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研究意义

2023-03-21 23:17:04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米星雨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精神政治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米星雨

一、需要理论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和发展动力

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同生产、交换、分配等关联起来加以考虑[1],从而将“人的需要”概念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并阐明了人类需求形成的原因,以及需求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同生产力增长之间的联系。

“人的需要”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逻辑依据,把人的需要按满足层次划分为生活、享受、发展需要三个阶段,生存需要是满足人需要的最低标准,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内在基础。当生存需要满足以后人们就会开始涉足享受需要,是一种旨在提高生活品质、更多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是独立个体的人才会具有的。在所有的需要中,发展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提升自竞力,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而产生的需要。人们随着不同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而逐渐地完善自身,同时人类社会也不断发展前进,需要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前进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人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从理论上来讲,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的产生受更低级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所限制,而其满足程度受它所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需要的满足程度是所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侧面体现。人的需要作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还可以从需要、动机、行为逻辑来讲,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有其独特的内在联系,三者彼此作用,表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们在生活中产生了需要,从而形成动机,进而驱动行为,任何阶段的行为都可以统称为劳动,而这一劳动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提升,那么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人的需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形态的前进,从最开始的“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人类在原始社会为满足生存需要开始捕鱼狩猎等劳动,为满足繁衍后代的需要开始了部落间的交流与融合,一步步形成城邦到后来的国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需要,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自我和社会发展的并进。推动社会从原始社会,不断向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3]。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一个满足需要和不断激发新需要的历史过程[4]。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关系的演变,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无数个个体的劳动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满足所处社会的需要,由此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由社会人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努力劳动而创造的社会关系也是随着需要的变化不断由传统社会关系向现代社会关系演变的。人的需要推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社会关系,随之产生的还有语言,而语言的产生使人类从动物世界中上升成文化世界的人类,开启了人类符号来表达文化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

二、需要理论是受教育者学习有效性提升的理论支撑

需要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包含的人与人需要的内在规定性、需要对人的意义、需要得到满足所需的条件等,是关于人本质属性的归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在校青年人,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需要理论是其有效性提升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也能为其评价标准和提升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一)受教育者的社会存在决定着其社会需要

受教育者是生存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中,并有着特定的社会特征,基本特征是社会性。而受教育者的社会需求则是其在实现与社会产品的交换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需求,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主要包括了就业需求、政治需要、交流需求等。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存在,是通过发挥其劳动创造性和目的意识性的特征来满足其独特的社会需要。

首先,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中,受教育者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社会经验等,选择性地参与到教育者的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性地汲取知识并在之后的社会实践中运用,创造出满足受教育者社会需要的无形和有形的条件,最终满足社会需要。比如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会根据需要选择专业,进而在高校教学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其次还体现在受教育者与其他受教育者的交往过程中,在于其他受教育者的社会交往中,就更加无形和隐蔽,受教育者在满足尊重需要和交往需要等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与其他受教育者交往合作来积蓄个人力量,而这一过程也是在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需要的过程。概言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存在同社会相联系,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中产生并满足受教育者有形和无形的社会需要。

(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认知存在决定了其精神需要

受教育者不仅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产物,更加是有意识的存在,会产生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主要依据,受教育者不仅要满足其吃喝住行等生存需要,还要满足精神需要,“满足人的求真、向善和爱美的需要。”[5]

首先这是一种高级的需要,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环境中的精神产品进行劳动以满足需要,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更应该被重视,随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选择范围扩大,精神需要更加丰富和高级。其次这种精神需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对事物有充分的理性认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进行社会实践,是满足受教育者的主观需要的同时尊重了客观规律,是知情意行的结合。在高校的学生,理性精神需要指的是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自身行为能力的理智控制能力,学生的理性精神需要源于知识,表现为科学精神。而感性精神需要具体有良善、仁慈、诚实等高尚品德和人生价值追求,学生的感性精神需要源于意志和意愿,表现为人道主义精神和审美天性,一般来说,高校学生的精神需要是同时被满足的。总之,受教育者作为有意识的存在,一定是根据自身需要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为依据来改造客观世界的。

三、需要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为根据,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系统性的教育,将一定的社会道德系统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针对性过程[6]。在不同时代,国家,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最大化和工作的高效用,必须将时代、国家社会和学生自身需要相统一。

(一)世情:世界局势变幻莫测,文化交流多元

世界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各经济体都是相生相长的;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经济危机的波及范围也是全球性的;政治方面,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这需要长期过渡过程中,世界政治局势急剧变化,各国都在为争取有利态势不断调整政治策略和目标,呈现多个力量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强权政治成为逆时代语言急需力量遏制;文化方面,以多元化为特征,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融合、碰撞,文化创新不断,但也伴随了文化渗透的加快,不正确不合适的思想认知也在荼毒人们思想。

在这样的世景下,以为时代、为国家育人为目的的课程,必须要关注到全球的需要,培育的将是具有全球视野,政治意识坚定,民族认同感强的人,并且世界局势的多元变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时刻关注,及时应变,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

(二)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转型加快

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人们的需要开始逐步转移到对社会公平、正义等现代社会意识上来,从现实情况看,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朝着共同富裕迈了历史性的一步;从理论上看,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要相匹配和适应,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的社会转型也在向纵深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也存在少数的利己主义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弊病,这都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相悖的,是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伐的。

因此,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将育人工作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为社会培育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的现代化人才,能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学情:学生发展关键时期,自我发展需要强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正值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7],其在此阶段获得的和形成的价值取向都会应用在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长远甚至终身的影响,所以更应在该阶段发挥其作用。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扩宽,接触的知识面变广,这些知识也有好坏之分,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反的价值观会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与此同时,处于该阶段的大学生不再停留在生活需要等基础性需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社会角度而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个体的自我发展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时刻关注到学生的需要,洞察时代变化下学生需要的变化,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

(一)尊重需要,增强主动性

需要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作为大学开设的公共课程,更应该达成大学生需要应该被尊重的共同认识,更应该主动承认需要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需要的合理性,教育主体是学生,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需要。其次,承认需要有好坏之分,工作要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要肯定正当需要的同时及时发现和改正不合理需要。最后,还要尊重需要产生的规律和逻辑,需要也有层次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关注基本需要的同时,更加应该加强学生在思想、精神、政治方面的需要[8]。

(二)满足需要,掌握主动权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接触事物增加,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化的课程,应该主动求变,将主动权把握在手中。

首先应该改变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潜移默化进一切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应该发挥其对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的作用。其次在人才储备方面,培养既能关注又能强调学生需要,具有责任意识、创新能力、适应力强的教育者;在教育载体储备方面,积极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避免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空泛的书本概念,与新媒体、全媒体等教育载体连接起来。课程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文化以及法治教育[9],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紧跟热点,对接焦点,不断整合和优化,将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结合,贯穿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中。

(三)引导需要,打好主动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侧重在精神层面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挥棒,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作用[10]。在需要理论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需要,使之符合社会进步风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总体利益。

首先要引导低层次向高层次需要发展,需要理论有层次高低之分,过分追求低层次的需要或者一味地追求高层次需要都是不利于全面发展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科学的高效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发展。更要引导学生产生与社会,国家相适应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遏制与社会主流观念相反的需要,必须用社会、国家、人民的需要为依据,努力保持大学生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总体方向一致,有机结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需要理论科学解释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是一切活动的动机和起源,行为活动的科学依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育人工作,更应关注受教育者各方面需要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和引导高校学生的需要与时代相符,与国家相适,与全面发展目标相关,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将高校思想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进而为人全面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