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波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为了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1986年11月,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实施《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明确提出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要求,为高校体育运动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初具规模,在世界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了很多专业人才,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运动管理等方面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体教融合教学发展。2017年,教育部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在项目布局和运动管理等方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从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两方面入手,保障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管理不仅涉及到运动员和教练员等具体的人,而且也牵扯到体育基础设施和管理目标等非具体的人。因此,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发展目标不明确、运动管理机制不健全、运动管理计划不合理、运动管理方法落后和教练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运动队伍训练质量。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目标,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高校必须重视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找出运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优化,快速提升运动管理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点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为了提升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水平,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指导运动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目的。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如盲人摸象,找不准关键点和目标方向,不能对运动队伍管理作出长期的计划,直接影响运动队伍筹备管理,浪费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资源,运动员训练质量下降,运动队伍训练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现阶段,由于高校自身教学目标和任务特点,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对体育运动训练资源投入较少。近几年,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稍微对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伍管理重视,但运动管理不明确,导致训练计划没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多的运动管理内容和形式主要证明高校拥有一支体育水平较高的专业运动队伍。在实际的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的比赛项目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整个运动队伍管理质量一般。换句话说,运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队伍训练质量和效果。目前,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计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运动员自身能力提升较慢,运动队伍竞技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动管理时间计划安排不合理。运动队伍成员来自于高校的各个专业,每个成员上课时间不同,往往出现学业与训练的冲突,导致一些成员只能参与学业,放弃训练,或者参与训练,放弃学业。在一支体育运动队伍中,队伍成员长时间缺席系统性训练,不仅会使成员专业水平能力下降,更会对整个运动队伍训练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高校需要统筹资源,合理安排成员的学业和训练的时间;另一方面,运动管理计划缺乏性。由于缺乏长期的管理计划,高校运动管理未构建合理的运动训练体系,常常因为专业技术比赛和学习生活等事情,运动队伍整体训练过程缺乏持续性,训练进度、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都缺乏持续性,整个训练过程支离破碎,达不到运动训练要求,降低了运动训练质量和效果。
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法是在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活动中,以提升运动队伍效率为目标,提高运动队伍竞技运动水平,完成日常管理任务的途径和办法。在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实践中,运动管理方法是基于教练员科学的“训”和运动员科学的“练”形成的,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来完成,教练员起主导作用,运动员是运动管理的对象,两者相辅相成。教练员是运动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运用运动管理方法和手段对整个运动管理质量和效果起到决定性因素。若教练员能为运动员量体裁衣,制定科学管理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快速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反之,教练员不能为运动员采取科学运动管理方法,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受到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法均采用较为传统管理方法,方法较为陈旧和过时,管理手段过于单一,管理过程枯燥,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运动员机械重复各个技术动作练习,管理质量无法大幅度提升,过度的身体疲劳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情绪变化,对运动管理进行抵触,挫伤训练主动积极性。大部分教练员没有根据运动员身体条件特点因材施教,未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千篇一律运用运动管理方法,以命令式口吻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管理内容,强制运动员完成一些不属于运动项目中所规定的练习和动作,运动员只能被动接受,严重影响运动管理质量和效果。
教练员是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活动的制定和管理者,对整个运动管理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运动管理水平质量。在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上,有年轻和年纪较大的教练员,他们身上的优缺点显而易见。年轻的教练员干劲足、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运动管理经验少、威望低,难以驾驭运动员,训练水平有待提升。年纪较大的教练员学历较低,但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经验丰富,指导能力较强、威望高,具有协调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但运动管理理念过时,手段较为单一,由于自身年龄偏大,造成自身学习欲望下降,未吸收现代运动管理方法和先进理念,往往通过大运动量出成绩,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训练质量和效果一般,运动员在管理过程中感受枯燥,易产生消极情绪。综合来说,高校教练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一方面缺乏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体育运动理论知识、运动专项技术知识和管理专业方面知识等,大部分教练员知识结构出现短板,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不利于有效提升运动成绩。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时间之外,未能进行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加之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将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对运动管理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其在运动员中无法树立威望,运动员对教练员能力持怀疑态度,运动教学很难进行一步开展;另一方面管理水平能力偏低。不可否认,教练员拥有较强的运动专业能力,但其出色以的专业能力需要运用合适的手段和方式传授给运动员,使运动员领悟运动训练中的要领和技巧,从而提升竞技水平。然而,一些教练员由于管理水平能力较弱,无法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验高质高效地传授给运动员,运动员无法领会教练员意图,造成训练和教学过程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影响运动管理质量。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效率,必须健全管理制度。然而,许多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不能为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运动队伍管理实际情况、高校体育管理实际情况和国家对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政策等。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盲目,必须符合实际,应结合高校体育管理、体育运动队伍运动员、教练员等实际情况。现阶段,高校体育运动管理制度存在着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内容制定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同时,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面的运动、训练、财务和人事等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就不能为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无法调动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者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一些高校虽有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制度之名,但并无之实,换句话说,一些管理制度都是摆设,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人员无法将管理制度作为执行标准,更无法在现实中贯彻执行,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制度彻底沦为充样子的工具。管理制度应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学习和训练等多个方面,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管理制度制定的并不详细,存在着一些漏洞,导致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工作并不能达到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标准,在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过程中,无法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建立有效的联系,经常出现管理偏差的问题,致使被管理者主观能动性参与不足,管理效率低下,阻碍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创新发展。
计划是做事情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为了提升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质量,高校应基于校内运动训练资源和运动队伍实际情况,参考高水平运动队伍管理计划,结合比赛日期和天气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管理计划。依据计划,高校提升运动训练资源利用率和效率,作出长期规划和统筹安排,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进行,从而更好地达到运动训练目的。为了促进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计划高质高效进行,高校应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保障整个计划的顺利开展。首先,做好运动时间规划。由于运动队伍成员来自各个学院或各个专业,那么在统一的运动训练时间安排上必须做好规划。高校应对运动队伍各个成员做好时间规划,减少学习和训练冲突,保障每个运动员按时参与训练;其次,加强运动管理计划持续性。计划持续性包括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持续性。保障体育运动时间管理计划持续性,正常情况下,运动训练时间应固定于每日时间、每周时间和每月时间,在极特殊情况下进行改变,保障学生提前知道训练具体时间,不仅使运动员合理安排学习和训练时间,而且保障运动训练的持续性,利于提升运动训练质量;实现运动内容管理计划持续性,确保运动内容安排衔接有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接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运动员完成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提升训练效果。
教练员是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运用者,其应采取多种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运动管理方法,才能提升运动训练质量,实现运动管理目的。运动管理方法是否运用恰如其分,直接影响着运动管理工作的成败。所以,在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活动中,教练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在尊重运动员个性差异前提下,根据运动内容和运动员身体条件,因地制宜,摒弃传统落后的运动管理方法,创新运动管理方法,最大化运动管理效果。首先,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法制定和运用要依据运动管理具体任务和目的而定,杜绝千篇一律的管理方法,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内容和运动员,要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运动目的和任务运用不同方法;其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法要根据运动员实际训练情况而定,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结合不同阶段运动内容作出针对性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合运动员身体条件,从运动员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既使运动员提升运动训练效率,又能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积极性;再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方法要根据教练员综合素质而定。一些方法高质高效,但因教练员自身水平不足无法掌握这种方法,若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强行运用,会取得适得其反效果,那么这种方法也应放弃。教练员运用运动管理方法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运动训练质量。
在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实践活动中,教练员起主导作用,支配着整个训练过程,其对运动管理水平影响着运动管理质量,因此教练员必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大化运动管理效果,进而提升运动质量。教练员应深知在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为了提升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效果,其应在课余时间里,查阅最新文献资料,汲取当代世界先进的运动管理理念,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更好地传授给运动员,提升运动成绩。首先,教练员应补齐知识结构短板。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涉及专业知识较多,且运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练员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运动管理知识,且必须将专业知识有效传授给运动员,运动员快速领悟运动训练中的要领和技巧,有利于快速提升运动训练成绩。教练员利用运动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根据运动员身体条件和专项运动发展规律,制定管理计划,改进运动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运动管理质量。教练员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在运动员心中产生威望,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更深一步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心理状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励运动员,充分发挥运动员主动性,提升运动训练和教学质量;其次,提升教练员管理能力。教练员运用教学元素将专业知识高质高效传授学生,恰恰体现教练员拥有卓越的管理能力。为了提升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质量,教练员必须提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优势,弱化劣势,激发运动员积极性,提升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信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语言的简单和逻辑性,运动员迅速领会,提升沟通效率。
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程,既需要对体育运动队伍运动员文化学习日常进行管理,也需要对体育运动队伍日常的训练和比赛等进行管理。为了更好使体育运动队伍运动员更好地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提升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质量,调动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运动队伍训练的质量,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筹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相关资源,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有目的、有针对地对体育运动队伍进行高质高效的管理,对现存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依据国家对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相关的政策,结合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实际情况,更新管理制度内容,并根据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真正做到有制度有依,违者必究,发挥管理制度作用,提升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效率。同时,高校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运动项目训练特点,科学地制度并严格执行体育运动队伍管理制度,调动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积极性,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对那些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做到人人平等,使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另外,高校应积极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监督、评价和反馈制度,明确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责任主体、职责和义务,构建科学系统的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体系,对涉及的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价,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等相关方面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是一个专门化过程,以不断提升竞技能力为主要目的,队伍管理涉及到教练员和运动员协调、管理计划、管理目标和运动训练方法等等。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主要目的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但由于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教练员等方面原因,造成高校体育运动队伍管理水平下降,从而提出了根据学校运动训练资源和比赛内容,制定科学合理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计划,创新运动管理方法,提升教练员综合业务素质能力,提升整支运动队伍的体育竞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