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嬗变、内容向度及实现路径

2023-03-21 14:13黄黎明李娜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黄黎明,李娜

(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浦东201620;2.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宝山200444;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奉贤201418)

学习百年党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进的“必修课”。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倡议。此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辅导和示范教学等活动,成效显著。2022年3月,《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高校如何高质量地推进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探索二者相融合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路径机制,成为学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伴相依的四重脉络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之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局变化不断开展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在融入的意义、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这一时期,党史教育主要通过报刊、著作论说、补习学校、开会宣讲、电台广播和文艺演出等渠道和方式,向国内外进步阶级和人士广泛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办党宗旨、革命纲领和基本路线等。为人们在思想上了解共产党,在行动上拥护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贡献。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399结合整风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深入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开设系统的党史党建课程。“这使全党对于中共党史教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17-21逐渐形成了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和实践路线,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期建设时期,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于说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政课程就是围绕着党的奋斗史、发展史和革命史而展开的。1949年12月,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对教师和青年学生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3]4此后,华北专科及以上学校最先响应,将政治课列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讲授包含了大量党史知识在内的“社会发展简史”、“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等内容。鉴于当时部分高校政治课将讲授重点放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等问题上的现状,教育部于1950年10月发文提出,《新民主主义论》应着重讲授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党领导革命的主要经验等方面。195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文强调:“学习党的历史的基本材料,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这为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书目指导。

1953年6月,为进一步克服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性和衔接性问题,高等教育部要求高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基本史实,特别是结合《毛泽东选集》三卷本系统讲述毛泽东思想。在此基础上,从党领导革命运动、对敌斗争、革命建设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与政治水平。[3]161961年7月至8月,教育部出台了“1961-1962学年度高等学校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用书”的意见通知,其中将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纳入各专业的共同政治理论课程中,拟以毛泽东、刘少奇和胡乔木所著文本和讲话作为党史学习参考读物。[3]40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进入黄金发展阶段。然而,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的开展,无论是思政课课程建设,还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之初,为扭转错误思想的影响,消除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懂得不多,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的优良传统不够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实际体会等思想和认识上的不足。党和国家部署学校思政课恢复工作,高等学校先后恢复了文革前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开设了《政治常识》《社会发展简史》《中共党史》等课程。[3]87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步骤设想,将《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3]110因注重各学段的衔接性,这些课程实行有计划的科学合理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党史知识学习的思政育人功能,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然而,随着高校思政课“98方案”和“05方案”的实施,中、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衔接体系更加完善,但党史教育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却被不断弱化和分隔,高校有关党史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他思政课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被忽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并研究编制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6]2022年4月,教育部教指委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七门思政课”制定了教学建议,为持续推进党史知识学习的“三进”工作提供了意见指导。这表明,在新阶段高校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强化。

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辅相成的五维向度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更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和强化四个意识,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

(一)用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事迹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契合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成长壮大,离不开广大共产党人的断头流血、勇往直前的践行与担当。在革命年代,中共党员不怕坐牢,不怕牺牲,涌现着诸如瞿秋白从容就义、杨靖宇“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等无数革命先烈;在建设时期,中共党员公而忘私,殚精竭虑,涌现着“为了国家,牺牲值得,为了人民,奉献值得,为了明天,奋斗值得”的成千上万模范人物;在改革年代,中共党员风雨同舟,砥砺奋进,涌现着“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一批批时代楷模。因此,高校思政课强化党史教育与正确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结合:一是运用党员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大公无私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二是运用他们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是运用他们不为利动、不为威劫的理性品质,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辩证地对待人生矛盾,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本领,为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厚植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曾形象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15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谋求人民幸福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百年中共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真实写照。在思政课中,首先应通过深入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明白支撑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走到今天,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就在于我们党坚守初心的不屈信念和坚强意志。以此增强学生认知理想信念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自励性。其次,通过认清历史事实倾听时代脉动,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动摇,始终坚持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党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大学生通过党史的学习,才能真正认识到党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认识到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终将其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紧跟党走的具体行动。

(三)用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强化中国精神教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8]47-48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精神的民族,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奋斗历程中,充分发扬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一心、追求和平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党史知识学习,应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铸就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作为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的重要着眼点。一方面,应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开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立党执政的根本标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奋进力量。因此,通过思政课不断强化党史教育,能有效加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认同感,以及对人民的责任感,并在建功立业的实践中自觉地将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准绳。另一方面,应以党的“彻底的自我革命”的理论和政治品格,开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课中,教育教导学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的错误中转危为安,在建设的曲折中走向富强,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敢于自我解剖,勇于突破陈规,善于推陈出新。以此培养大学生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和思维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本领的决心。

(四)用中国革命道德的丰富成果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中华民族宝贵道德财富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和发挥革命道德传统的重要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道德原则、道德内涵和道德内容,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在思政课中,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观教育、“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观教育、“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教育、“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民主观教育和“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人文观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促进个人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方面,通过以上党史知识中的革命道德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论要点,进一步深刻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为学生养成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意识,塑造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创业意志,提供强大的实践力量。另一方面,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他们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行动上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五)用党严守组织纪律的优良作风开展法治思维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尤其是要体现在党的带头守法上,即指党自身必须建立严明的组织纪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在内的党内法规体制体系”,[10]为引导党员知纪明纪、敬畏法纪、遵守法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修订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对踩“红线”、闯“雷区”的违纪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查处,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庄严宣示党纪法纪面前人人平等,彰显了违纪违法必究、执纪执法必严的坚决态度。在思政课中开展党史之党内法规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宣传教育,在学生全面了解党的严明组织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加强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浓厚热情,并在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相通的三域路径

党史学习教育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和更宽广的视野,紧紧立足于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积极探究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教学路径和方法,努力形成百年党史“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贯穿党史学习教育

思政课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党史知识有效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教师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拓展教学思路,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不断增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学好党史理论,加深党史知识融入思政课的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1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党史知识融入思政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党史教育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因此,借助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有利契机,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各类“党史学习教育”的专题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思政课教师既能够全面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又能全面掌握百年来思政教育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党史教育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历史全貌。从而引导思政课教师结合新时代的新需要和新情况,在全面理解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自觉地搜集百年党史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并有机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

二是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实现教材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作为思政课教学目的和标准的载体,思政课教材体系内在包含了教材用书、教学大纲、辅导用书、教案、案例、课件等部分,为百年党史知识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提供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只有将党史知识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体系,梳理教材的理论知识点同党史教育相衔接的着眼点和耦合点,才能确保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造性转换。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以选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景,从中总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各章教学要点均可融入党史教育,用体现中国共产党优秀品质的严明组织优势、经典历史故事、感人人物事迹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要努力创新党史教育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法创新至关重要”。[12]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历史、现实和价值维度,首先,通过历史讲授法还原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轨迹,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起点找准时代坐标,坚定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和自信。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分享相关党史知识材料,通过开展课题讨论进行现实比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优秀成果与西方治理之乱及相似国情国家治理不足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同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进行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学生在获得感实现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再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快乐教学、现场演绎等方法“盘活”党史教育,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教学环节感受党史文化的价值精髓。例如,在思政课堂中,为摒弃枯燥的理论讲解,教师可以使用唱红歌、赏红色电影、党史知识演讲、小品演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党史文化内容,使学生切身感受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牢固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二)以思政课线上教学作为延伸方式,充实党史学习教育

合理开发和利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是增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依托于第一课堂,而如何打破第一课堂的时空限制,弥补纯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在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中又如何更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党史知识学习教育,其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成为思政课党史教育学习的重要延伸渠道。

一是整合思政课教师优势资源,进行团队合作,依托集体备课会,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要素,共同讨论和探索网络党史教学资源与思政课课堂内容的契合点,并进行精准筛选。只有网络党史教学资源既贴近思政课的知识要点、社会的时政热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才能更有效发挥党史学习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是在对党史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取舍、整合的基础上,搭建思政课百年党史知识网络案例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其中应包括“会说话”的、能够加深理解的、能引起共鸣的、能提高领悟的党史文献资料,以及党员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在内的文字、视音频和图片案例。

三是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成为形式丰富多样的师生交流平台。例如,通过设置党史教育专题思考和讨论互动模块,师生以留言、课后问题讨论、热点问题点评等方式进行党史学习成果分享。学生还可以通过拍摄微视频、绘画、线上演讲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既可以提升学生党史学习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线上党史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使思政课教师更好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党史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解答困惑。

(三)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拓展平台,夯实党史学习教育

思政课内在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精神,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应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倡导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13]10-12因此,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特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优势,强化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作用。把思政党史教育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党史研究型、调研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党史知识学习的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党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方面,不断加强学校与思政课实践基地的对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党建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建思政课党史学习社会实践团队,分工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党史党建材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遗迹、相关党史题材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并根据参观考察地点适时开展现场吟诵红色诗词、歌唱红色歌曲、阅读重要信件等鲜活生动的快乐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依托VR、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政课党史学习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例如,通过VR课堂,让学生在教学现场身体力行地直观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通过融入式的体验教学与实操教学,使学生深刻了解红军长征的不易和红色精神的伟大。通过时空穿越让学生更加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艰辛历程,不仅提升了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成效,也提升了学生的党性素养。同时,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通过将党史理论知识与思政课实践课题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完善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优化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思政课教师应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精准提炼党史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和着眼点,并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通的教学实践。从而为确保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成为一种长效化常态化的具体行动提供必要的历史经验,为青年成长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的现实价值支撑。[14]25-31当然,新时代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加强学段衔接联动的过程中,注意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适时添加新时代的新元素和新律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校本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新方式,从而实现“及时跟进学、前后贯通学、联系实际学”的良性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