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主题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2023-03-21 18:51管文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童店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管文婷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童店小学)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劳动教育要真正落实到实践锻炼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提升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劳动主题课程是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是培植学生劳动创新精神的丰厚土壤[1]。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校要组织教师积极研讨、设计和加工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重要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剑合璧,另一方面,要抓好体力劳动、防止出现以“智育”代替体力劳动的现象,让小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养成愿意出力流汗的习惯,敢于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实践和常态化劳动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开设常态劳动教育,学习劳动技能

近年来,个别中小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忽视劳动的现象,为了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应紧紧围绕日常学习生活整合德育常规,以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课程为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并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出力流汗的常态化劳动中涵养劳动习惯,切实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开展“管理一平方米”活动

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巧妙渗透劳动教育,挖掘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具体劳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强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以笔者的常规管理为例,笔者积极向班级学生发出倡议,让学生对自己脚下的一平方米即教室中每个人的个人区域实施全方位管理,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关注并管理好自己的个人空间,课后及时整理桌肚和桌面,及时捡拾自己课桌地面的垃圾,认真落实自己每日的打扫任务,以“21 天习惯养成计划”为坚实抓手,进一步细化“管理一平方米”的要求和标准,借助每天的晨会或午读对班级内的“管理一平方米”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培养学生精打扫、勤整理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开展“一日内务整理”活动

为了进一步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家庭的有效指导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家长协同孩子一起体验劳动,在劳动中进行良好的家庭情感互动。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让孩子做一下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在“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的主题课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真正习得生活技能,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切实锤炼精神意志。孩子在家中完成日常家务劳动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从小养成自理、自立、自强的人生观,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精准分层的形式,重点围绕做饭做菜、打扫卫生、收纳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进行指导培训,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体验家务劳动,通过认识有用的清洁工具、家庭去污小妙招等开展简单的家务劳动,通过实践和尝试习得一部分劳动技能。根据学段的不同,教师实施个性化的劳动主题课程,比如,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开展扫地、擦桌子、整理书柜、叠衣服等简单的家务活动,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家用电器等等;中年级学生则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削水果皮、泡茶、拖地、择菜等家务活动,学会使用电饭锅煮饭等;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在家学习西红柿炒鸡蛋、煎荷包蛋、炒青菜等一些简单的家庭烹饪活动,并且通过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盆的完整过程,体会家务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师在小学劳动主题课程中精心规划设计“常态劳动教育”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真正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生活,有效促使学生逐渐掌握生活技能,培养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从小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设计“一周劳动主题作业”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周劳动主题作业”的形式,通过常态化的锻炼和分年级实施的形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手工、家务、烹饪、种植作业等等,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促使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成长,养成愿劳、爱劳意识,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学会主动为社会和家庭做贡献。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参差不齐的劳动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于善于对劳动主题作业进行精准分层。比如,教师在中年级的一周劳动作业中,可以布置一些“烹饪与营养”系列主题作业:1.学会使用电饭锅的基本功能——煮饭;2.为自己和家人设计周末一天的食谱,并尝试去菜市场买菜;3.每周选择两天,晚上帮家长收拾碗筷并洗碗;4.周末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做一做简单的早餐。

在低年级的一周“收纳与整理”系列主题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尝试在每天写完作业或背完书之后,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清理自己的课桌台面;2.学会每天收拾自己在家里的娱乐场地,学会把玩具、绘本书籍分类摆放;3.尝试每天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铺床单。

二、渗透融合多元内容,拓宽教育阵地

教师要积极推进劳动主题课程和各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注重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劳动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串联,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教师要善于将一些理论性的劳动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收获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与生活的美好。

(一)依托环境布置,树立“愿劳”意识

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环境布置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的劳动主题课程、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布置、文化长廊布置的形式无声地传递劳动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实现劳动教育的“细雨无痕”。[2]

例如,教师在优化教室布置中,要采用小组合作承包的形式,师生合力完成教室各个板块的优化布置,通过出一期与劳动主题相关的黑板报或通过精心搜集中国传统劳动故事和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文化墙上,抑或通过在班级照片墙中展示学生流汗劳动的照片,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劳动创造美好的种子;教师也可以在教室的一隅开辟种植角,引导学生在养护绿植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情感体验。

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布置中,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格言”个性征集、“劳动故事”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格言的创作中厚植劳动观念,在劳动故事的推荐展示中提升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特殊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二)立足课堂引领,涵养劳动品格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课本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在小学生的课文和课外阅读资源中有着很多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文本素材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教师在语文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悯农》的古诗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苦,从而懂得珍惜粮食,学会珍惜劳动人民的奋斗成果;在英语课中,教师充分利用时令节气引导学生制作节日英文绘本、节日贺卡等,比如在教师节、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让学生手绘英文贺卡送给教师和家人,在实践制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学歌》的歌曲学习,让学生爱学习、爱劳动,在声声传唱中树立长大为人民立功劳的伟大梦想;在美术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工制作等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进行废物利用的二次制作,通过用塑料瓶制作手工盆栽、用废旧报纸制作花篮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劳动创造生活”的朴素道理。

在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种植园地,引导学生学会丈量种植园地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大概估算出班级种植园地的面积,在实践测量中提升数学能力;在科学课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通过在学校的种植园地模拟进行水稻种植试验等实践方式,充分实现从知识到实践、从课程到活动、从课本到生活的有效延伸,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科学知识,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培养劳动品质

为了使小学劳动主题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教师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情境、亲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内涵。

(一)多样实践,培养劳动乐趣

小学劳动主题课程应合理科学、系统开放地实施,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收获技能,在“流汗和动脑”的过程中收获劳动的非凡乐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一些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开展一些契合时令节气的小学劳动主题课程实践,通过“身心皆在场”的劳动体验,创设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教师有效利用“二十四节气”和“劳动教育”的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采摘黄瓜、番茄,在种植棚内给葡萄整枝、绑枝,定期给种植园地锄草、给蔬菜植物浇水、施肥,认真学习劳动技能,争做“劳动小能手”,完成学校“播种和丰收”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相关内容,在寓教于劳、寓教于乐中健康积极地向上生长。

在学校“小鲁班”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社团开发机械木工、创意手工、手工风筝、手绳编织等校本课程,通过在社团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手工制作板凳、风筝、编织花篮等劳动,在实践活动的体验和创造中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初步形成追求创新、不怕辛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在学校“小沈寿”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社团和时令节气引导学生一起缝制香囊、缝纫手帕或衣服破损之处,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合作缝制香囊佩戴在书包上,感受端午节的劳动乐趣;或者在开学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缝制手帕为开学的日常劳动做好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手绳编织、勾线编织、毛线编织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编织花瓶、动物玩偶、毛衣围巾的实践体验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多方平台,根植劳动精神

教师在深入开展劳动主题课程时要善于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鼓励家庭发挥基础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多元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志愿服务”的主题,开展“职业启蒙”课程,带领学生来到社区、街道的图书室、志愿服务点,或者来到面包店里做面包推销,引导学生在不同职业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劳动者的平凡、光荣和辛苦。

四、创建多元劳动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评价上,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家长多个主体,通过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结合,从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创新精神、劳动规划能力和劳动价值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地创新优化评价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积极肯定,也是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对学生“21 天家政劳动打卡”实践活动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过后的认真反思和家长一旁的指导进行有效评估,然后到班级兑换“劳动奖章”。

在学校开展的“春华秋实”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百果园采摘节”活动,让学生在采摘蔬菜后进行“蔬菜义卖”活动,所得的款项用来资助学校的贫困儿童,充分使学生在收获劳动果实的过程中学会给予和馈赠,促进提升他们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在“管理一平方米”的日常劳动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量化考评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培养学生勤劳打扫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予以公示,组织学生们展示劳动日记、反思自己的劳动学习情况,对现阶段的劳动成果进行一次集体验收和总结,民主评选出“劳动小能手”“劳动小专家”“劳动规划师”等榜样学生,切实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促使劳动教育全面落地生根。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主题课程深入拓宽育人渠道,使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初步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教师应该牢牢以劳动主题课程为抓手,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同时也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让学生们都能成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