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胤钟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 400067)
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较以往在难度上有不小程度的增加,这种情况下,全社会都需要一种没有界限与壁垒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因此,开放获取应运而生。开放获取是一种新式的信息获取和共享交流的方式,因其能够为公众所共享及无界限利用的特点而被广泛推崇。开放获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方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学术研究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呈现出了巨大的作用。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国际学术界为了让学术成果通过互联网实现广泛自由传播,推动信息实现共享而发起的一种运动。开放获取是针对传统出版而生发的概念,以学术论文为例,按照传统的发表方式,作者需要将学术论文按照要求投稿至某期刊杂志社,杂志社经过审核发表后,版权通常就归杂志社所有,如果要通过正规渠道参考这篇学术论文,就需要通过注册账号、付费等方式才能够实现。但如今有了开放获取,这种情况就彻底被逆转了。最直接的就是,付钱的人从读者变为作者,在期刊发表时,作者付给期刊和杂志社钱,这就相当于获得了这篇论文的网络使用权,任何人通过常规渠道都能够下载或阅读参考。开放获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网络提升学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速度,能够帮助开放获取的学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无障碍传播。
据某项调查显示,在近8 000位科研作者参与的调查中,有接近35%的人认为相较于传统付费式期刊,开放获取类型的期刊能够提供更高的共享度;而其中一半的人则认为,开放获取运动能够帮助自己的学术成果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学术成果能见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其在研究成果上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共享,甚至是基金的申请、项目的合作以及高层次学术会议的受邀机会等。另外,统计结果显示,经开放获取出版的学术文章被引用的频次要远高于传统学术文章。例如,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74[1]。
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有着独特的区域性。地方文献的区域性特征是由当地的地方特色所决定的,不同地区呈现出来的不同地域风貌、气候条件等都会对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地方文献的记载都有着区域的烙印,展示着不同的风貌和内涵。受存储空间等客观因素制约,公共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无法做到齐全,因此,建立开放获取式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集纳全国各地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就尤为重要。
地方文献资源内容非常繁杂,涵盖广泛,其中,包括自然地理风貌、重要历史资料、重大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艺术内容。开放获取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和信息引导,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例如,某地通过开放获取方式获得地方文献记录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史料,对于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旅游行业的兴盛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能够增加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本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对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方文献往往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但是在国内众多公共图书馆中,利用传统方式储存地方文献资料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文献资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丢失或损毁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传统的图书馆存储阅览方式对于纸质资料的损耗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探寻实体资料的数字化形式几乎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将数字化资源开放获取,这种公开共享方式不仅能够加大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能方便读者更高效地调取所需资料,有效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2]。
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开放获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有利于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平台的整合与联通。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来说,网络资源的整合工作一直未处于停滞阶段,尤其是这些年,网络技术的逐渐发达以及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内先后出现了许多建设相对成功的数字化地方文献整合平台,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的“广东地方文献网”、有着“全球最大老北京民俗资料库”之称的“北京记忆”等,这些地方文献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地方文献整合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可行性参考。
客观来说,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例如:公众认知度还不够高,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于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建设等理念不强;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力度也不够大,除了出台一些制度机制等措施,没有针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在如何支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没有更切实更有效的举措;文献资源收集整理相关部门也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政策落实、宣传发动等工作都不到位,联结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发挥不够。
地方文献资源通常具有其单一性和狭隘性特征,在广义的地方文献资源涵盖范围中,一般是非正式出版物占据绝对的比例,通常这类资源一部分掌握在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手中,比如史志研究部门、地方博物馆、档案馆等,另外一部分则以民间收藏占据主体地位,这一类文献资源收集通常都相对较难,凭借图书馆单一收集渠道无法实现全面收集,需要多地合作、协同配合。但是,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基本仍旧处于“单枪匹马”作战状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结机制,信息和资源互动也不够充分,加上各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度不一,数字化资源整合和应用力度都不能够充分发挥文献资源收集整合的作用,导致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阻碍[3]。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弊端,就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加工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力度不够。一方面,地方文献资源在建设阶段对于资源的选择不够严谨细致,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文献的收集整理录入过程中,对于文献资源缺乏初步的判断和甄别,一些文献资源在内容上表述不严谨、导向上不够正确等个别现象依旧存在,甚至有一些文献资源在内容上彼此互相矛盾。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对于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工处理等仍处于浅层次尝试,通常是简单的编制索引、目录集纳,缺乏深层次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应用,资源分类杂乱、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规划。另外,由于各地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无法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共享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工作给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懂得图书整理辑录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积淀,对于文献相关的作者信息、收录来源、版本形态、流传过程等有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会使用专业的文献检索工具及整理录入工具等。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人才建设相对匮乏,缺乏梯队建设能力。图书馆员普遍年龄较大,无论是相关文化知识的储备还是专业技能的掌握都不尽如人意,而一些具备从业条件的专业人才,比如高校毕业生、年轻技术骨干等又不愿意从事图书管理员工作,造成人才建设断档严重,对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拓展文献资源整合集纳渠道。这需要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图书馆以及社会资源共同努力,协同配合。地方政府要出台详细的助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制度措施,从政策落实层面带动相关部门强化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加强媒体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宣传统筹,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需要达到的效果,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所做的各项工作,通过多种媒体传播方式实现广泛深度传播,提升民众的知晓度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配合度。其次,要强化政府、行业部门以及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协同配合,针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体系,政府负责资源统筹,行业部门负责具体操作,公共图书馆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最后,政府和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和专业化优势,通过自身的资源掌控优势,对未公开出版发行的、隐性的文献资料做好初步的筛查和分析,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严谨性、专业性提供助力。
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现开放获取,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必须经过的过程。公共图书馆要在当前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馆藏资源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做好文献资源的整合和分类集纳并做好目录和索引,让庞杂分散的地方文献资源全面集中而系统。同时,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也能够有效保护和整合纸质资源,减少纸质文献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遗失等,对文化资产是一种保护。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字平台与其他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平台的联通及交流,形成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提升用户应用数字平台的便利性,发挥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的最大功能和价值[4]。
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开放获取工作若要有效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图书馆相关从业人员要有专业文化背景,要基本掌握开放获取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业内相关信息资源。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图书馆从业人员人才梯队,保证年龄比例、专业水准、知识结构、学历要素等的平衡。其次,要加强专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升福利待遇、畅通职业晋升渠道、鼓励员工科研进修等方式提高人才获取能力。最后,要强化对于现有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开放获取理念的传授、地方文献资源检索整合平台及数据库等的应用,甚至是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锻炼,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开放获取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地方文献资源作为公共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在当前网络化及信息化发展状况下,开放获取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当前,全球性的开放获取运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庞大丰富、方便高效的科研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资源也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加速器。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加大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开放获取的探索和实践,从观念、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加强整合,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文献资源应用共享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