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王永健,陆筠怡
(1.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 太仓 215400;2.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局,江苏 太仓 215400)
苏州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古韵今风的城市底蕴,又有创新追梦的城市风采。当前,“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3篇文章,书写了新时代太仓百舸争流、虎跃龙腾的发展风潮。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1]。太仓作为上海的毗邻城市,正进一步点亮“沪太同城”品牌,加速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积极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效应,将沪太同城效应转化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动能。同时,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太仓工作并审议通过《关于苏州港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谱绘了一张以太仓港区为龙头,太仓港区、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及内河港区协同联动发展的新蓝图[2],又为太仓进一步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仓港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业已展现出搏浪奋进的澎湃激情和厚积薄发的强大底蕴。作为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载体,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跃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5位,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江苏外贸第一大港、全国内河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产业方面,形成了世界500强、中央企业、欧美资企业3个特色企业集群,加快布局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先导产业发展,加速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创新集群。可以说,当前港区既处于蓄势勃发、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关头,能否抓住这一战略节点,将成为太仓港区未来开拓新局面、抢跑新赛道的关键。
近年来,太仓港区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勇于肩负起建设全市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的重大使命,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实力不断提升。
加强双招双引,做好筑巢引凤,以打造“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链条的核心思路,在加快建设创新载体的同时,对已有科创载体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凝练港区创新核心区,长江智慧港已见雏形。截至目前,港区累计建成生物港、太仓港区新材料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18家,生物港获评省级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同高院、亿达创智中心、对德中心、跨境电商获评省级众创空间。2022年预计新开工科创载体20万 m2。完成太仓港区(上海)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启用,德国离岸创新中心成功签约,进一步尝试设立英国伦敦离岸创新中心,在北京、深圳、西安设立在岸创新飞地,构建“本地+飞地+离岸”的全球协同创新中心体系。生物港、同高院等载体组成的港区载体联盟启动建设。
港区持续招引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战略性人才及创业团队,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8人,省双创团队1人,省双创人才15人,姑苏人才30人,本级领军人才78人。2022年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54个,有效申报41个,同比增长800%;省双创人才申报3名,较2021年增长300%;姑苏第一批领军人才申报11名,较2021年增长233%;本级第一批领军人才申报44家,较2021年增长438%。举办第5届“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暨太仓港区全球创业大赛先进载运装备专场、太仓港区首届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大会,累计完成注册星河航天、国晟航天等创新产业集群人才企业75家,较2021年增长200%。港区青年人才驿站揭牌启用。
2020年,港区出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奖励实施办法》,两年累计为区镇内科技型企业兑付配套资金近3 000万元,切实发挥区镇科技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2022年,港区针对原有科技人才政策进一步修改完善,重点围绕高企、研发经费等考核指标,出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若干政策》,围绕人才招引及人才培育,出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人才创新创业集聚的若干政策》,为全区创新发展、人才落地营造良好环境。太仓市首创《太仓港区科技人才项目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防范化解资金使用各类风险,为科技人才招引保驾护航,为全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港区有效期内高企161家,培育库内高企45家,2022年申报高企118家,较2021年增长近30%。港区现有瞪羚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2家,2021年规上研发总投入超25亿元。“人才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初步构建。现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6家,包括1家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创新实践基地,1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及11家研究生工作站。15家企业曾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家企业曾获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家企业曾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2年申报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申报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家,卓阮获得省级社发项目立项。卓阮、弘森、康吉3家企业获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政策性资助立项,资助金额总计553.4万元。港区获评9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奕瑞、扬子三井获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新建材获评省研究生工作站,3家企业已入选省科技副总项目。
在主导产业集聚方面,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2022年招引落地航空航天类、先进载运类项目25项,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类项目21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类项目25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支持华一新能源与苏州科技大学、同高科技与同济大学、娄城新材料与东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推动海苗生物、卓阮医疗、依科赛等重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型、初创型人才企业发展,通过天使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低维新材料、海皇智能、国晟皓星等重点人才企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太仓港区在科技人才工作上亮点纷呈,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与太仓全市各版块相比,仍然存在短板弱项,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科创载体方面,科创载体比较分散,规模不足,尚未连点成片,也未形成区域创新载体体系化运转模式。整体运营水平不高,缺少专业化团队,尤其是国资建设的生物港、同高院,仅仅是初级的办公出租、物业管理,缺乏人才申报、高企申报等增值服务。二是人才引育方面,高质量创业项目积累较少,市级以上项目获评率不高。尚未形成人才引入后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人才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化链条还未成熟化。三是科技创新方面,科技龙头型、引领型企业较少,传统企业科技转型发展意识不足。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形成成熟管理体系,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创造、申请、授权、应用、维护全链条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着力点,发展是落脚点。太仓港区面对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需要,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港,持续提升载体能级,大力推动人才招引,不断强化科技硬实力,壮大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材料4大产业创新集群,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新载体建设再提速。积极推进生物港4期等在建载体建设;精准聚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新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在提升科创载体数量与规模的同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健全载体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引进国内外专业管理团队,为人才项目提供人才申报、金融咨询等服务。参照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机制,拟定太仓港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将引进项目预定目标完成进展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情况、创新发展情况等,根据评价予以奖惩。促进载体间合作及协同发展。加强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成立港区载体联盟,统筹全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布局,加速推动区内创新载体连点成片,进一步打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链条。鼓励载体间合作建设研发、设计、试验、工艺、检验检测和标准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内创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升区域科技企业孵化效能。
拓宽人才招引渠道。立足长远、超前谋划,不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持续推进上门引才、以才引才等,重点写好“对沪引智、对德招才、金融聚才”3篇文章。充分利用科技镇长团、同高院等资源,持续提升沪上科技人才项目的落地效率,全力打造上海人才创新“协同区”,科创资源“首溢地”。利用海外引才直通站、德国离岸创新中心等资源,加强德国外籍人才、欧洲海归人才的招引力度,建设中德人才开放创新港。打造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构筑天使基金、VC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推进拨改投工作,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加大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健全人才引入后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到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做优人才服务,启动港区领军人才直播间品牌活动,持续办好各类大赛和闭门路演、人才品酒会等,为人才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指导、投融资对接等持续性服务;启动人才生根工程,给予满足条件的人才企业员工交通补贴、安家补贴,加速港区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海内外人才工作生活“乐居地”。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型引领企业梯队。多措并举完善高企培育、成长、认定全流程。进一步充实港区高企培育库,深入挖掘港区潜在科技型企业,抓早抓快、提前部署次年高企申报工作;持续跟进培育库内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解决高企培育及认定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推动“人才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企业对高企的贡献度。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区内科技型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自身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中心等。积极响应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支持港区重点企业牵头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港区企业与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从供给侧、需求侧双端出发,常态化开展校企服务对接,通过多样化途径促成技术交易。构建高品质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太仓港科创园科技服务超市”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精准化的科创服务,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科技创新领域问题。启动港区首次企业“创新体检计划”,通过“体检诊断”模式详细了解企业当前科创能力,为企业谋划未来创新发展的总体方向,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上门服务。
构建产业招引培育全链条。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招引一批高端人才项目和准瞪羚、准独角兽等高成长性项目;构建“一个产业对应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学院、一个应用型产业研究院、一个专项发展规划、一项特色产业政策、一个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高标准宜业创新载体、一支专业化灵活的产业基金、一群骨干龙头企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一群创新型产业人才、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联盟、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智库、一个开拓进取的工作专班”的“15个1”科技产业培育模式。强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针对产业技术共性需求及卡脖子关键技术,完善载体对接、平台共建、“揭榜挂帅”等各类体制机制,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满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链建设,推动港区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