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社会服务作为与教学、科研并列的高校职能,意味着其绝不是后两者的简单延伸或附带效益,而是一种办学理念,是高校必然的使命和责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做到“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在充分挖掘分析社会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课程,才能提升整体的社会服务能力。此外,在知识型社会的背景之下,能否为地方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的一大表现。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定位不明晰,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措施不到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服务的整体效果,也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果,使社会服务能力大打折扣,急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才。以综合发展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有助于他们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唤醒个人的感知觉,陶冶情操,塑造良好人格,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需要相互协作,齐头并进,才能发挥出高职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体育院校作为集教授专业体育学科理论、开展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的机构,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阵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高职体育院校不仅需要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还需要有大的格局观念,将自身发展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及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使体育竞技与体育交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高手林立的国际体育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掌握更多话语权,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梦想,就需要结合国际国内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明确的体育发展战略方针,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与技能的体育人才,提升我国在整个世界体育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及协调度。就当前我国高职体育院校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体育人才培养及输送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高职体育院校要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努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我国“体育强国梦”早日实现。
体育精神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的传承。我国体育精神的内涵中包含了不畏艰难的红色元素,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体育功能则重在培养运动健儿坚韧不拔的品格,要求运动员们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倡身心和谐发展。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背景之下,高职体育院校还需要承担起传播体育文化的责任,不仅要关注运动健儿们的体育竞技能力,还需要全面参与体育,促进体育健康发展,其根本就在于要在全社会营造热爱体育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传承体育文化,在这方面体育院校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
在通往我国体育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应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运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体育风尚,通过科学的引导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运动健身之中。在群众体育阵地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发展作为最基本的发展要求,其目的就在于让大众从个人为自身所设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心灵和肉体上的释放,变得更加的阳光乐观、积极向上。这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还需要更多体育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并给予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职院校作为体育主阵地的作用。
本文以广州市属部分高职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体育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及职能渗透发挥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广州市属高职体育院校整体的社会服务观念薄弱,不了解社会大众当前的体育运动需求、喜好的运动类型以及如何提供社会服务。当地高职类体育院校曾对260名体育专业教师进行随机调查访问,了解了当前普通群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于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日常性的体育运动内容和类型十分多样,加之国内体育场地建设不足,缺乏足够的体育专业人士,无法为大众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专门的场地以及专业化的社会体育服务引导大众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都与我国体育发展情况与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息息相关。主要情况如下:
从反馈问卷结果来看,当前广州市高职体育院校教师的工作时间为例,其中有近70%教师每周投入社会服务的时间少于2h,20%左右的教师投入社会服务的时间为2-8h每周,每周投入时间为8-16h的教师仅有不到4%,16-32h的教师不足4%,32h以上时间的教师仅有3%左右。
数据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教师提供的主要是短期的社会服务,14%的教师提供的为中期社会服务,4%的教师提供长期的社会服务,不到2%的教师将提供社会服务项目设定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由此可见,市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期限较短,缺乏长期规划。
关于高职院校内设备的情况,结果显示13%的教师认为校内设备长期对外开放,对外提供社会服务,50%的教师认为校内设备对社会开放程度一般,不到40%的教师认为校内设备设施基本不对外开放,鲜有用于提供社会服务。
关于教师工作量及奖励机制方面,有超过52%的教师认为当前个人的教学量过重,没有多余时间提供社会服务,34%的教师认为校内奖励机制不足,导致教师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15%的教师认为个人业务水平一般,不能为社会提供有利的技术服务,21%的教师认为当前条件技术不成熟,资金匮乏,无法为社会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9%的教师选择其他。
整个调查中,当问及“希望学校在哪方面为教师提供什么条件便于开展社会服务”这一问题时,希望学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务管理制度的教师有47%,近70%的教师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具激励意义的社会服务机制,45%的教师希望能够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便于开展工作,有超过73%的教师想能搭建线上平台服务系统,从而加快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效率。
众所周知,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其中企业作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对象,有近70%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也有助于企业自身发展,有近50%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将会使未来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有52%的受访者将“专业建设”视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48%的教师将“发展规划”和“实习教学”视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中还有31%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需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服务内容。但超过50%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当地政府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力度比较一般,也有近20%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没有任何支持力度。
完善的制度是决定社会服务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不仅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相关。国外在支持社会体育服务方面已经有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美国的《莫里尔法案》、《哈奇法案》等等。然而,我国当前在如何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高校社会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性机制,资金投入也未能及时足额到位,在未来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完善制度,实现高校办学经费的多元化。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职体育院校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前提。首先,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职体育院校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之一,自身需要树立起为地方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还需要体现出其前沿性和引领性。高职体育院校作为推进地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还应当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对外合作,加强高校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其次,是以发展经济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为导向,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体育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师生、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强与地方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或以开放办学的方式向当地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构建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服务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这其中包含了地方体制和服务地方机制两部分内容。高职体育院校要实现自身的深化改革,在服务体制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以产学研用为导向,建立起产业对接机制,以及创新社科成果的转化机制。高校可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加深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了解,增加双方的信任度。为后续的改革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对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地方发展的集体或个人进行奖励,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在校内实施二级学院管理机制。体育专业是一个大的专业范围,高职体育院校内部可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二级学院对其进行管理,再由个人的三级服务促进二级院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
最后,加强地方合作,发挥校外资源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与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强强联合,以借调或干部挂职交流的方式进行人才互换,建立起地方与院校之间合作的纽带。此外,校方还可以对每届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况,并借助校友资源拓宽与外界的合作渠道,与各行业建立起校友结盟式的长久合作关系。如某体育高职院校以地区创新创业大学生实践基地为核心,加强与市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的联系,构建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与当地体育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开展体育设备以及课程等相关的社会服务,进而有效整合了企业、学校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该院校通过学生的课下时间,以工作室的形式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现场教学、学生互助以及教师辅导等形式展开,针对实际社会服务案例展开针对性的教学。除此之外,该院校连同国家以及省级教育机构,确定学生关键技能培训内容,树立质量与效率共同提高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式。
科学技术水平是高职体育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在基础。高职体育院校要练好“内功”,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为导向,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首先,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将校外优质人才引入校内;另一方面选拔校内优秀人才,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秉承“双师制”教学理念,双管齐下,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打造优质教师团队,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领导层还应积极鼓励教师们加入到专业的社会服务队伍之中,自觉参与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在互动后进行深刻反思,让学生获得更“接地气”的教学。另外,可在校内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将个人职称评定、竞聘的以及评优选先等纳入到社会服务能力的考核内容之中,促使教师们不断提升个人服务水平;
其次,是建立起以基础研究及应用为主的创新体系。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地实际,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各高职体育院校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核心,与当时政府及教育机构加强联系,形成“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同时,与当地体育专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整合各种资源,打通企业与学生间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大力建设研究基地和学科平台。高校应当以市场和社会发展为导向,重点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通过“产学研用”的方式实现科研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的创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例如,引进当地或外地优质教育机构为学生进行核心技能的培训,创新教学模式,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并结合社会服务案例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针对性辅导等专业化的培训,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并适应相关产业发展的趋势。
高校服务于地方的四大要素中,“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质的服务平台有助于学校对外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意向性项目合作。此外,还应建立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发挥其专业技能,使之在真正走向社会时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
高职体育院校要打开思路,与外界进行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内部教学。同时划拨专门的人才经费,结合地方,服务地方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搭建好集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咨询决策三者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高职体育院校的服务领域主要以科研、教育、咨询三大板块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领域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就科研服务而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多数是以产学研用的方式与地方各级单位签订意向性合同,获得科研技术开发项目及软学科研究课题项目,从而更好地开展科技转化推广服务。再通过建立高校产业园,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开放设施设备,提供大量交流实践机会和信息咨询服务,还可以管培生、订单班的方式定向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以及成人自考、继续教育等。
综上所述,部分高职体育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少、专业基础薄弱,因而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不具备成体系的管理模式,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体育院校的转型发展。在新时期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之下,高校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全国高职体育院校应以教育现代化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服务意识、能力、参与度,从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建立“产学研用”的长效机制,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更多优质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