从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强化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打好“建网络、扩供给、提质量”组合拳,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

聚焦“养得了老”,建设三级服务网络。一是立足一区(市)一机构,优化集中照护。每个涉农区(市)高标准建设至少1处区(市)级社会福利中心,将原先居住在镇办敬老院中的农村特困老年人集中到社会福利中心供养,着力提升农村特困老年人生活品质。二是立足一镇一中心,开展综合服务。建成覆盖所有农村镇的40处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护理型床位1755张,既可以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也可以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三是立足一村一站点,做实居家照护。建设面积在350平方米以上、具备个性化服务功能的村级养老服务站,精准满足村内老年人服务需求,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村入户,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聚焦“养得起老”,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分类施策予以支持保障,减轻养老负担。在全省率先实行低保、特困老年人免费入住养老机构和享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立老年人普惠性助餐服务和体检补助制度,制定高龄、失能失智等农村老年人消费引导补贴、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折扣补贴和助餐补贴政策,老年人叠加享受政策后可减免80%的服务费用,极大降低了养老成本。二是强化供需对接。举办具有农村特色的养老服务大集,让老年人以赶大集的形式,现场体验、感受、参与养老服务。三是强化互助养老。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每周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发放4个小时的时间币,鼓励农村健康老年人、社会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老年人志愿服务。

聚焦“养得好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引入“连锁运营”机制。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社会的力量做事,在政策支持引导下,维普、万林、唯老汇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运营,实现硬件设施投入和管理服务水平同步提升。二是引入“医养结合”机制。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向农村扩展。全市40处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均具备长护险定点单位资质。对被评估为三、四、五级或重度失智的农村老年人,对其医疗和照护费用按照75%~80%的比例进行报销,每人每年报销额度为5000元,1.2万名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直接受益。三是引入“智慧信息”机制。完善青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老年人、机构、床位质量、资金、安全等方面全方位高效管理。按照农村困难老年人家庭每户3000元的标准,开展智能化适老改造,按需加装紧急呼叫、智能穿戴、远程感应等智能化设备,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

淄博博山区 多举措创新打造救助“博通办”品牌

淄博市博山区坚持“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博通办”救助品牌。

立足三个需求点,整合服务平台。立足自主申请,打造一站式申请平台。开发“博通办”社会救助板块,上线“博山e救助”小程序,整合低保、特困、医疗、教育等48类救助事项,开通群众自主申报等救助申请路径。立足效率提升,打造全场景集成平台。整合低保、特困供养以及教育、医疗等救助政策,统一设置申请模块,归集形成救助全场景“一件事”,办结时限缩短至最快1天。立足责任管理,打造全链条监督平台。通过“博通办”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和“博山e救助”微信小程序,对每个救助事项及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实行实时跟踪监管。

突出三个创新点,打通服务壁垒。创新救助渠道,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博通办”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纵向畅通区、镇、村三个层级,横向畅通民政、医保等相关部门数据。收到救助申请后,通过“博通办”平台,第一时间比对信息、分析研判、转办交办。创新审批环节,打通制度设计壁垒。梳理优化19项审批流程,申请材料压减37%,群众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照片即可申请救助。设置区、镇两级审批权限,利用后台可实时查看申报材料、评议公示等信息,实现一键审核审批。创新应急响应,打通部门职能壁垒。将急难救助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应急预案,重特大疾病等支出型贫困救助,按城市低保月标准3~12倍救助,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重大生活困难救助实行“一事一议”。

紧盯三个关键点,重塑服务体系。紧盯服务网络,重塑救助服务队伍。设立区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镇(街道)救助服务窗口、村(社区)救助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配备1~2名救助协理员,三级救助机构共配备人员340名。紧盯“互联网+”,重塑救助服务流程。依托“博通办”构建“1+N+N”救助服务体系,即“1”个平台受理“N”项救助、互通“N”个救助部门,实现“救助手机申请、部门线上审批”。平台上线以来,共办理民生实事516件。紧盯特殊困难群体,重塑兜底救助体系。成立区特困人员供养中心,构建政府兜底、居家照护、普惠定价、公寓服务、家式订制、精神康复“六位一体”救助供养体系。

瞄准三个靶向点,升级服务机制。瞄准主动发现,升级智能预警机制。出台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方案,畅通部门、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主动发现运行机制,建立主动发现服务队。瞄准精确识别,升级协同核查机制。通过“博通办”“博山e救助” 等平台,推动服务对象、志愿者、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数据归集共享,将房产、公积金等20个事项纳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瞄准特困群众关爱服务,升级专项服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定专业照护机构,开展居家关爱服务,已有2600余名特困群众享受政府提供的精细化服务。

东营东营区 “三化”路径打造未成年人友好城区

东营市东营区以打造未成年人友好城区为目标,创新体系化建构、立体化保护、社会化支持“三化”路径,呵护每一名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

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体系化建构。成立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镇街、村居建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全覆盖建设区未保中心、镇街未保工作站、村(社区)儿童之家,配齐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构建起领导小组统筹、民政部门牵头的未保工作格局。出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推出“春雨朝阳”等“八大实事”工程。创新建立困境主动发现、受侵强制报告、个案联合会商、热线一口办理“四位一体”联动反应机制,打破部门职能边界,确保未保工作高效顺畅运转。

推进未成年人立体化保护。守好家校保护阵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一体化工作站,补齐家庭监护短板。成立未保学院,在39所中小学建立“法治副校长+心理辅导员+驻校社工”护航团队,夯实学校保护主渠道。优化网络保护。构建阵地建设、主题教育、产品供给、权益维护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创新推行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驻点整治、涉未舆情一体化应对处置等机制。构建司法保护闭环。建设春雨青少年观护教育基地,形成“普法、办案、挽救”的保护闭环。兜牢精准保障底线。创建儿童困境风险等级评估及干预制度,按照综合评估结果,将困境儿童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对应启动干预救助程序,引入实施“流浪儿童守护计划”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链接专业力量提供精准关爱服务。

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社会化支持。推动社会全场景参与。依托各级未保机构,以点带面吸引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全场景渗入、全流程介入,创新“物质+服务+心理”的关爱保护运作模式,打造出“生命的印痕”“萤火虫学堂”等特色未保服务品牌。推进环境友好型创设。开发未成年人保护标识,建设未保友好公园、友好校园、友好社区,打造“15分钟运动圈、阅读圈、娱乐圈”,营造良好环境。

潍坊 创建社会组织“四融合”培育发展模式

潍坊市围绕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创建党建与业务、社工与义工、商会与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平台与社会救助平台“四融合”模式。目前,建立各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135处,其中县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镇(街)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96%。孵化社会组织1000余家,服务社区社会组织1.4万余家。

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依托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同步建设。一方面,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通过指导注册、经费资助、场所支持等方式,对处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式,对处于成长期的社会组织提供精准赋能;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处于成熟期的社会组织链接资源。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协助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党员不足3名的调配成立联合支部。打造“党辉益路123”党建品牌。建立集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每月由入驻平台的社会组织党支部轮流主办“党组织生活日”。推进双向嵌入,聚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慈善,推动将党的建设嵌入机构建设,把党建活动嵌入服务项目,把党的宗旨嵌入工作理念。

推动社工与义工融合。整合社工专业优势和义工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建立“社工+义工”机制。引导社工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吸纳社工人才,将社工理念与志愿服务精神融合,综合运用专业理念和技巧,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建立导师制培养方式。组建由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学者组成的专家智库,与山东经贸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辅导,引进社工人才对入驻社会组织开展陪伴式督导。

推动商会与公益组织融合。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双创园,让行业协会商会与公益组织同台办公。推动商会与公益组织结对开展志愿服务,搭建“公益沙龙”“社会组织进企业”等沟通平台,发动商会会员参与公益。建立潍坊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以下简称“市培育中心”),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服务平台建设。市培育中心帮助链接社会资源近亿元,联合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工商联等举办社企合作论坛和洽谈会,推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融合。通过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培育的1000多家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充分彰显。市培育中心托管机构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社会组织创新示范点”“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潍坊市五四红旗团委”“潍坊市巾帼文明岗”。

推动社会组织平台与救助服务平台融合。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按照独立建设、协同配合、分级管理、分类培育的原则建立。市培育中心托管机构负责协调内外资源,带动各级平台发展。在镇(街)推行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与救助服务平台(社工站、未保站)融合发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场地资源,建立相关服务平台或活动场所,由一到两个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实现了民政部门不同业务在基层落实中的对接,提升了综合服务效能。

济宁 立足“六个中心”功能定位 打造未成年人温馨港湾

济宁市围绕建设“六个中心”,创新机制,成立山东省首家具有独立编制、独立场所的市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打造未成年人监护中心。高标准建设集爱心小屋、心理舒缓室、心理辅导室、图书阅览室、教学活动室、法律援助室、餐厅厨房等七大功能室为一体的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场所。制定未成年人临时监护服务规程,配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生活照护员等三支服务队伍,为临时监护未成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心理辅导、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康复、安全保障等服务。

打造关爱服务资源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基地资源库,涵盖全市6处安全教育基地、40处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11处“孟母教子”文化宣传阵地、89所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学校;建立市未保专家库,为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源支持。

打造部门联动指挥中心。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个案会商处置和困境儿童帮扶救助工作。充分利用智慧未保系统,开通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

打造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提供办公场所等方式,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目前,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专业性社会组织达到56家,实现县级全覆盖。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开展以心理支持、亲子教育、家庭赋能、阅读养成、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困境未成年人成长支持计划,打造“爱心妈妈”“心桥舒屋”“保贝童行”等一批儿童关爱服务品牌。投入资金83万元,在全市启动“点燃爱心·牵手成长”困境儿童成长支持计划公益创投大赛。

打造未保队伍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对基层未保工作的业务指导作用,确保全市所有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培训。依托“济宁未保”公众号,推出“儿童主任小课堂”“儿童督导员工作指南”“强制报告10分钟课堂”等线上课堂。开展全市儿童主任赋能行动,对县、乡未保机构及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面对面督导和培训。

打造未保事业宣传中心。在市政府网站开设未成年人保护专栏,通过济宁广播电视台、济宁日报社及各类融媒体,高频刊播未成年人保护节目、稿件和公益广告。开展“千场大戏进社区”未保法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宝贝回家 携爱同行”“未保中心开放日”“点亮六一 共护未来”“圆梦微心愿”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2022年5月29日,济宁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举办“宝贝回家 携爱同行”暨开放日活动。

泰安泰山区 探索“地名+”模式 激发地名新活力

泰安市泰山区围绕深化地名文化保护利用,实施“地名+”文化创新工程,以地名为载体,以党建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有效激发了地名文化活力,增强了地名服务功能。

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地名+党建”。打造财源街道英雄山红色地名广场、省庄镇安家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省庄镇岗上红色记忆馆等红色地名文化阵地。拍摄红色地名图片和视频,开设“红色地名故事”栏目,开展主题党日地名文化进村居活动,实现党建和地名工作的双融合、双发展。

弘扬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旅”。精心打造泰山地名文化中轴街区、泰安地名博物馆,叫响“泰山泉乡”王林坡、“静封古镇”渐汶河、“龟阴秋稼”桂林官庄等地名文化品牌,形成集地名文化、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助推泰安文旅发展。以地名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挖掘古村历史内涵,打造地名文化品牌。将地名文化和本地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

优化地名服务,推进“地名+互联网”。以城市道路为重点,打造道路文化二维码专属身份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名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沿革、人文故事等信息。在“掌上泰山区”官方移动平台创办地名文化故事系列栏目,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泰山地名故事会”,举办“泰山地名我来说”短视频征集活动,拍摄地名专题片,以互联网为载体,展现泰山区地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依托“泰山先锋慧智服务平台”,设置“泰山地名”线上服务功能,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向社会提供居民点、群众自治组织、道路街巷、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信息服务,推动“地名+互联网”成果高效运用。

威海环翠区 创建“四大功能圈”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嵌入式”发展

威海市环翠区以争创山东省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为契机,选择4个街道开展试点,走出一条社区社会组织深度链接公益慈善资源、发挥服务社会作用的新路子。

打造“学院聚智”赋能圈。突出智慧赋能,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学院,开辟社区网络学院和“鲸论坛”,开展以社工为主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培训。突出专业赋能,累计投入120万元,在社会组织学院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治理服务、专家智囊教学等三大功能区,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孵化、能力培训、创业扶持等专业服务。突出项目赋能,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低偿服务,向社会企业孵化转型,成功培育出5家公益性企业。

打造“主题聚能”护童圈。搭建护童成长互动平台,投入60万元,建成护童成长社会组织主题公园,规划四大功能区,辐射周边近3万名儿童,吸纳13家社区社会组织驻园开展护童项目。培养护童成长专业团队,整合市、区和镇三级公益创投资源,培育儿童保护类社会组织,目前已培育专业护童类社会组织27家,社区社会组织220余家。培优护童成长增能项目,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深入村(社区)开展护童项目,鼓励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打造服务品牌。

打造“社会聚力”商业圈。组建行业自治组织。组织企业按行业类别成立11个行业自治商会,以“轮值主席”制协助社区化解治理难题;发挥商会对外联络作用,引进高校人才,吸引企业落户辖区。推行党建联建模式。依托3处商圈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56个党支部,实行“党建组团”,以党建活动促进商圈凝聚力提升,并成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益类社区社会组织。疫情期间,东方福爱心联盟组织316家爱心企业联合捐款74万元,该单位荣获“第七届山东慈善奖”。诚信经营扛稳社会责任。由商圈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展诚信经营“大比武”,根据“比武”结果给予奖励,引导商家诚信经营。创建20多个商圈特色品牌活动,通过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展现商家社会担当。

打造“文体聚合”生活圈。文体融合共筑邻里情。建立65个文娱类社区社会组织,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丰富居民生活;开设乡村儿童趣味课堂、小镇兴趣公益培训班等,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托管问题;招揽金鸡奖得主孙宪成立“摄影培训班”社区社会组织。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引进体育类社会组织,打造轻户外运动小镇;依托村内能工巧匠开发手工艺品,培育非遗传承类社区社会组织11个。多元融合解锁治理密码。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开展邻里互助、矛盾调解、扶老敬弱等品牌服务。

滨州 打造“三不离”原居安养模式 托起幸福“夕阳红”

滨州市以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强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探索出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原居安养新模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抓规范改造,为老年人“改得贴心”。一是“精准化”评估。委托12家老年人能力评估机构,对全市3.6万名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进行深入摸排,重点摸排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等,逐一建立台账。二是“清单化”改造。委托专业的适老化改造企业,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按照每户不高于3000元的标准,为老年人提供地面建设、环境建设等居家改造服务,并抓好设备采购安装、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监管等环节。三是“系统化”配送。滨州市成立全省首家养老物资配送中心,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配送于一体的链条式康养产业基地,构建适老产品上门配送和社区租赁服务体系。

抓专业服务,使老年人“过得省心”。实施专业培训。依托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康养职业学院等,设立养老护理员和老年社工实习实训基地,为居家护理员提供培训。布点专业设施。推动设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小区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以县域为单位,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标准,依托全市958处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开展专业服务。委托连锁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每人每月160元至300元的标准,为已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

抓机制保障,让老年人“住得放心”。提供制度保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家庭养老床位管理办法、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租赁办法等10余项配套文件,并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督查事项。落实资金保障。在中央2098万元专项资金基础上,市县再配套4558万元,创新提出“民政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集资金、专业机构搞服务”的“养老+慈善”模式,开展“一米阳光·居家安养”项目,募集社会资金1461万元,专项支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完善监管保障。设立市级养老服务综合调度服务中心,对8个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施统一监管,对居家调度、社区服务、机构监管、数据分析等进行全过程指导,实现老年人、服务人员、服务机构、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

临沂罗庄区 推行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 助力乡村治理能效提升

临沂市罗庄区创新探索“123”村级票决议事新路径,即票决事项“一事一议”,酝酿动议“两上两下”,全程监督“三审三看”,巩固了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能效。

完善流程,票决事项“一事一议”。理清票决事项。梳理确定资产处置、土地承包、收益分配、重大项目建设等5项票决事项,线上线下同步公开,为村级事务“厘清边界、晒出清单”。规范议事程序。制定村级票决议事制度,形成“酝酿动议、审批备案、民主票决、全程监管、跟踪问效”五步票决议事程序。细化票决流程。明确“会议主持、事项介绍、现场问询、投票表决、公开唱票、结果公示”票决流程,让村干部按章办事,让党员敢说真话,让群众看得明白。

搭建平台,酝酿动议“两上两下”。搭建平台酝酿。划片分组设置意见箱,在村级活动场所专设接待窗,广泛征求民意。根据意见征集情况,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重大事项临时议事会。“两上两下”动议。议事会成员充分发挥“宣讲员”作用,在村党组织提议前将酝酿意见“沉下去”,让意见建议“浮上来”,协助村党组织形成提议方案。

把握民意,全程监督“三审三看”。备案“审”,看事项合不合规。依据酝酿动议结果,村党组织提报审批备案表、管区审核把关、党建办备案分流、业务站所审批认定,看表决事项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现场“审”,看程序规不规范。统一印制表决选票、加盖村级公章,表决现场由业务站所派员指导,实行现场投票、唱票和公开,看票决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程序。事后“审”,看结果满不满意。成立巡回检查组,对村级表决事项复盘全程,组织党员群众召开满意测评会,看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菏泽 打造“三核”机制 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

菏泽市以智慧核对为引领,以大数据赋能为抓手,着力打造“精菏(核)+通菏(核)+金菏(核)”数据联动机制,提升信息核对能力,为社会救助“兜准底”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精菏(核)”机制,推进社会救助核对精准快捷。以核对平台为基础,与省、市低收入家庭经济核对平台衔接,加快拓展核查数据纵横共享,丰富核查信息种类,保障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核对业务协同有序开展,助力救助核对向精准智能方向迈进。实现22项省级核对信息和14项市级核对信息线上实时核查,核对结果由过去的48小时反馈,缩短到即时反馈。“精菏(核)”机制实施以来,已通过核对平台核对家庭经济状况信息263批次,共计 14.7万户29.9万人,为1.3万人新纳入社会救助及正在享受社会救助人员的复核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救助认定和管理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构建“通菏(核)”机制,推进社会救助核对数据联通。以“省市拢数据,县级汇结果,镇街重应用”为导向,统一对接数据接口标准,开发适应救助业务的专用数据接口,统筹省市两级信息源,汇集各级各部门有关社会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在“通菏(核)”机制的引领下,目前已对接调试完成14项市级核对数据,打通“通菏(核)”路径,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核对平台互联互通,使核对数据由以往的省级平台数据单向下行传递,升级为省级核对平台数据与市级平台数据双向交互式传递,实现核对工作“一点触发,多点联动,全域核对”。

构建“金菏(核)”机制,破解金融机构资产核对难题。通过出台制度性文件、召开推进工作会议等形式,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家庭金融资产核对工作,加强与各金融机构间的协作,构建“金菏(核)”机制。与各金融机构协同联动,优化核对流程,精简核对手续,提高金融资产核对效率,提升救助及时性,有效拓展金融资产核对范围,实现金融资产核对全覆盖。目前,菏泽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已受理近2万人的金融资产核对申请,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开展认定、复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救助养老社区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社区大作战
水下救助抢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水下救助抢险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