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静 (江苏省灌云县机关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人的成长教育培养的初始阶段,学前教育质量水平除了对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还会影响国家发展与未来。当前,国家教育领域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其中国语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当中便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学前教育建设质量,解决以往存在的入园难等客观问题。教育部于2022 年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通过标准的评价体系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工作情况进行评析。与此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到的社会现实是,国家政策方面逐步开放三胎政策,学前教育的适龄人口规模将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学前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应地需要对经费投入进行重新配置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学前教育在未来发展上的实际需要。
幼儿园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投入配置。纵观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建设期情况,学前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量配置不够充足,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公众的实际入园需求,入园难问题仍然在国内诸多地区长期存在。从教育质量水平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公众除了要提高入园率,同时也要获得更加公平、充足以及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获得更高的幼儿园教学质量。因此,针对学前教育进行相关的资金配置和优化,是实现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公众根本教育需求的社会关切问题。
学前教育的经费配置水平将会直接对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并最终表现为幼儿的成长发展质量水平。相关研究对多国学前教育数据进行分析,依托儿童发展增值规模对接受三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儿童成绩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费投入总量和配置水平,对于儿童发展增值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学前教育层面经费投入更高、配置水平更优的国家和地区,幼儿所实现的发展增值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需要同步注重总量投入和配置优化两个环节,利用高水平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配置手段,推动幼儿高质量地成长发展。
不过,对于学前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和配置来说,有着现实客观的前置条件,即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体量。国家经济水平对于国家在经费配置方面的协调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伴随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国内经济增长水平稳步提升。相应地,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内也呈现持续累进的发展趋势,每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 比重从最初的0.05%一路上涨到0.35%,上涨幅度较高。虽然与国际平均水平0.6%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正处于持续优化升级的重要阶段。通过数据比照分析可以发现,学前教育经费配置在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影响方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关系链,其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客观前提,直接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总量产生影响,学前教育的经费配置需要建立在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管理和模型预测分析,构建符合当下国家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判断,实现精准预测和高水准配置优化,最终带动学期教育质量水平提高,推动幼儿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管理来说,要站在现实客观条件和长远发展两个角度,重点考量多元要素,不断进行模型优化,最终构建均衡的学前教育经费配置优化方案。
学前教育经费是最为典型的教育资源投入之一,当前,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所进行的配置水平评测,主要以均衡性评测为主,主要关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其有着客观历史规律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前提背景。针对配置均衡水平,主要参考政府职能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配置水平的分析和判定。政府职能理论认为,现代化政府建设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从全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并循序渐进实现以行政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社会监管等方面诸多政府职能的内容。而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主要承担着教育服务供给和监管的职能,这对学前教育发展公平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经费投入和配置管理部门,需要从教育产品服务领域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下的教育需求,通过提升职能服务水平,保障公共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政府还需要针对经费投入所带动的师资建设、教学效果实现情况等方面参与监督指导,保证经费投入与实际的教育产出目标相一致;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本身是公平的,是不因受教育者对象身份差异而进行改变的,教育开展的理想状态,需要保证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和公平结果。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教育经费配置的水平需要以是否实现教育公平为关键考量。一是在学前教育的供给方面,学前教育资源应该保持配置均衡,使得每个儿童可以享受均等的学前教育资源,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受教育者共享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个性发展。三是教师应当平等关注每一个儿童,保障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对于进步迟缓的儿童,尽量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真正纳入三方面的教育效果考量,对于教育经费配置水平的评测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作为政府教育行政的前提导向,使学前教育经费的配置优化能够与实际的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相吻合。
本文作者所开展的关于学前教育经费配置评测模型,主要目的在于对不同省份学前教育经费配置差异下的均衡性水平进行测定,通过定性加定量分析方法,拟定均衡性指标,再通过对各省份学前教育经费配置下的均衡性指标完成度检验,来对目标省份学前教育经费配置均衡性情况进行识别。课题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PLS 结构模型来对均衡性进行定性指标拆分,明确各指标变量在均衡性目标中的影响权重,依托常规资源配置要求对财力、人力、物力等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指标分析拟合,形成完整的模型框架。最终拟定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经费来源指标、经费支出指标、师资力量水平指标和经费普及程度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主要关注基础性的经费投入前提,后两个指标主要描述经费的实际配置使用情况,最终建构起经费前提—策略管理—学前教育效能的影响传导模型框架,对各省份数据进行总结判断。
本文作者研究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1》为主要数据,通过wind 数据库对各省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整理,纳入宏观因素考量范畴,对各省份的实际配置情况进行模型分析。模型分析应用Q 型聚类分析,对31 省(区、市)进行数据汇总,依托经费投入和经费配置管理进行配置水平评价,并设定第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配置水平地区,P <0.05,数据差异性显著。其中被纳入第一类的仅有广东省,该省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师资力量水平极高、教育经费普及水平较高,表明该省份为当前配置水平最高地区;第二类配置水平为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新疆、四川等省份和地区,为学前教育经费配置较高区域;第三类区域包括福建、北京、陕西、贵州、上海、河北、甘肃、广西、云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和地区,当前,学前教育经费配置整体水平相对一般,其中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水平较低或者普及较弱;第四类配置水平为海南、西藏、吉林、黑龙江、天津、宁夏、青海、重庆、内蒙古、辽宁、山西等省份和地区,以上为目前配置水平最差区域,其中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普及程度都最为薄弱。以此为基础,应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对四个指标的配置均衡差异进行绝对差值比较,分析绝对差值总量,明确各省份地区在四项标准上的配置差异情况,并以绝对差值为3 作为临界,设定配置均衡、配置较均衡、配置不均衡和配置绝对不均衡四类,用以对在既有配置水平下的均衡性评测。其中配置均衡地区包括四川、福建、贵州、山西、吉林、海南、重庆、青海、宁夏等省份和地区;配置较均衡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内蒙古、广东、黑龙江、湖北、山东、安徽、西藏、陕西、甘肃等省份和地区;配置不均衡区域包括辽宁、江苏、江西、河南、湖南、云南、新疆等省份和地区;配置极不均衡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西、浙江等地区。配置均衡水平主要表明在具体的配置水平下多项学前教育资金配置指标的实际均衡性,因此部分地区虽然配置相对均衡,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各项指标水平都相对平庸,例如,吉林、青海、宁夏等,虽然内部配置均衡,但是整体投入水平不高,学前教育经费资源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的经费配置表现并不均衡,但是其配置水平相对较高,表明其中某一项或多项指标水平极高,发展十分强势。例如,广东省,在经费支出、师资力量和普及程度三个方面指标水准极高,而经费支出水平较低,标志着广东省在经费配置管理方面尚有余力,需要地方政府积极进行战略协调,来实现配置均衡目标。
学前教育经费配置水平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协调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需要高配置水平和高配置均衡性,要基于经济发展基础来进行经费配置的优化协调。本文结合政府职能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提出如下建设意见:
政府是开展经费资源配置决策的主体和主导者,在学前教育的战略制定和发展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学前教育经费配置的整体水平离不开政府部门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开展配置优化的能力素养。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核心问题表现如入园难、入园贵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其根本原因在园区数量较少、地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平均,在资源配置和管理层面缺少权责便捷,立法、政府、社会、家庭彼此之间责任便捷十分模糊。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学习其他国家在学前教育经费配置方面的管理经验,通过立法形式来确定政府权责,强化服务型政府在管理服务引导方面的效能,推进普惠政策在学前教育环节的全面落实。
探索科学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中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学前教育经费方面的比重,缩小地区差异,将优先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重点转移,侧重点转到“兼顾公平”上来。中央政府应建立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困落后地区学前教育统筹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注意在中央政府对各地公立幼儿园进行专项转移支付的同时,也要支持中西部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除纵向转移支付外,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平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如不同省份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鼓励发达省份以多种形式帮助欠发达省份,可以建立东西部幼儿园帮扶制度,在园所质量、教师交流以及经费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构建平台,激励落后地区的幼儿园向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学习,缩小地区学前教育差异。
学前教育在经费配置方面需要不断进行结构优化,针对当前配置薄弱环节进行有效调整,避免不均衡问题产生对于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严重影响。结合评测分析,当前结构性缺陷主要集中在普及和师资建设方面,尤其是师资建设,是当前大部分省份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薄弱环节。在后续的配置优化管理当中要提高人员性经费在总量上的占比,将更多经费用来保障和提高学前教育教师人才的待遇水平,实现对于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学前教育能够涵养人才、发挥人才效能,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前教育的经费资源均衡性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打造高质量学前教育环境的前提。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要做好学前教育的发展预测、明确当前学前教育的困境所在,通过取长补短、均衡协调的原则,来实现经费配置的全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