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代娣 张桦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工程学院
工匠精神是指从事某种行业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品质。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期国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非常吻合。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承担起领悟、宣讲、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责任,培养新时代技能型、创新型、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实施阵地,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沃土,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必不可少。
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竞争力指数看,202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而这背后中国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是基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学生毕业后承担船舶设计、制造、船舶维修等的重任,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作用。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树立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具备一定发散思维及创造创新能力,为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培养潜在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对职业道德的培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一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学生必备的素养,必须的基本品质。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围绕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检验、船舶维修等的核心技能开展专业教学,包含工匠精神等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融入到课程标准以及教案中去,缺乏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老旧传统,讲解工匠精神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未能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培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船舶设计、制造、检验、维修等,需要较强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与专注”。这些水平与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培育。必须有一支具备技艺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影响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对学生职业能力引导不够。
校园宣传栏、门户网站、校报都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3]。工匠精神要想真正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需要全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园内看不到工匠精神的宣传,对工匠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工匠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是一种机械重复性的操作,没有理解工匠精神更深一层的含义。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CAD、船舶检验、船舶机械修造技术等,这些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较多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缺乏真实操作体验,部分设备较老旧,或者学校软件与企业具有较大差距,学生在实验实训中按照实验实训指导书完成实验,了解不到真实操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培养学生应急应变及故障处理能力。企业技术人员代表着工艺与技术的先进性,在整个在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无法将企业的先进技艺与工匠精神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工匠就在身边。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的内在体现,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是对先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的体现,需要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发散的创新思维等综合因素作为保障,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4]。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缺乏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理论教学中缺乏新时期大国工匠的宣传,通过理论教学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以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为榜样,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沉淀工匠意识,在理论考试中要充分体现关于工匠精神的考点。实践教学中,船舶工程专业缺乏学生展示自己具备工匠精神的舞台,工匠精神最终是通过作品或者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学校应该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发、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及轴系安装大赛即是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全国性技能竞赛,通过这些项目或者比赛的参与可以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工匠的产生。
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光要是高素质技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思政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及载体,在思想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方式,代表着从业者勇于创新、默默坚守、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5]。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不同的课程中应该融入相应的敬业教育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激励学生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能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职院校应该借助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站、校报以及短视频等定期宣传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在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大国工匠进课堂”需要进一步推进。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将行业的大国工匠请进课堂,让大国工匠们现身说“法”,通过自身经历向学生们讲解工匠精神的养成并将自己的先进技艺与学生分享,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生们学习动力与自觉性。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应与国内、外先进船舶修造企业紧密结合,依托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共建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打造一流工匠”的教育发展之路。校企应该尝试合作共建“工匠”班,升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交流、合作、岗位互换,“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人员实践技能完美结合,从“教”的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企业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能,感受“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共建有助于对学生有规划的精细培养。
近几年“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将“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践行与推进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各级“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导载体,吸引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加入,形成“教师技能大师、企业技能大师”双引擎教育教学模式,工匠以及技能大师本身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们在教学与工作中勇于拼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会深刻影响周围的教学团队与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工匠精神。学院应鼓励以“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为主体成立教科研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加入,以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为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攻克技术难关、勇于创新的重要路径,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成为工匠的要地,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更能够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职业院校首先应该建立院级的多类别技能大赛,形成人人参与的比赛氛围,形成奖励机制,鼓励更优秀的学生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相应的全国性技能大赛有教育部发起牵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赛项、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CADCAM技能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中船杯海洋装备创新赛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剖析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工匠精神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出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一些借鉴,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