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文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文娱产品而诞生的电影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电影资源以全新的声效和视觉体验,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影资源的选取原则尤为重要,只有遵循目的性、指导性、正向性以及实践性原则,选取符合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的电影资源,才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便尝试进行对外汉语影视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证明了电影资源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两者的结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视听法教学理论,并且,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利用电影资源进行语言教学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播,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进一步认识中国、热爱中国。
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最初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并非靠教师的灌输而形成,而是靠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建构而完成。该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1]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再依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一的会话教学 (你教我学),而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借助教师的指导,与他人协作进行会话,达到自身对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取新知识,并加工、处理新知识。
该理论强调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信息的引领者;学习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要能够提供足够的学习背景,并且具有真实的学习语境。电影就是这种新型的学习媒介,一般来说,教师给定学习者学习背景后,会引领学习者与他人分工协作,进行会话、交流,并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引导他们完成自我信息的重组。
2.心理学理论
在心理学理论中,如果学习者仅凭单一的视觉或听觉去记忆,则很容易遗忘,但是,如果学习者能够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通过多渠道输送,进而刺激自身感官,那么遗忘的速度会明显减慢,记忆深度随之增加。
其实,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比率是有所不同的,视觉占83%、听觉占11%,当学习者在同一时空下学习同一材料时,仅凭眼睛看的学习者可以记住70%的学习内容;运用听说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忆的学习者可以记住60%的内容;采取边听边看方式的学习者记住的最多,可以达到85%。电影资源就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产物,学习者观看电影就是在进行边听边看的学习,这种学习行为不仅能拓展学习者的记忆广度,也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记忆深度。
3.视听法教学理论
视听法教学理论,也叫“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它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并在二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处理,进而得以发展,所以又叫“模式法”“情景法”。
视听法教学理论强调语言和情境的紧密结合,要求学习者在听说的基础上和真实的语言情境下加入视觉体验,将视与听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视听法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趣味性特征,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力量,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任务,满足学习者各方面的需求。将电影资源应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符合语言教学与情境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在直观且生动的电影画面中,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力量去感知语言的巨大魅力。
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真实的案例,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革新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形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获得了真实良好的教学反馈。
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力量进行自主学习,而后协作、互助学习,也可以使学习者跨越语言障碍,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全面综合的学习能力。
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相结合,不仅在语言教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电影资源作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工具,是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方式[2]。学习者可以通过特定电影资源中传达的本土文化,深刻理解中国本土文化,寻求共同价值表达,进而引发思想的碰撞与共鸣,促进文化传播。
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是可行的,但是,只有选取符合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的电影资源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让学习者体验到学习汉语的快乐,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状态[3]。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电影资源,并将电影资源应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考和研究。
电影资源选取应符合目的性原则。电影资源的类型复杂多样,题材也较为广泛,因此,教师选取时要遵循目的性原则,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任务,根据是否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是否符合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语言交际目的来选取电影资源。
电影资源选取应符合指导性原则。在前期的电影选取中,教师起着隐性指导作用,比如,教师的审美观及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资源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否合理且正确、是否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是否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在后期教学中,教师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在给足学习者背景资料的同时,根据情况适时讲解电影资源,挖掘电影资源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4]。
电影资源选取应符合正向性原则。电影资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在选择时要遵循正向性原则,选择主题积极向上,贴近学习者生活,具有时代性;情节生动真实,具有趣味性;题材多样化,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题材;语言规范自然,符合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电影资源[5]。
电影资源选取应符合实践性原则。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首要目的是进行交际活动,因此,教师选取电影资源时不仅要密切结合语言教学的实践要求,判断电影资源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否可以强化学习者的语言认知[6],还要关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在电影资源的辅助下,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本文将符合标准的电影资源归类、整理后,得出以下类型并举例说明[7]:
民俗文艺类:《霸王别姬》 《胭脂扣》 《甲方乙方》《落叶归根》《站台》《小武》
人文自然类:《大国崛起》 《圆明园》 《百年巨匠》《西藏一年》《可可西里》
青春励志类:《中国合伙人》 《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世界》《父子》
多维情感类:《暖春》《海角七号》《我的父亲母亲》《和你在一起》《我和我的父辈》《山楂树之恋》《手机》《大鱼海棠》《非诚勿扰》《花木兰》《夏日暖洋洋》
生活文化类:《舌尖上的中国》 《梅兰芳》 《英雄》《十面埋伏》《卧虎藏龙》 《功夫熊猫》 《霍元甲》《大明宫词》《甄嬛传》《功夫梦》《刮痧》《阿飞正传》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线上汉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空间,但是,长时间的线上学习也使部分学习者产生了焦虑情绪,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在此背景下,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线上课程的有效开展、克服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折射,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电影资源,可以使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感受中国的文化特色,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从而在学习中放松心情,减少焦虑情绪,更好地学习汉语、认识中国[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成熟,新媒体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电影资源就是代表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便利,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开放,也带给学习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学习者的记忆深度,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电影资源也会对学习者产生情感上的冲击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情感因素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缩短学习者内心深处与目的语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应用电影资源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者的结合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当然,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任重而道远,未来,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电影资源数据库是重中之重[9]。汉语国际教育是跨文化教学,必然会涉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而电影资源数据库不仅能方便教师选取合适的电影资源,避开那些带有冲突性、学习者难理解的电影资源,使电影资源更好地契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还能满足学习者课后自主选择电影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汉语水平、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