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虫害种植技术探究

2023-03-21 18:54赵中婧
种子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作物大豆病害

赵中婧

(会宁县会师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白银 730799)

近年来,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不仅扩大了我国玉米与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实现了产能方面的快速增长,对于保障粮食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种植技术才能有效防止暴发大规模病虫害,避免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产量造成影响。相比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来说,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有利于改善种植环境,包括田间生态系统、农艺措施,还能预防病虫害。因此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只要合理掌控种植技术,即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1 我国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现状

甘肃省具有非常充足的光能资源,年太阳辐射量为106~158 kcal/m2,日照时数为1 700~3 400 h,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增加大豆净同化率,从根本上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甘肃省沿黄灌区是主要的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区域,该地区处在黄河上游具有非常好的种植优势,灌溉设施已经逐渐完善,水量充沛能够保障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

另外,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也是主要的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基地,并且积极推广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充分发挥了土地资源优势,在玉米不减产的条件下增收大豆。初期会宁县采取了村建示范片、示范点的方法,在沿线各村落实种植任务,加上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当地百姓开始逐渐进行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当下主要采用“4 行玉米+6 行大豆”间种模式,并在原有1 粒1 穴的模式上更改为1 穴2 粒,原来种植的玉米基本不减产,玉米产量预期可达12 000 kg/hm2,大豆产量也能实现1 200 kg/hm2,真正实现双丰收[1]。

2 玉米间套大豆的种植优势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是非常高效的农业栽培方法,主要将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进行间套作,通过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提高阳光、水分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抵御病虫害的威胁,从根本上减少使用化肥农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转化为更大经济效益。从我国甘肃省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现状来看,该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由于采取了隔行种植的模式,玉米植株得到更加充分的生长,相比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长势更为旺盛,并且不会在秋季提前早衰和落叶,充分保障了玉米作物产量与质量。另外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根据以往的研究分析来看,大豆根瘤会留下一定氮素,如果第二年交替种植,将原本的大豆更改为玉米,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交替种植还能适当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能全面提升经济效益,玉米相比往年的产量没有太大差别,大豆则成为额外收益。

3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分析

3.1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是光能利用影响。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对于农田中的光分布、光能利用有很大影响,种植过程中光分布会受到间距、植株类型、播种密度等因素影响。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植株冠层顶部光合有效辐射比传统种植模式降低,但是相比群体光合有效辐射高出非常多,这也是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的优势。另外,玉米和大豆属于不同类型的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生态位,比如高矮错落排列都会影响光能利用效率,在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实践中,下层叶片对于光能的利用率明显提升。

二是病害抑制影响。目前我国对于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发现该种植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由于采用不同抗病性品种间作模式,并以此构成复合全体,即可增强对病害的抵抗性。通过分析以往的种植实践,传统种植模式与间套作种植模式相比,叶斑病与叶锈病等病害发生概率更高,而采用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病害降低了46.6%。我国相关农业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玉米根系在种植过程中能产生有利于大豆生长的分泌物,如苯并噻唑、门布等,可以控制大豆疫霉菌丝等疾病,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由此可见,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能充分改善农田土壤微环境,限制各类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

3.2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一是生长的影响。根据我国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分析,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粮食作物的根系分布明显更加广泛,远远超过了传统种植模式,尤其是粮食作物的根表面积与根系活力,有利于促进植株的生长。以玉米间套大豆种植为例,玉米和大豆的根系都会快速生长,且根系深度比传统种植模式更深,能达到约30 cm,根系分布类似于三角形,玉米根系的分布范围较广,甚至可以延伸到大豆条件行间。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分布水平比传统种植模式更具优势,是提高种植产量的关键因素[2]。

二是养分吸收的影响。在玉米间套大豆种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非豆科作物与豆科作物之间氮转移现象,从而保障种植过程中的整体固氮量。分析施肥与不施肥两个条件,在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下,无论施肥还是不施肥都能提高玉米产量。大多粮食作物本身具有根瘤固氮的作用,而玉米对于氮素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粮食作物,所以玉米和大豆两种不同类型的粮食作物会出现种间竞争,促进大豆进行根瘤固氮,氮素逐渐累积满足植株生长需求。另外,在种植过程中还会促进磷的吸收。

3.3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对作物产量、质量的影响

一是作物产量影响。通过大量实践表明,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确实能提高产量,由于种植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也会趋于上升状态。比如玉米和大豆对于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非常高,采用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后,即可保证三大营养元素充足,大幅度提高了营养元素的吸收率与利用率。另外,从玉米间套大豆的种植收获来看,玉米、大豆产量明显增加,相比传统种植模式确实能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二是作物品质影响。以往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受营养元素、光能利用以及病虫害等影响,导致玉米品质无法达到预期,相比之下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使农作物在品质上明显提高,由于间套作模式有利于吸收营养元素,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质量比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更高。通过研究分析表明,农作物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农作物品质的关键指标,由此可见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下的粮食作物营养价值更高。

4 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虫害种植技术

4.1 选择优良作物品种

玉米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粮食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广,但是病虫害发生概率较高,导致玉米产量逐年递减。随着农业产业发展,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该种植模式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切实提高玉米和大豆产量。

种植前需要结合地质、气候等条件选择玉米、大豆品种,在选种时注意优选发芽率高的品种,可以测试不同品种,判断发芽率高低,重视农作物的抗逆性,保证种子在缺水、高温的环境下也能健康生长。同时,种子必须保证色泽纯正,选种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地质条件,筛选出符合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品种。在种植前剔除被虫子啃食过的种子,并且使用药剂拌种处理,通过科学选种、清除表面细菌,为后续种植创造有利条件[3]。

4.2 科学选择种植地块

玉米间套大豆种植适合肥力充足、地块松软、具有较好通气性的土壤环境。大豆种植应注意施肥深度,肥料过浅可能会造成烧种等问题。土地厚度也是选地标准,同时保证地势平坦,尽量选择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种植,会直接影响后续的产量与质量,所选土地前茬作物为土豆、玉米效果更好。总而言之,种植地块直接决定了玉米与大豆种植产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深远影响,要想发挥出间套作的最大化价值,必须重视选择地块环节。

4.3 整地施肥起垄覆膜

目前,主要采用平翻、深松、旋耕以及耙茬4 种方法。平翻耕法能有效清除杂草与残留的病虫害;深松耕法有利于蓄水保墒;旋耕应注意控制好深度,保持在14 cm 以上才能发挥效果;耙茬耕法有利于改善土质条件,促使土壤疏松满足种植需求。

若该地块之前也是种植玉米作物,播种前应利用机械设备灭茬,目的是粉碎土壤中残留的玉米根系,切实提高土壤肥力与有机质含量。同时,消灭各类越冬虫卵,但是灭茬需要控制时间,秋收后是最适合灭茬的时期。另外,在整地过程中应提前施肥,玉米和大豆对营养需求较高,一般大豆以有机肥料为主,施底肥时控制好深度,避免造成烧种、烧苗的问题。为了保证深层施肥,可以采取分层施肥的方法,将肥料均匀地施布在各个层次,为粮食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养分。除了做好整地施肥以外,种植前必须进行起垄覆膜,以此确保粮食作物能获取充足的水分,并且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肥料流失,为玉米和大豆植株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起垄覆膜尽量在早秋前期作物收获阶段开展,考虑到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特点,采用“2 行玉米+6 行大豆”的方式起垄即可。为了提高效率,应利用机械设备完成起垄覆膜操作。

4.4 科学控制播种时间

科学合理地控制播种时间有利于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与质量,并且会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玉米和大豆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播种时间必然会存在差异,应按照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确定播种时间。玉米相比大豆种植的生长周期更长,需要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当前主要采用地膜打孔的方式播种,每个孔位的距离适当,随后进行点种操作,以此减少对地膜的破坏,同时保证种植地块干净整洁。大豆比玉米的种植时间更短,在播种方式上应采用条播,种植时控制好大豆种子距离,通过间套作的种植模式,有利于玉米和大豆获取肥料、水分以及光合作用,有效预防病虫害[4]。

4.5 重视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农业种植不可或缺的手段,有利于保障粮食作物生长,同时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玉米和大豆全部播种结束后,相关人员应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对农作物的出苗进行巡查,当出苗率达到50%左右的时候,即可进行破膜放苗操作,但是要注意把控好时机,尽量避开晴天高温或大风天气进行放苗操作,否则会对粮食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阴天是进行放苗的最好时机,当幼苗触碰到地膜后即可去除地膜,大多数情况下播种后7~10 d 基本上就可以进行破膜放苗,但是应选择无风的天气进行,10:00 前与16:00 后都是最佳时段。除此之外,要根据粮食作物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补苗、定苗处理。玉米对于肥料的需求较高,做好追肥处理也是保障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完成玉米作物补苗、定苗后,可以采用氮素化肥进行追施,用量控制在150~225 kg/hm2。大豆则要重点做好水分补给,根据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每个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地控制灌溉量,提前做好排水处理,若处在降水量较大的季节,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加强田间防涝措施。

4.6 加强病虫害预防控制

虽然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但仍然不可忽视病虫害带来的威胁,必须在种植过程中提前预防,掌握玉米、大豆种植中的常见病害,采取针对性防治手段。例如,玉米种植以大斑病、瘤黑粉病为主,发病时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灰色斑点,并且叶片会随着病害加剧出现枯萎,在玉米生长阶段可以仔细观察,及时清理存在病害的叶片,避免扩大病害范围。农业病害具备一定传染能力,所以要合理使用农药,根据大斑病与瘤黑粉病的特点,使用菌灭克可溶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调配,按照病害严重程度使用剂量,对于病害展开有效治理。虫害以玉米螟为主,应使用18%双虫杀喷施,防治效果良好。

大豆在生长阶段存在锈病、菌核病等病害,其中菌核病初期阶段会在茎秆上呈现出褐色病斑,必须尽早发现并采取防治手段,一旦进入后期难以达到防治效果。防治过程中应采取多菌灵胶悬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物,科学合理配比对病害予以控制、消除,避免对大豆种植产量、质量造成影响。

4.7 适时收获提高效益

收获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终环节,要想保障玉米与大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必须把控好收获阶段的时机,尤其是玉米作物的收获尽量避免过早,防止玉米收成降低。另外,玉米作为鲜食产品不能过晚收获,会严重影响玉米口感,不利于提高经济收益。把控好玉米与大豆粮食作物的收获时机至关重要,过早过晚都会影响产量与品质。

5 结束语

间套作是当前我国农业比较常用的种植技术,在同一块田地中种植不同类型的粮食作物,以此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但要注意两种农作物生长期必须相近,从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中不难看出,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间套作种植模式中不同农作物会受到交互作用、边际效应等影响,提高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并且能优化农田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田间种植环境[5-6]。比如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既可增加玉米和大豆的实际产量,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种植过程中有利于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广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充分发挥出间套作种植模式的最大化价值,打造绿色优质高产农业经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作物大豆病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