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婷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湘潭大学,湘潭 411105)
放眼全球,互联网科技成为联通世界信息的纽带,无线局域范围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全球互联网时代下的衍生产品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研发及推广应用降低了用网成本,仅仅数年,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就远远超过了电脑。网络用户对于操作简单、方便携带、内容有趣的需求随之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文字阅读到短视频观看,中国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又一新兴风潮。中国自媒体的兴起要求服务商必须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自媒体平台的产生也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003年7月,“自媒体”这一名词由谢因·波曼(Shein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人提出,他们对其进行了阐释:“以普通市民为主体,以个人观点、自身新闻为内容,以数字科技和全球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分享和提供等途径实现真实观点传播的过程。”
自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2009年是中国自媒体的“起始之年”,“博客”的简化形式“微博”出现,并由新浪网上线了“新浪微博”,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2012年,自媒体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具有通信功能的“微信”上线,几乎取代了手机短信功能,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应用;2012—2014年,电子商务、线上购物涉足自媒体领域,形成电子商务规模经济;2015年至今,从各类手机应用程序中衍生出来的平台直播、短视频播放等形式成为受各类人群追捧的自媒体创业热点。
自媒体传播更突出“自”这个字,是指个人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媒体平台向网络用户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本质仍旧是信息的扩展。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增添了更多途径与方式,曾经的“口口相传”被弱化,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介逐渐被淘汰,人们开始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传播方式的改变在使人们接收信息的过程更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发布与获取之间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而这中间的“灰色地带”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由于传播迅速快捷,造谣“零成本”、网络直播“一夜暴富”、“粉丝经济”盛行甚至电信诈骗等诸多问题开始产生,青年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目标,这对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平台及交互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坚守阵地,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有效的应对,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书育人工作,同时抵抗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侵蚀。
自媒体作为媒体传播的一种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依托,并显著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体形态。自媒体更加突出“自”,它以个人传播为主进行观点输出,并且不仅局限于信息输送,同时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使得交互双方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交流。自媒体的双向交互性与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最大区别在于自媒体更具时效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言论及观点。但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也出现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曾有过的问题,如何有效且准确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新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是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观念上层建筑的总和。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的意识形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在于敦促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站稳政治立场,战胜各种错误思潮,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对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式的认可、赞同和尊崇。”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价值取向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准则,互联网的应用逐渐成了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媒体在应对社会热点及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网络用户利用智能设备,通过应用平台第一时间就信息内容进行反馈,平台内的“转发”“评论”“点赞”方式使每个用户成为信息传播中的节点,加速了信息传播。
但是,个人意见的表达缺乏真理性,容易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王颖研究指出:“新媒体降低了舆论参与的门槛,导致信息质量下降,极容易形成负能量的舆论导向。”张锅红研究指出:“自媒体平台中正确的信息有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提高素质,而错误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造成消极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受到一定冲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完全成熟,而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后备力量,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时利用青年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媒体平台与传播形式来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自媒体平台不仅给个人提供话语权,而且给一些传统的媒体形式提供了改革启示。自媒体平台的交互性能够使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大的传播能量。以微博为例,微博所具有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途径,用户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利用“转发”的功能可以使更多的用户看到所发布的信息和内容,以及用户表达的观点,由此展开更大范围的讨论。
例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自开通以来,日阅读量达到上千万,人们不用再仅仅通过每日特定时间的新闻联播来了解这一天之内所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的规模也不再受到限制,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民生新闻,都可以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消息中看到,这也使主流媒体所引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也使得青年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中受到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还有各行各业的许多杰出代表在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及生活感悟,带来许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更多人勇于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充实自身、不断进取。这种传播方式逐渐得到了青年学生群体的认可,使得传统枯燥的说教具有了新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的趣味性和自媒体平台的“网红经济”所带来的繁荣使许多青年学生深陷其中,甚至难以自拔。自媒体的趣味性集中在“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方面。首先,“网络直播”使电子商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许多“网络红人”的诱导之下,部分青年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水平盲目消费。“网络直播”中也不乏“主播”通过镜头传播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由此获取暴利的情况。其次,近几年来,“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的崛起“收割”了大批的忠实用户,十几秒的视频迎合了现代人浮躁的心理状态,社会压力的增加使得许多人缺乏阅读一本书、欣赏一部电影的耐心。同时,一些平台能够依靠大数据的浏览记录,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类似的视频,这样就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沉迷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最后,网络游戏的诱惑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基本上毫无抵抗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取得的快感在网络游戏中能够获得,但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想要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就必须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及精力,这就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如何在网络世界的诱惑下坚守定力、掌握好适度原则是问题的关键。
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其主要体现在青年群体之中。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应主动利用自媒体传播的优势,以学校为支点,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正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新时代,各高校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同时改变思政课的固有模式,注重民族历史与精神教化,将理论贯穿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地位。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时刻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保持警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偏差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平台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更是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指导地位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机遇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演变,带来多元思潮的碰撞,青年学生群体更易产生意识形态偏差。面对此种情况,不能盲目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而应该探索一条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使青年学生在自由的思想氛围中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尊重青年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加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要采用对立统一的方法。高校在应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偏差和信息传播新形式时,必须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是价值观输入的唯一方式,高校必须实施新的应对措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的外衣侵蚀青年学生的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地位,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首先,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地位,进行正向引导,运用青年学生所使用和关注的传播方式及途径进行正向宣传,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表现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其次,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时要坚决抵制并纠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生命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启示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讲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应坚持将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经验相结合,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高校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用好用活党史教科书,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要理论。因此,要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当代青年学生勇担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